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实际的建设规划中,有的院校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群体组织和造园方式,注意结合地形和周边环境;有的院校采用了欧洲方院式的布局,如上海圣约翰大学、辅仁大学;更多的院校却采用了分散式布局,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学生生活、教师生活、体育运动等区域,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等。
(一)1949年前的建设规划
1.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特点
从高等教育兴起到1949年,我国大学校园的建设规划的特点是:(1)受西方学院派的影响,强调轴线和秩序,即校园空间突出轴线与合院;(2)突出广场、园林和庭院的中心地位;(3)平面组织具有图案化特征。
在实际的建设规划中,有的院校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群体组织和造园方式,注意结合地形和周边环境;有的院校采用了欧洲方院式的布局,如上海圣约翰大学(现华东政法大学)、辅仁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北院);更多的院校却采用了分散式布局,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学生生活、教师生活、体育运动等区域,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校园西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老校园东部)和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园)、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老校园)等。
2.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上,20世纪20年代以前,大学的建筑普遍采用砖木或砖混结构。20世纪20年代初,有些教学用房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风格方面,不少大学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大屋顶造型,屋面使用了绿色琉璃瓦或灰色布瓦,并在建筑平面、立面和装饰上做一些变化。如原燕京大学、原金陵大学、原金陵女子大学、原中山大学等。有的大学却采取了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如清华大学、原中央大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