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柱的安全控制
9.2.1 安全技术要求
1.钢筋工程
(1)钢筋的制作
1)切断机操作人员应注意的安全技术要求如下。
①工作前应仔细检查刀片是否正常,电机接地是否良好等,并应试机、给油、试运转。
②机械运转正常后方可开始工作。工作时,手与刀片距离不得少于150mm,活动刀片前进时禁止送料。切断钢筋时,人应站在活动刀片一侧,以防钢筋摆动伤人。
③严禁切断超过40mm粗的钢筋,只限切一般低碳钢。切长钢筋应有专人扶住,操作时须用套管或钳子夹料,不得用手直接送料。
④切料机旁应设置放料台,机械运转中严禁用手直接清除刀口附近的短料和杂物。
⑤发现机械运转不正常或有异响、刀片歪斜等情况,应立即停机检修。
⑥切断机工作场地做到文明施工。切下的料头应按不同类别堆码整齐,其他杂物应及时清除。下班时要拉闸断电,关箱上锁。
2)调直机操作人员应注意的安全技术要求如下。
①工作前必须检查各主要部件的连接螺栓是否紧固,转动部分润滑是否良好。机械上下不得有其他物件和工具。安全护板和防护罩等装置,必须安装齐全和牢固。
②工作前必须根据钢筋直径选用适当的压滚轮,以免损坏齿轮。钢筋装入滚轮,与滚筒应保持一定距离。机械运转中不得调整滚筒。严禁戴手套操作。
③钢筋调直到末端时,操作人员应躲开,以防钢筋甩动伤人。调直机进料口严禁非操作人员通行或停留。
④短于2m或直径大于9mm的钢筋调直时,应低速加工。
⑤调直机运转中如发现有不正常的情况或异响,或者轴承的温度超过60℃时应立即停车,并进行检查维修。
⑥工作场地要保持干净整洁,做到文明施工。调好的料应分类堆码整齐。下班时应断电关箱上锁。
3)弯曲机操作人员应注意的安全技术要求如下。
①使用前须加足润滑油,并检查各部件是否良好,转盘旋转方向是否和倒顺开关方向一致,接地保护装置是否可靠有效等,经给油、试运转正常后方可开始工作。
②操作时钢筋要紧贴挡板,注意放入插头位置和回转方向。
注意:机身销子必须安在挡住钢筋的一侧,方可开动机械。
③弯曲钢筋的旋转半径内和机身不设固定销子的一侧不准站人。弯好的半成品应堆放整齐,弯钩不得朝上。
④弯曲长钢筋时,应有专人扶住,并站在弯曲的外侧相互配合,不得推拉。钢筋调头时,防止碰撞人和物。更换插头、加油和清理时必须切断电源。
⑤严禁弯曲超过机械厂所规定直径的钢筋。如弯曲经过冷拉或带有锈皮的钢筋时,必须带好防护眼镜。弯曲低碳合金钢筋时,应按机械制造厂的规定执行。
⑥工作完毕,应将工作场地及机身清扫干净。坑缝中积锈禁止用手抠挖。下班时应切断电源,关箱上锁。
(2)钢筋的绑扎
①在绑扎和安装钢筋时,不要将钢筋集中堆放在模板或脚手架的某一部分,以确保安全。悬臂构件更要检查支撑是否稳固,有无倾覆危险。
②脚手架上不要随便放置工具、箍筋或短钢筋,避免放置不稳,工具下滑砸伤人。
③在安装预制钢筋骨架或绑扎钢筋时,不允许站在模板或墙上操作。操作地点应搭设脚手架。
④应尽量避免在高处修整、扳弯粗钢筋。在必须操作时,要带好安全带、选好位置,人要站稳,防止脱板而人被摔倒。
⑤绑扎筒式结构(如烟窗、水池等),不要踩在钢筋骨架上操作或上下。
⑥安装钢筋时不要碰电线,在基础施工或夜间施工需要移动照明时,最好选用低压安全电源,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⑦不按要求戴安全帽、穿拖鞋者严禁进入施工现场。
⑧严禁躲在外架或施工面上没有防护的阴凉处休息、抽烟。
⑨绑扎墙、柱钢筋时,一定要搭设绑扎用临时架子,并铺上架板。在外架没有升起情况下,严禁绑扎临边墙、柱钢筋,以防坠落。
⑩绑扎梁钢筋时,应在梁两侧满铺架板后再绑扎,以防踩空坠落,必要时应系安全带作业。
严禁从高空抛扔杂物。
施工中务必做到“三不伤害”。
有危险、没有防护的地方严禁施工。
2.模板工程
①模板支撑系统:模板支撑、加固、拆除严格按施工方案及交底执行,保证其支撑安全可靠。模板堆放整齐,吊装时千万要绑扎牢固,防止滑落造成事故。
②模板堆放:模板存放在施工楼层上时,必须有可行的安全措施,不得沿外墙周围放置,要垂直于外墙存放。
③模板起吊:作业前应做好安全交底和安全教育工作,检查吊装用绳索、卡具及每块模板上的吊环是否完整有效,并设专人指挥,密切配合。模板起吊前,应将吊车的位置高度调整适当,做到稳起稳落,落位准确,禁止用人力搬动模板,严防模板大幅度摆动碰到其他模板。当风力为5级时,仅允许吊装1~2层模板。风力超过5级应停止吊装模板。
④模板安装:安装外墙四周柱板时,必须待悬挑扁担固定,位置调整准确方可摘钩。外模安装后,要立即穿好销杆,紧固螺栓,操作人员必须挂好安全带。
3.混凝土工程
①泵送管线接头应严密、可靠、不漏浆,安全阀必须完好,架子牢固,输送前试送,检修时卸压。
②制动器作业人员,应戴绝缘手套,穿胶鞋,振动设备应设有开关箱并装有漏电保护器。
③浇筑四周框架柱混凝土时必须有可靠的挡板,以防止砼块落物伤人,外墙必须有防护,架子通畅,安全可靠。
9.2.2 建筑安全伤亡事故的处理程序
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要有组织、听指挥,迅速做好两件事:一是抢救伤员,排除险情,防止事故蔓延扩大;二是保护好事故现场。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1.事故的报告程序
施工项目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
①轻伤事故,立即报告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
②重伤事故、急性中毒事故、死亡事故,立即报告项目经理和企业主管部门、企业负责人,并由企业负责人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安全监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工程所在地的公安部门。
③重大事故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逐级上报。
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伤亡事故,由伤亡人员所在单位报告,相关单位也应向其主管部门报告。
事故报告要以最快捷的方式立即报告,报告时限不得超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定时限。报告内容涉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事故的项目名称及所属单位,事故类别、事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伤亡人员基本情况,事故简要经过及抢救措施,报告人情况和联系电话等。
2.事故调查
在接到事故报告后,企业主管领导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调查组展开调查。调查组的组成根据事故的等级确定,一般由项目经理、企业负责人,企业生产、技术、安全、人事、保卫、工会、监察等部门成员,并会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政府安全监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织等组成,重大死亡事故调查组应邀请人民检察院参加,还可邀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调查组成员应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业务的专长。
3.现场勘察
现场勘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广泛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调查组对事故的现场勘察必须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客观。现场勘察的主要内容有现场笔录、现场拍照、现场绘图、事故资料等。
4.分析事故原因
经过勘察,应对事故的性质进行定性(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破坏性事故)。定性后还要查找事故的原因,并从这些原因中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即事故的主要原因。
5.制定预防措施
根据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在防范措施中,应把改善劳动生产条件、企业环境和提高安全技术措施水平放在首位,力求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因素,切实做到“四不放过”。
6.责任分析及结案处理
在查清伤亡事故原因后,必须对事故进行责任分析,目的在于让事故责任者、单位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吸取教训,接受教育,改进工作。
事故调查组在查清事实、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提出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填写《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经调查组全体人员签字后报批。事故调查处理结论,应经有关机关审批后方可结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