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三类稳定度下不同高度平均风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的规定,大气稳定度采用修订的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划分出6个稳定度扩散级别,即A、B、C、D、E、F类,依次规定属极不稳定、中等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弱稳定、中等稳定,有时对极稳定状况定义为G类。另外,可更为细致地采用A-B、B-C、C-D、D-E和E-F类,其稳定度扩散状况取两类间的内插值。本次试验分析中将A-C归纳为不稳定类,D为中性类,E-F为稳定类。A类表示极不稳定,常见于夏季午后湍流发展旺盛时;D类为中性,多见于阴天或大风天气;F类最稳定,常见于冬季寒夜逆温发展强盛之时。早期采用地面风速及入射太阳辐射强度来判定稳定度,但其中关于辐射强度的规定较含糊,难以准确、客观地确定。以后改进为先根据太阳高度角、云高和云量来确定净辐射指数,再据此和地面风速来划分稳定度级别。这种分类法简便易行,至今仍被各国普遍应用。
春、秋季溪洛渡坝区及向家坝库区大气边界层不同高度稳定类条件下平均风速呈现递增趋势;夏季该地区100~900m高度层不稳定类和稳定类平均风速随高度呈现递增趋势,1000~1700m高度层不稳定类风速逐渐减小,稳定类风速在1400~2000m高度层呈递增趋势;冬季这一地区大气边界层不同高度不稳定类条件下600m高度层以上出现3.0m/s以上的较大风速。
表6.31 溪洛渡坝区及向家坝库区大气边界层四季三类稳定度下不同高度平均风速(m/s)
通过对表6.31溪洛渡坝区及向家坝库区大气边界层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下不同高度平均风速统计结果分析,可以得知该地区大气边界层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下不同高度平均风速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