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特征
1.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属性
管理的过程包括决策、计划、领导、组织指挥、控制、反馈和创新等环节。“计划”环节紧随“决策”之后,它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空上的进一步展开,又是领导、组织指挥、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事实上,属于计划范畴的校园规划,既以校园功能为前提和依据,又是由学校的任务、特色、历史源流与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一种关于校园的布局与建设的长远计划。简洁地说,它是在一定时期内,以学校的校园功能为出发点而作出的校园布局与建设的工作安排。如广州大学设在市区,招生对象也只在本市,因此,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学生生活方面的要求,其建设规划就无需把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作为重点考虑的问题;又如1984年创办的烟台大学,在创办之初,烟台市政府所提出的任务是把学校办成烟台市的文化中心之一,因而对烟台大学的定性决定着建设规划的依据或者说出发点,即必须考虑校园的图书馆、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教室、实验室等设施要为市区服务的问题。可见,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管理学把计划的内容概括为“5W1H”。它的意思是:What(做什么?)即做的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即做的原因;Who(谁去做?)即做的人员;Where(何地做?)即做的地点;When(何时做?)即做的时间;How(怎样做?)即做的方式与手段。同样,校园规划必须清楚明晰地具体描述“5W1H”的内容,即必须具体地落实规划的目标与内容、人员安排、地点、时间安排以及应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2.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层次
面向未来和面向行动是计划的两大显著特征。哈罗德·孔茨和海茵·韦里克在其所著的《管理学》中,均把面向未来和面向行动予以具体化,提出了计划的层次体系:(1)目的或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方案;(8)预算[1]。
同样,面向未来、面向行动亦是校园规划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它也具有与计划一样的层次体系。
计划的编制过程,一般经过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及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行动计划、制订主要计划、制订派生计划和制订预算等八个首尾相继的逻辑秩序和步骤。毋庸置疑,校园的规划编制过程一般亦需遵循这一系列的逻辑秩序和步骤。
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性质表明,规划学虽在科学的意义上与管理学是不同的两学科,然而,在实际的规划工作的运作中,人们必须以管理学的理论和原理作为指导,必须具有管理观,这也就是说,必须以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从建设规划自身变迁的意义上看,规划与管理两者的关系愈来愈紧密。以现代城市的建设规划为例,人们的建设规划越来越不是调查和大规模设计的结果,而愈多的是一种服务于城市管理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