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钢筋混凝土梁的构造标准

钢筋混凝土梁的构造标准

时间:2024-10-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钢筋净间距需考虑混凝土振捣施工条件合理配置。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 as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两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宜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梁侧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可按相关规范要求选用。②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或需要进行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1/2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2.1 钢筋混凝土梁的构造标准

2.1.1 梁的截面高度

①一般梁的截面高度h≤800mm时,取50mm的倍数;h>800mm时,取100mm的倍数。

②现浇结构中,一般主梁至少应比次梁高出50mm,如主梁下部钢筋为双层配置,或附加横向钢筋采用吊筋时,应高出100mm。

③梁的跨高比l0/h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④框架梁的截面高度h可按(1/18~1/10)×l0确定,但l n/h不宜小于4。(l0为框架梁的计算长度,l n为框架梁的净跨。)

⑤框架梁的截面宽度b不宜小于200mm,且h/b不宜大于4。

⑥框架梁受剪截面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2.1.2 梁的截面宽度

①现浇结构中,主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mm;次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150mm。预制结构中,倒L形、T形梁的翼缘宽度不应小于l0/40。

②梁的截面宽度宜采用150、180或200mm,如大于200mm时,一般应为50mm的倍数。圈梁的截面宽度按墙厚确定。

③梁的截面高宽比h/b一般采用:矩形梁为2.0~3.5,T形梁为2.5~4.0。

④考虑薄腹梁的侧向稳定性,梁的侧向支撑间距离l c应满足设计要求。

2.1.3 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和数量

①梁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应符合表2.2.1的规定,最大直径一般不大于28mm。梁内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20%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

表2.2.1 梁的受力钢筋最小直径

img190

②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受力钢筋数量:当梁宽b≥100mm时,不宜少于两根;当梁宽b<100mm时,可为一根。

img191

图2.2.1 梁多层钢筋配置图

2.1.4 纵向受力钢筋的排列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c(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c不应小于25mm和d。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钢筋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c不应小于25mm和d(图2.2.1)。

根据梁宽和钢筋直径,单层钢筋的最多根数见表2.2.2,表中分子为上部单层钢筋的最多根数,分母为下部单层钢筋的最多根数。钢筋净间距需考虑混凝土振捣施工条件合理配置。

表2.2.2 梁内单层钢筋最多根数

img192

注:本表是按保护层为25mm进行计算的,当保护层厚度>25mm时,应调整梁内钢筋根数。

2.1.5 纵向受力钢筋在支座锚固

①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l as,应符合表2.2.3的规定。

表2.2.3 受力钢筋伸入支座范围内的最小锚固长度l as

img193

注: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的简支梁和连续梁的简支端,当距支座边1.5h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且V>0.7f t bh0时,带肋钢筋宜采用附加锚固措施,或取锚固长度l as≥15d。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 as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两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宜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

②简支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应采取锚固措施,锚固措施按设计要求实施。

③支承在砖墙或砖柱上的简支梁,支座处的弯起钢筋及构造负弯矩钢筋的锚固应满足图2.2.2的要求。

img194

图2.2.2 砌体墙或砖柱上梁的受力钢筋的锚固

(a)梁支承在砌体墙或砖柱上(b)梁嵌入支承在砌体墙或砖柱上

④梁与梁或梁与柱的整体连接,在计算中端支座按简支考虑时,支座处的弯起钢筋及构造负弯矩钢筋的锚固应满足图2.2.3的要求。

img195

图2.2.3 梁柱连接的受力筋的锚固

(a)梁与梁连接(b)梁与柱连接

⑤图2.2.2(b)和图2.2.3中的①号构造负弯矩钢筋,如利用架立钢筋或另设钢筋时,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两根。该附加纵向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的伸出长度不应小于0.2×l0,(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

⑥当梁的中间支座负弯矩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设置受压钢筋,且不会出现正弯矩时,一般将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至支座中心线,且不小于表2.2.3规定的锚固长度l as,如图2.2.4所示。

img196

图2.2.4 中间支座下部受力钢筋的锚固

(a)宽支座(b)窄支座

2.1.6 弯起钢筋的设置

①在绑扎骨架的钢筋混凝土梁中,承受剪力的钢筋宜采用箍筋。弯起钢筋应根据计算需要配置。

②位于梁底层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位于梁顶部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③钢筋的弯起角度一般为45°,梁高h>800mm时,可为60°;当梁高较小且有集中荷载时,可为30°。

④弯起钢筋的弯终点处应留有锚固长度,其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对HPB235级光面钢筋,在末端尚应设置弯钩,如图2.2.5所示。

img197

图2.2.5 弯起钢筋端部构造(带肋钢筋末端不设弯钩)

(a)受拉区(b)受压区

⑤当主梁和次梁纵横交叉,且次梁弯起钢筋直径d≤25mm时,主、次梁的弯起钢筋构造按设计要求设计。当次梁支撑在主梁支座附近时,次梁弯起钢筋上表面宜布置在主梁弯起钢筋的下面。

2.1.7 框架梁的纵向钢筋

框架梁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满足设计要求。

②一、二级抗震等级时贯通梁全长的上、下部纵向钢筋不应小于2φ14;三、四级抗震等级和非抗震设计时贯通梁全长的上、下部纵向钢筋不应小于2φ12;贯通梁全长的上部纵向钢筋不应小于梁上部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贯通梁全长的下部纵向钢筋不应小于梁下部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

③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采用HRB335级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3%,采用HRB400级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6%。

④有抗震要求的框架梁,纵向钢筋宜采用直钢筋,不宜采用弯起钢筋。当框架梁承受较大竖向荷载且跨中钢筋较多时,可采用弯起钢筋。锚入柱内的弯起钢筋,当能有效地承受负弯矩时,应计入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之内。

2.1.8 箍筋的设置

①当按计算结果不需要设置箍筋时,梁高大于300mm,仍应按构造要求沿梁的全长设置箍筋;梁高为150~300mm,可仅在梁的端部各1/4跨度范围内设置箍筋,但当梁的中部1/2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的全长设置箍筋;梁高小于150mm,可不设置箍筋。

②梁支座处的箍筋从梁边(或墙、柱边)50mm开始设置,如图2.2.6。

③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2.2.4的规定。

img198

图2.2.6 箍筋的设置

表2.2.4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img199

④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箍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5 d(d为纵向受压钢筋中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⑤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当搭接钢筋为受拉时,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5 d,且不应大于100mm;当搭接钢筋为受压时,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大于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2个箍筋。(d为搭接钢筋中的较小直径)

⑥有抗震要求时,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施工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相关规定采用。对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高层建筑结构,梁端加密区箍筋最小配筋率应满足设计要求。

⑦在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

⑧纵向钢筋不宜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⑨梁中箍筋的最小直径应符合表2.2.5的规定。

表2.2.5 梁中箍筋最小直径mm

img200

注:①梁中配有计算需要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大直径)。
  ②在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⑩开口式箍筋只能用于无振动荷载且计算不需要配置纵向受压钢筋的现浇梯形梁的跨中部分,见图2.2.7(a)、(b)。

img201

图2.2.7 箍筋的形式

(a)、(b)开口式箍筋(c)、(d)封闭式箍筋

img202除上述情况外,均应用封闭式箍筋,见图2.2.7(c)、(d)。

img203梁宽b≤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不多于4根时,可不设置复合箍筋。

img204梁宽b>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但构造梁及圈梁除外。

img205梁中一层内的纵向受拉钢筋多于5根时,宜采用复合箍筋。

img206四肢箍筋的宽度b见表2.2.6。

表2.2.6 四肢箍筋的宽度

img207

2.1.9 梁侧构造钢筋及拉筋

①当梁的腹板高度h w大于等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应满足设计要求。梁侧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可按相关规范要求选用。

②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或需要进行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1/2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为8~14mm,间距为100~150mm,并应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1/2梁高的腹板内,则可按上述规定①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③梁的两侧纵向钢筋按构造配置时,一般伸至梁端,若按计算配置时则在梁端应满足受拉时的锚固要求。

img208

图2.2.8 梁内纵向构造钢筋及拉筋布置

④梁的两侧纵向构造钢筋宜用拉筋连系。当梁宽≤350mm时选用φ6拉筋,梁宽>350mm时选用φ8拉筋,其间距不宜大于600mm,一般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见图2.2.8。

⑤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当采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图2.2.9(b)的规定。当梁下部有伸出长度较长的悬臂板时,悬挂悬臂板的吊筋构造见图2.2.9(c)。箍筋不作为吊筋考虑。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满足设计要求。

⑥次梁在主梁上部或集中荷载较小时,一般在次梁每侧配置2~3根附加箍筋,见图2.2.9(a)。按构造配置附加箍筋时,次梁每侧不得少于2根直径为6的钢筋;如设置附加箍筋时,吊筋为不宜小于2φ12的钢筋,见图2.2.9(b)。

⑦在整体式梁板结构中,当次梁位于主梁下部时可按图2.2.10(a)增设吊筋;当梁中预埋钢管或螺栓传递集中荷载时可按图2.2.10(b)、(c)配置吊筋。

img209

图2.2.9 附加横向钢筋的配置(1)

(a)附加箍筋(b)附加吊筋(c)悬臂板的吊筋

img210

图2.2.10 附加横向钢筋的配置(2)

(a)次梁位于主梁下部(b)梁中设预埋钢管传递集中荷载(c)梁中设螺栓传递集中荷载

2.1.10 梁的支承长度

①梁的支承长度应满足纵向受力钢筋在支座处的锚固长度要求(见03G101图集)。

②梁支承在砖墙、砖柱上的支承长度a,一般采用:梁高h≤500mm时,a≥180mm;梁高h>500mm时,a≥240mm。

③梁支承在钢筋混凝土梁(柱)上的支承长度,应采用a≥180m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