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9日17:08昭通多普勒雷达发现在溪洛渡水电站坝区西北有一混合型回波,预计会影响坝区,造成强对流天气,即刻通知溪洛渡水文气象中心值班员,告之有带状混合回波移向坝区,预计有强对流天气出现。17:15中心发出雷雨大风警报,43分坝区三坪站出现26.8m/s的11级大风、雷雨,营地部分树木、临时工棚被大风吹倒,由于提前20分钟发出警报,采取预防措施,未出现人员伤亡,使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短时预报服务取得较好效果。
1.天气形势分析
500hPa4月7日08:00高纬为一槽一脊型,在贝加尔湖地区有一低槽,其南部在高原中部班戈到孟湾有一低槽;8日08:00低槽东移到武都—达州—宜宾—西昌—腾冲一线,本地受此槽控制,槽后在青海北部有4℃左右的冷平流,受副高西伸影响;9日08:00低槽北段东移、南段继续维持,位于青海北部的冷平流东南移到甘孜到成都一线,副高减弱,低槽东移午后造成昭通全市强对流天气。
700hPa4月7日08:00成都—腾冲有一低槽,坝区受槽前西南气流控制;8日08:00低槽维持略东南移到川南,成都转为偏北风,有2℃左右的冷平流,湿度增加。9日08:00南京到重庆沿长江、西昌到蒙自各有一切变线,湿度进一步增加,切变南侧西南气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
地面图上4月7日08:00在高原上仅有零星降雨;8日08:00雨区减弱消失,仅在青海南部有单点降水出现,高原东部到川南为晴空少云区,9日08:00川东出现连片的降水区,11:00高原东部昌都附近出现连片的降水区,14时雨区西移到川西,雨区范围、强度加大。
2.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1)基本反射率回波分析
4月9日17:11在坝区西北的绥江、美姑、普格有一间断呈带状的回波,强中心位于美姑东北。仰角0.5°时,中心强度为37.0dBz(见图9.55a);回波前沿距坝区15.0km左右。17:22仰角0.5°时,回波缓慢东移,回波前沿已移到雷波附近,中心强度为34.0dBz,在2.4°仰角,可以看到回波范围加大已连成一片,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有三个强回波中心,中心强度为45.0dBz,回波强中心位于坝区西南面,回波前缘已逼近溪洛渡坝区(见图9.55b),强回波中心云高发展为11.2km左右。17:33仰角0.5°时,回波缓慢东移,已影响雷波,中心强度为36.0dBz;在1.5°仰角,可以看到回波发展加强,范围加大连成一片,呈东北—西南走向,强回波中心已影响雷波,中心强度为45.0dBz,回波强中心位于坝区南面;在2.4°仰角,强回波中心已影响坝区,中心强度为47.0dBz(见图9.55c),强回波中心云高为12.0km左右。17:44回波进一步缓慢东移,1.5°仰角强回波区影响坝区,中心强度为49.5dBz;在2.4°仰角可见44.0dBz的强回波影响覆盖坝区,说明强对流回波主体已影响坝区,地面于43分出现26.8m/s极大风速,强回波和地面极大风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7:55仰角0.5°,强回波已移出坝区,回波中心42.0dBz位于坝区东面10.0km处;1.5°仰角强回波中心强度45.0dBz,强回波呈东北西南带状位于坝区东面5.0km处(见图9.55d);2.4°仰角回波强度、回波位置同1.5°仰角,强中心云高11.8km。18:06仰角0.5°,强回波已移出坝区10.0km,中心强度为41.0dBz;1.5°仰角强回波中心强度44.0dBz,2.4°仰角强回波中心发展加强为52.0dBz,移出坝区10.0km左右;强中心云高维持11.8km,回波发展成团状。18:17强回波向偏东方向移到盐津县内,距坝区30.0km左右,以后逐渐移出境内。
图9.55 4月9日雷达回波图(a)17:11(b)17:22(c)17:33(d)17:55
(2)回波平均径向相对速度分析
17:11在0.5°仰角向站最大速度为12.0m/s,离站最大速度7.0m/s,回波移向东南。17:22在1.5°仰角“零速度”线在雷波以西10.0km处,向站最大速度为10.5m/s,离站最大速度7.5m/s。17:33在1.5°仰角“零速度”线东移到雷波附近,逼近坝区,且出现速度模糊现象,向站最大速度大于12.0m/s,离站最大速度8.5m/s(见图9.56),在此可见气旋“牛眼”,说明回波在此时发展较旺,有气旋形成发展。17:44在1.5°仰角“零速度”线东移到坝区附近,向站最大速度为8.0m/s,离站最大速度9.0m/s。18:06在1.5°仰角“零速度”线仍在坝区附近,向站最大速度为8.0m/s,离站最大速度12.0m/s。18:17在1.5°仰角“零”速度线离开坝区,移到盐津境内,坝区天气过程结束。从17:22开始到18:06“零速度”线一直在坝区附近缓慢移动影响坝区,坝区在该时段风速较大,在出现“牛眼”后10多分钟地面出现26.4m/s的极大风速。说明“零速度”、“牛眼”和地面大风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此特点可提前预测大风的出现。
图9.56 4月9日17:33仰角1.5°径向速度图
(3)Vil等二次产品分析
由表9.12知,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在17:11时均较小为1.0kg/m2,在17:22时逐渐达到6.5kg/m2,说明云中含水量增加,18:06达到最大值17.5kg/m2,但大值区均未经过坝区,导致坝区降雨偏小。说明Vil大值区移动路径对降雨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表9.12 5月8日Vil(kg/m2)Rz(mm/hr)Rvd(m/s)Ard(m/s)Ebppi(km)Etppi(km)统计表
雨强(Rz)在17:11前较小,17:22升到16.0mm/hr,17:44增大为42.0mm/hr,以后逐渐减小。其大值区呈分散单点状,范围小,和Vil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均未过坝区上空。
径向散度(Rvd)值在17:22前较小,17:33后逐渐增大,18:06出现最大值,18:17以后逐渐减小移出坝区。用此可预测强回波区的影响范围。
方位涡度(Ard)17:22前较小,17:33后逐渐增大,18:28出现最大值,表明气旋或切变发展旺盛,17:44前在坝区西北10.0km处有一正的大值区中心,坝区为弱的负值区,说明“零速度”线就在坝区附近,和速度场上的“牛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烈的气团运动,导致地面的大风天气。
17:44前回波低高(Ebppi)较低、回波范围小,回波范围随时间逐渐增大、并逐渐移向坝区,17:33回波底高仅有1.0km,17:55回波底高最高为3.0km,说明在雷达低仰角时对低云有一定的探测能力。
3.小 结
(1)500hPa后冷平流促使低槽发展东移、700hPa川南切变线为此次雷雨大风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2)17:22出现速度模糊,17:33出现“牛眼”,说明“零速度”线上有中小尺度气旋生成发展,是诱发地面大风的直接原因。出现“牛眼”后10多分钟地面出现26.4m/s的极大风速。说明“零速度”、“牛眼”和地面大风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发生大风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3)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和雨强(Rz)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值区均未经过坝区,坝区降雨偏小。说明其大值区移动路径对降雨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方位涡度(Ard)和速度场上“零速度”线、“牛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4)17:33雷达能发现回波底高仅有1.0km,说明雷达在低仰角时对溪洛渡坝区低云有一定的探测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