首页 百科知识 柱的质量控制

柱的质量控制

时间:2024-10-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前控制是在正式施工活动开始前进行的质量控制,是先导。事后控制是指对施工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属于弥补性工作。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对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主要使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柱施工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柱钢筋的规格、级别、间距、接头位置、保护层厚度,模板的截面尺寸、位置、加固措施,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工艺及养护情况等。

9.1 柱的质量控制

9.1.1 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质量的控制可采用以下三阶段控制措施。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在正式施工活动开始前进行的质量控制,是先导。事前控制主要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编制《质量保证计划》,制定现场的各种管理制度,完善计量及质量检测技术和手段。对工程项目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检验计划;进行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等工作,并根据本工程特点确定施工流程、工艺及方法。对本工程将要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均要审核其技术审定书及运用范围。检查现场的测量标桩、建筑物的定位线及高程水准点等。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控制主要有完善工序质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范围。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并进行处理和解决;严格进行工序间的交换检查,做好各项隐蔽验收工作,加强交检制度的落实,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前道工序绝不交给下道工序施工,直到质量符合要求为止;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按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审核设计变更图纸;同时,如施工中出现特殊情况,隐蔽工程未经验收而擅自封闭,掩盖或使用无合格证的工程材料,或擅自变更替换工程材料等,主管工程师有权向项目经理建议下达停工令。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对施工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属于弥补性工作。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单位工程单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整理所有的技术资料,并编目、建档。在保修阶段,对工程进行维修。

9.1.2 质量控制的方法

1.质量检查工具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筑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形成记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除了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外,项目部也将配置部分常用的检测工具和人员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验收。根据其用途可将施工现场常用的检测工具作如下划分。

①轴线位置类:经纬仪全站仪、钢卷尺等。

②标高类:水准仪、钢卷尺等。

③垂直度类:经纬仪、靠尺、线坠等。

④平整度:靠尺、塞尺等。

⑤砼类:砼试模、坍落度筒、回弹仪等。

⑥较小尺寸类:游标卡尺等。

2.质量控制的标准

为了统一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标准,国家专门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及相关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主要使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为方便学习相关标准规范,在此将有关专业术语作一阐述。

(1)单项工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在竣工后可以独立发挥效益或生产能力的独立工程。如:一个仓库、一幢住宅。

(2)单位工程:不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但有独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图纸的工程。如:土建工程、安装工程。

(3)分部工程:按工程的种类或主要部位将单位工程划分为分部工程。如: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电气工程、通风工程等。

(4)分项工程:按不同的施工方法、构造及规格将分部工程划分为分项工程。如土方工程、钢筋工程,给水工程中的铸铁管、钢管、阀门等的安装。

(5)检验批:按同一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6)主控项目:建筑工程中对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7)一般项目: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9.1.3 柱的质量控制要点

1.原材料的控制

涉及的原材料主要有钢筋、砂、石、水泥、水及其外加剂等。合格的材料才能做出合格的产品。因此,所有原材料的进场必须有质量证明文件及进场复试报告或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取样送有资质的试验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未出来前不得投入工程施工。

2.施工过程的控制

(1)施工方案的制订

合理的施工方案既是施工质量的保证,又是经济效益的保证。柱施工中主要涉及柱钢筋连接方式的选择、模板方案的选择、混凝土浇筑方案的选择等。只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方案,才能保证柱的施工质量。

(2)施工过程的监管

为保证工程质量,一般在每道工序施工前都应进行相关的技术交底或作业指导书的交底。交底并不等于作业工人都能严格遵照其执行,所以说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将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监督管理主要是检查工人是否按图施工、按交底进行操作,发现违章立即纠正或整改,把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柱施工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柱钢筋的规格、级别、间距、接头位置、保护层厚度,模板的截面尺寸、位置、加固措施,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工艺及养护情况等。

9.1.4 质量记录资料

质量记录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①模板分项工程检验记录、质量评定资料等。

②钢筋出厂质量证明或试验报告单、钢筋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单、钢筋接头拉伸试验报告、钢筋隐蔽验收记录、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等。

③水泥出厂质量证明书及进场复试报告,石子试验报告,砂试验报告,掺和料出厂质量证明及进场试验报告,外加剂出厂质量证明及进场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混凝土试配记录,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试块强度试压报告,混凝土强度统计评定表,混凝土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混凝土施工日志等。

④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及其他技术资料等。

9.1.5 质量事故的处理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如图1.9.1所示。常见的工程质量事故有以下两种。

1.模板尺寸偏差

(1)原因分析

①看错图样。技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最常见的是把柱的中心线看作轴线,或施工放样错误,导致构件轴线偏移。

②管理不到位。不按规范允许偏差值检查支模情况,使用旧模板时不作仔细检查;或者操作技工缺乏施工经验。

③其他原因。如已支撑好的模板受到意外撞击而变形。

(2)处理方法

对模板的错位、偏差或变形的处理首先要评估其对结构安全的影响,较严重者应对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做必要的验算,根据验算的结果选择处理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纠偏复位或局部调整的方法处理。对于多层现浇框架柱轴线偏差不大时,可在上层施工时逐渐纠正到设计位置。

img159

图1.9.1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

2.钢筋材质不良

钢筋材质不良主要表现在用于建筑结构的钢筋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规定,有裂纹,焊接性能不良,拉伸试验的伸长率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规定,易脆断,钢筋冷弯试验不合格及各种有害元素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1)原因分析

钢筋材质不良的原因分析如下:管理不严格,责任心差,进入现场的钢筋无质量证明书,甚至偷工减料,采办一些小厂生产的材料质量不稳定的伪劣产品。

(2)处理方法

钢筋材质不良的处理方法:发现不合格钢筋必须立即清除,以确保工程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