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板的安全控制
板模支设应进行专项模板方案设计,搭设的支撑脚手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操作工人在满堂脚手架上进行模板铺设操作时要站稳扶好。混凝土入模高度不宜太高,防止混凝土的冲击力对模板产生较大的动荷载。浇筑时及时将混凝土摊铺均匀,防止局部荷载超过模板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施工过程中,要派专人对模板系统的稳定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泵送混凝土施工时,应有让混凝土泵管自由活动的滚杠,不能将泵管与模板系统固定在一起,以防止泵管的冲击力对模板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学习情境3综合思考题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柱间距9m,楼盖为梁板结构。第三层楼板施工当天气温为35℃,没有雨。施工单位制订了完整的施工方案,采用商品砼。钢筋现场加工,采用木模板,由木工制作好后直接拼装。其施工过程如下。
模板安装时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刚度的钢管作支撑,模板拼接整齐、严密。楼面模板安装完毕后,用水准仪抄平,保证整体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存在凹凸不平问题。
钢筋绑扎符合规范要求。但是,施工现场没有设计图纸上按最小配筋率要求的HPB235级钢筋(φ12@ 200),因而需要用其他钢筋代替。施工单位经与监理工程师及业主商议,决定用HRB335的钢筋代替,按等强度折算后为φ12@ 250,以保证整体受力不变。
钢筋验收后,将木模板中的垃圾清理干净,就开始浇筑砼。浇筑前首先根据要求取足够的试样,送试验室进行试验。之后开始浇筑砼,振捣密实。
10 d后经试验室试验,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超过了75%,施工单位决定拆除模板。拆模后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在梁的中部、雨篷外边缘、楼梯等处采用局部临时支撑。
拆模后发现:①梁板挠度过大,超过了规范要求;②混凝土局部有蜂窝、麻面现象,个别部位形成空洞;③楼面混凝土局部有开裂现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对跨度为9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跨中起拱高度可为( )。
A.2mm B.5mm C.1 5mm D.3 0mm
(2)当构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应按钢筋代换前后( )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
A.强度 B.刚度 C.面积 D.根数
(3)钢筋代换时应征得( )的同意,相应费用按有关合同规定并办理相应手续。
A.建设单位 B.监理单位 C.设计单位 D.加工单位
(4)对跨度为9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底模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 )。
A.2 5% B.5 0% C.7 5% D.1 0 0%
(5)产生拆模后三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情境3小结
建筑物荷载传递的主要途径是(屋面、楼面)板→梁→柱→基础,因此板是承受荷载的第一构件。本学习情境主要从读图、会审、人机料计划编制等9个任务入手,介绍了板施工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通过架子工、钢筋工、模板工等实训项目的设计实现学生“边学、边做、边互动”。对于与柱施工相同的知识点和技能不再作介绍,选择性地采用了任务单方式实施“任务引导式”教学。由于板抄平放线、脚手架搭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砼施工等任务在实施过程及结束后,均须对质量、安全进行检查和控制,所以任务9的内容与其他任务的内容有所交叉和重叠。
教学评估表
学习情境名称: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1.本表主要用于对课程授课情况的调查,可以自愿选择署名或匿名方式填写问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相应的栏目打“√”。
续表
2.您认为教学活动使用的视听教学设备:
合适□ 太多□ 太少□
3.教师安排边学、边做、边互动的比例:
讲太多□ 练习太多□ 活动太多□ 恰到好处□
4.教学进度:
太快□ 正合适□ 太慢□
5.活动安排的时间长短:
太长□ 正合适□ 太短□
6.我最喜欢本学习情境的教学活动是:
7.我最不喜欢本学习情境的教学活动是:
8.本学习情境我最需要的帮助是:
9.我对本学习情境改进教学活动的建议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