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行推动电路
行推动电路处于行振荡和行输出电路之间,为了使行输出管能够工作在高压、大电流脉冲开关状态下,因此需要一定的驱动功率,行输出管才能正常工作,行推动电路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它对从行振荡级送来的行频矩形脉冲进行放大,以足够的功率去推动行输出管,使行输出管工作于开关状态。为了行推动级能够和低输入阻抗的行输出管基极电路阻抗匹配,采用变压器耦合的反极性激励电路(也有用同极性激励的),如图4-3所示。下面叙述它的工作原理。
图4-3 反极性激励电路图
图4-3中的Q1是行推动管,它工作于开关状态。变压器T为行推动级和行输出级之间的耦合元器件,同时还起着阻抗变换的作用,称为行推动变压器。它主要起电流转换的作用,使推动管较小的集电极电流经变压器T的耦合作用后,给行输出管Q2提供较大的基极电流,使行输出管可靠、迅速地饱和导通。T同时还可以隔离初级、次级的直流电压。在缠绕的过程之中通过设置同名端可以改变行推动脉冲极性。当推动脉冲的极性与输入给行推动管基极的同步脉冲极性相同的时候称之为同极性激励,反之称为反极性激励。反极性激励电路图如图4-3所示。
现在的显示器多用反极性激励方式,因而以下主要介绍反极性激励方式。这种激励方式的特点正如以上叙述的那样,行激励管b极输入的脉冲极性和激励变压器次级输出的脉冲极性相反。当行推动管Q1导通时,行输出管Q2截止;行激励管截止时,行输出管导通。采用这种方式时,激励变压器初级、次级电路中,始终有一个管是导通的,形成一个电路回路,因此在激励变压器绕组中不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输出级对激励级的反作用也较小。如果采用同极性激励方式,即激励管b极输入脉冲极性和激励变压器次级输出脉冲极性相同,则当激励管Q1导通时,行输出管Q2也导通,激励管截止时,行输出管也截止。在这种方式下,行激励管的c极电流截止时,行输出管b极回路电流也截止,激励变压器初级、次级电路都是开路状态,因此在激励变压器初级、次级线圈中将感应出很高的反电动势,这个电动势容易使激励管和行输出管损坏。因此目前行激励级大都采用反极性激励电路而不采用同极性激励电路。
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行推动管Q1的b极加正脉冲时,激励管饱和导通,有电流通过变压器的初级由上而下地流动,根据楞次定律初级线圈之中会有一个感生电流产生。而感生电流的方向和上述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应该是由下而上的流动。如果将该变压器的初级看成是一个电池的话,在电池的内部电流应该是从负极流向正极。激励变压器初级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为上正下负,根据变压器在绕制过程之中所设置的同名端,变压器的次级上的感应电动势方向为上负下正,这使行输出管Q2的基极加了一个负脉冲,使其处于反向偏置的截止状态。当行激励管b极加负脉冲截止时,Q1的c极电流变为零,根据楞次定律变压器初级感应出由上而下的电流,同样将线圈看成是电池的话。那么这感生电动势的方向在电池里面是由负向正,因而初级的电动势方向是上负下正。根据同名端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也为上正下负,使行输出管导通(图4-4给出了这种驱动变压器次级和激励管初级的脉冲相位关系)。这样导通截止周期性反复,给输出管的基极提供了一个幅度足够大的激励脉冲,使行输出管正常工作。在激励过程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过激励(Over Drive),二是激励不足(Under Drive),再者是合适激励(Good Drive)。
反极性激励电路的特点是当激励管导通时激励变压器中储存磁能,在激励管截止期间激励变压器中储存的磁能将要释放出来,所以这时候次级线圈仍有电流。为了使行输出管可靠地饱和导通,激励变压器线圈在激励管导通时必须储存有足够的能量,也就是说,激励管由截止到导通时的dIb/dt(时间常数)要足够大,否则在导通期间变压器中就不能储存足够的能量,就会导致行输出管提前退出饱和区,使得行幅减小,这就是所谓的激励不足。激励要有一个合适的量,也就是dIb/dt要有一个合适的值,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驱动效果。如果这数值太大我们称之为过驱动,这样会增加行输出管的截止损耗。
图4-4 驱动变压器次级和激励管初级的脉冲相位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