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园的“三化”
校园中的“三化”即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在当代,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校园,是校园建设规划的重中之重。
1.智能化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文教设施部的代表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教育设施国际讨论会上,曾提出过“智能型校园”的规划理念。
“智能型校园”的内涵有三:一是校园要具有信息与交流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在教育、科研与管理诸多方面广泛地被利用;二是校园既是舒适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是宽敞丰富的生活空间;三是为实现终生教育,校园内的设施可多功能、高效率的使用。
经验证明,在建设规划的视区内,智能型校园主要是通过“集中式布局,组团式结合”等三种方式来给予实现的。
——“集中式布局,组团式结合”方式
这种方式的特征是:(1)加强教学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改革各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各类型建筑物设计多采用集中式布局,组团式结合,尽量减少楼间距和交通路线。(2)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尽量打通分割界限,室内外构建的走廊和通道使建筑群体联络通畅,以利于资源共享,达到提高和保证交流、交往、传递和沟通的最佳效率,创建出便捷的智能性教学环境。
——“标准化、通用化和模数化”模式
这种模式使校园能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层次不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所需要场所。经验证明,标准化、通用化和模数化使教室、实验室、教研室适应多用途、多功能的需要。
——智能化信息网络建设
将校园里的计算机中心建设规划为智能空间的核心,其中需装备大型中心控制室,以辐射全园区,使得远程教育、信息共享、电子阅览、互联网站等高新科技能得以更好地服务师生,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的智能化。
2.信息化
“校园信息化”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校园构建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各项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所形成的一个数字的虚拟空间,从而确保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校园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开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开发等几部分。
信息化需要网络。网络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办公自动化、教学现代化等的基础。信息化校园,是教学与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重要平台。
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指导思想外,还需着力于设备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等五个具体方面。
——设备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技术成熟、产品实用的网络设备,能提供出不同类型的网络接口和互联手段。建成的网络平台,不仅具有广泛的连接能力,而且高速、稳定。
——设备的标准性与开放性
具有前瞻性的网络技术和结构能适应未来若干年的网络发展趋势,因此,网络构架中的硬件、软件、网络协议和数据库系统,均需采用与国际标准兼容的开放协议。
——设备的经济性和可扩展性
网络技术更新迅速。但具有良好扩展性、灵活性和多协议支持能力的网络平台,能在现有基础上对网络规模进行兼容、升级和扩充,从而可避免浪费原有网络的投资。
——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重要的核心网络设备应具备冗余模块,以避免由于某个模块或电源的单点故障而造成整个网络平台的瘫痪,同时,应采取相应的设备安全技术,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设备的可维护性与可管理性
网络的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关系到网络的运行,因此,在选择网络方案时,需要考虑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保证整个网络平台的可维护性。
3.网络化
网络化是智能化校园的枢纽。当前,现代高校校园网络主要包括空间网络、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三个方面。实践证明,这三方面均需网络化。
——空间网络化
空间网络化要求在校园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使各个教学科研单位既相对独立又形成有机的联系。一般这一有机联系能通过建筑的构成及连廊等实现。其中,建筑的构成要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交通网络化
校区间要靠合理的道路来实现各功能区的连接。
交通网络化的建设规划要点是:(1)校内道路要分级,人、车要分离,明确车流道路、人流道路和休闲道路的分工;(2)以学生群体为中心,统筹兼顾学校教职员工的进出和校外人员参观访问及参加活动的方便。
——信息网络化
对于新建校园,信息网络化应放在优先位置予以建设规划。新建校园只有实现信息的网络数字化,使宽带网络、闭路电视、外语视听系统、外语电视系统、电话等进入所有的教学设施和学生生活区,实现建筑智能化,才能有效地为新型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的开展、信息的快捷沟通、办公管理的现代化提供出便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