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1日开始昭通市气象局正式为溪洛渡水电站提供现场气象保障服务,2005年底云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随之开展服务。之前云南省气象局有关部门和昭通、昆明、楚雄等市(州)气象局为做好金沙江下游的水电气象保障服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这里就前期的技术准备做一初步分析,以供其他水电站气象服务工作参考。
1.气候背景分析
气候资料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现场气象保障服务,使现场预报服务人员尽快了解当地的天气气候背景。
历史资料统计分析要求过细,例如风的统计项目包括:多年平均风向、风速,每个月的风向、风速,每个时次的风向风速,极大风向风速及出现时间等。在未进驻溪洛渡现场气象服务之前,昭通市气象局组织预报员利用永善县气象局的资料,对风、降雨、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年、月、日变化),并将结果制作成图表分发给即将到现场服务的预报员,供临场预报服务工作中参考使用,使得预报员做出的短期、短时等预报符合当地气候的变化规律。
气候资料分析的作用主要是帮助预报员了解当地的天气气候背景,熟悉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等。使用的是历史资料,使用的方法是数理统计,导出的结论代表过去的天气气候,对制作短期和短时等预报产品只能起辅助作用。在现场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中,应该把预报和服务的重点放在对实时天气的跟踪、监测和分析方面,只有不拘于常规气候状况,才有可能不造成灾害性天气漏报。预报员应正确认识气候资料的作用,在实践中灵活使用。
2.地面气象探测系统建立
建立坝区地面气象探测系统,是为了使现场的预报服务人员能实时监测坝区天气变化,并且长期积累坝区气象观测资料。建立坝区地面气象探测系统必须同时考虑到实时监测天气和资料积累两个方面。在工程开工初期,一般来说网络通信条件和电力供应条件都不具备,不能做到实时传输观测数据,也就谈不上实时监测坝区天气变化,但是自动气象站能通过太阳能供电的方式采集观测数据,待到通信条件改善以后,坝区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能实时传输到预报服务中心。由于云南属于典型的低纬高原气候,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建站时还应考虑到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的地形建立代表站点。
根据以上原则,经过现场考察和选型,我们在溪洛渡坝区设计、选址并安装了6套华创高科技发展中心生产的5要素自动气象站,采用太阳能板供电,租用GPRS无线网络1小时往水文气象中心传送1次正点观测数据。2005年坝区电力和通信条件改善以后,坝区的自动气象站改造为:通过交流供电,每分钟采集观测数据并借助内部网络线或内部电话线,实时传输分钟观测资料和正点观测资料到水文气象中心。改造后的自动气象站既能满足监测坝区天气变化的要求,也能满足长期积累气候资料的需要。
3.设备、设施建设
由于水电站建设初期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甲方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住房、生活用具等)有很多不足之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和改造,使其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建设的项目包括电源改造、防雷设施建设、现场办公环境建设、食堂建设、住宿和卫生条件改善等。
根据现场预报服务的需求,进行仪器、设备的询价、选型、订购、运输、安装、调试等工作。气象部门在服务现场安装了PCVSAT小站,风云2B卫星云图接收站(2005年始改为风云2C云图接收站),坝区自动气象站中心数据接收站,MICAPS资料和预报服务服务器,雷达远程终端、计算机等设备。
4.前后方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前方、后方资源共享和互通信息,是前、后方工作的平台和联结的纽带。网络建设的任务有前方网络建设和后方网络建设,前方网络建设主要是以甲方网络为基础构建预报服务工作平台,后方网络建设主要是根据甲方网络状况改造自己的网络,使前方网络能与后方网络构成安全、健壮的纽带,保证服务业务正常开展。
气象部门进驻溪洛渡水电站服务现场以后,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构建前后方网络和安装设备。租用中国电信的2M光纤线路联结水文气象中心网络和昭通市气象局,使昭通市气象局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实时传输到水文气象中心,实现了多普勒雷达远程终端与昭通雷达站同步扫描,同时这个2M线路作为前后方资料交换的重要链路。
5.预报员工作平台建设和预报服务产品模板制作
为了提高预报服务效率,结合现场服务的网络状况,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开发了《天气预报信息集成系统》软件,作为天气预报和会商平台。
在进驻服务现场之前,根据甲方和施工单位需求,设计和规划预报、服务的类别,并制作预报服务产品电子版本的模板,编排和印刷各种值班记录簿、记录本。
所有对外发布的预报服务产品(电子文档和纸质)、值班用的各种记录簿均要求作为服务资料存档,预报服务产品制作要尽量杜绝错误,值班记录填写字迹工整。
事实证明,对工作严格要求有助于培养预报服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服务质量。
6.各种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制定
为保证服务的顺利实施和业务正常运转,根据施工情况和每年的防汛度汛要求制定了系列值班制度、服务流程和各种岗位职责,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经过实践证明,严谨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服务流程,有利于强化现场预报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无论常规天气和突发天气,服务人员均有章可循,有处置办法可依,做到从制度上保证现场预报服务有条不紊地开展。
7.上岗技术培训
现场气象服务与非现场气象服务有很多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现场解决问题,增加了预报和服务的难度,即使后方的支持力度再大,压力最终还是在服务现场。
为了保证现场服务的质量,到现场的预报服务人员必须首先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设备、网络使用和维护,自动站维护、报表制作,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的使用,业务流程和值班制度。虽然短时上岗技术培训不能使现场的服务人员做到一专多能,遇到问题手到病除,但是能使其熟悉工作环境,掌握服务技能,正确判断设备、网络故障。
8.应急措施建设
由于现场远离后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为了保障现场气象服务各种预报信息资料的正常收集,进行了各种应急措施建设,并制定了《PCVSAT故障应急方案》、《多普勒雷达终端故障应急方案》、《风云2C云图接收故障应急方案》等多个应急方案,用以应对各种非常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