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酶法合成-半胱氨酸的产酶条件研究

酶法合成-半胱氨酸的产酶条件研究

时间:2024-10-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以假单胞菌 TS1138为供试菌株,对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的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日本已报道了用DL-ATC为原料,采用微生物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因此,微生物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DL-ATC添加量的增加,酶活力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DL-ATC对TS1138菌株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酶活力具有诱导作用,该酶系的酶属于诱导酶。

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的产酶条件研究

寇广会1 周昌平1 徐庆阳1 刘淑云1 陈宁1,2

(1.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222)

摘要: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TS1138为供试菌株,对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的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产酶培养基中的碳氮源进行研究,得出了TS1138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尿素,DL-ATC的最适添加量为5g/L;通过对产酶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了产酶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为8.0,500ml三角瓶的最适装液量为40ml。

关键词:假单胞菌;酶法合成; L-半胱氨酸

L-半胱氨酸是一种具有生理功能的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多种氨基酸中唯一具有还原性基团巯基(-SH)的氨基酸[1],目前已在医药、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中广泛应用。在医药方面,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可用于肝脏药和解毒药、解热镇痛药、溃疡治疗药、疲劳恢复剂、输液及综合氨基酸制剂,特别是祛痰药。在食品方面,半胱氨酸可用作面包发酵助剂(催熟剂) 、奶粉及果汁用抗氧化剂的稳定剂及宠畜食物的营养剂等。在化妆品方面主要用于烫发精、防晒霜、养发精、生发水。目前,L-半胱氨酸的生产主要依靠人或动物的毛发经酸水解或碱水解后制取,但该方法收率低,水解过程产生大量刺激性气体,废酸处理困难[2]。另外,由于卫生问题,从毛发提取的产品不符合医药的使用标准。有鉴于此,利用微生物法生产胱氨酸和半胱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方向[3]。一些细菌特别是假单胞菌[4,5,6],有不对称水解DL-2-氨基-Δ2-噻唑啉-4-羧酸(DL-2-amino-Δ2-thiazoline-4-carboxylic acid,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能力。日本已报道了用DL-ATC为原料,采用微生物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我国已有生产DL-ATC的厂家,但有关微生物转化DL-ATC生产L-半胱氨酸的报道较少。因此,微生物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TS1138,由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研究室提供。

1.2 培养基

1.2.1 完全培养基(g/L)

参考文献[7]

1.2.2 种子培养基(g/L)

葡萄糖30,DL-ATC · 3H2O 3,酵母粉10,蛋白胨10,尿素3,MnSO4· 5H2O 1,FeSO4·7H2O 0.01,MgSO4· 7H2O 0.5,NaCl 1.5,K2HPO43,pH 7.5,0.1MPa灭菌15min

1.2.3 产酶培养基(g/L)

葡萄糖30,DL-ATC · 3H2O 3,玉米浆3,尿素3,MnSO4· 5H2O 1,FeSO4· 7H2O 0.01,MgSO4· 7H2O 0.5,NaCl 3,K2HPO43,pH 7.5,0.1MPa灭菌15min

1.3 培养方法

1.3.1 活化培养

接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菌苔至装有30ml完全培养基的500ml摇瓶中,于旋转式摇床190r/min,29℃振荡培养12h。

1.3.2 种子培养

以10%接种量将上述活化培养液接入装有3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摇瓶中,于旋转式摇床190r/min,29℃振荡培养14h。

1.3.3 产酶培养

以10%接种量将种子培养物接入装有30ml产酶培养基的500ml摇瓶中,190r/min,29℃振荡培养22h。

1.4 分析方法

1.4.1 酶活力测定

(1)细胞悬液的制备:取一定培养液离心10min (4000r/min,4℃) ,弃去上清液,沉淀用pH 7.4的PBS缓冲液洗涤并重悬。继续离心10min,洗涤,重悬。第三次离心后,洗涤,重悬菌液。该菌悬液即为酶促反应所用细胞悬液。

(2)酶促反应:取3ml底物溶液(DL-ATC1.5%,K2HPO4 1.5%)于10ml离心管内,接着加入1.5ml细胞悬液,置于42℃水浴中,反应2h后取出离心管,测定L-半胱氨酸含量。

(3)酶活力定义:在上述条件下,1h内转化底物生成1μg产物L-半胱氨酸所需的酶量作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酶活力以每毫升酶液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U/ml)[8]

1.4.2 L-半胱氨酸含量的测定

采用酸式茚三酮法测定[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将产酶培养基中的葡萄糖碳源分别用蔗糖、乳糖、乙醇、甘油替代,经产酶培养后,考察不同碳源对细胞产酶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img130

表1结果表明,除葡萄糖和甘油对产酶有促进作用以外,其他3种碳源只能使细胞微弱地产酶。由此可以看出,在所考察的几种碳源中,葡萄糖是TS1138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源。

2.2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在产酶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常用的3种有机氮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和3种无机氮源(尿素、氯化铵、硫酸铵) ,同时以不添加上述氮源为对照,经产酶培养后,考察不同氮源对细胞产酶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img131

由表2可以看出,尿素和硫酸铵对TS1138细胞产酶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其他4种氮源不利于细胞产酶。由此得出,在所考察的几种氮源中,尿素是该菌株产酶的最佳氮源。

2.3 产酶培养基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培养基的初始pH对微生物产酶有一定的影响。实验考察了产酶培养基的不同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img132

图1 产酶培养基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由图1可知,产酶培养基的初始pH为8.0时对细胞产酶较为有利,因此确定产酶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为8.0。

2.4 DL-ATC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由于TS1138菌株来源于富含DL-ATC的环境,能以DL-ATC作为唯一的碳氮源进行生长,因此实验考察了产酶培养基中DL-ATC不同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img133

图2 DL-ATC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DL-ATC添加量的增加,酶活力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DL-ATC对TS1138菌株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酶活力具有诱导作用,该酶系的酶属于诱导酶。但DL-ATC添加量超过0.7%时,酶活力有明显下降。

2.5 产酶培养基摇瓶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在摇瓶培养过程中,装液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通风量的大小,通风量又与细胞的酶活力有很大关系。微生物对氧的需求都有一个临界浓度,供氧过少,会抑制微生物的正常生长;供氧过多则可能会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不利于酶的合成。实验考察了500ml摇瓶中装液量分别为30ml、40ml、50ml、60ml、80ml时,对产酶的影响,其结果如图3所示。

img134

图3 不同摇瓶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由图3可知,500ml三角瓶中产酶培养基的最适装液量为40ml,装液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细胞产酶。

3 结论

本研究对产酶培养基中的碳氮源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到了TS1138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尿素;通过考察产酶培养基的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得出产酶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为8.0;通过对产酶培养基中DL-ATC添加量的研究,得到了DL-ATC的最适添加量为5g/L,同时得出DL-ATC对TS1138菌株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酶活力具有诱导作用,该酶系的酶属于诱导酶;通过对摇瓶装液量的研究,得出500ml三角瓶的最适装液量为40ml,同时发现摇瓶装液量的多少与细胞的酶活力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沈同,王镜岩.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Ryu,O.H.,J.Y.Ju,and C.S.Shin. Continuous L-cysteine production using immobilized cell reactors and product extractors.[J].Proc.Biochem,1997,32:201~209

[3]刘忠,杨文博,白钢,等.微生物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和L-胱氨酸[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6):16~21

[4] Sano,K.,and K.Mitsugi.Enzymatic production of L -cysteine from D,L -2 -amino -Δ2 -thiazoline -4 -carboxylic acid by Pseudomonas thiazolinophilum: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enzyme formation and enzymatic reaction.[J].Agric.Biol.Chem,1978,42:2315~2321

[5] Sano,K.,K.Yokozeki,F.Tamura,N.Yasuda,I.Noda,and K.Mitsugi.Microbial conversion of DL-2-amino-Δ2-thiazoline-4-carboxylic acid to L-cysteine and L-cystine:screening of microorganism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duc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77,34:806~810

[6] Tamura,Y.,M.Nishino,T.Ohmachi,and Y. Asada. N-carbamoyl-L-cysteine a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bioconversion from D,L-2-amino-Δ2-thiazoline-4-carboxylic acid to L-cysteine by Pseudomonas sp.ON-4a.[J].Biosci.Biotechnol.Biochem,1998,62:2226~2229

[7]张克旭,陈宁,张永志,等.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谷氨酸高产菌[J].微生物学报,1991,31 (2):108~114

[8]刘忠,杨文博,孙丹.酶法生产L-半胱氨酸培养基的响应面分析优化[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7 (1):83~87

[9]张承圭.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及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