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作为城市化运动的先行者及最先受益者,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也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概括说来,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做法与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工业化驱动战略
如前所述,工业化从来都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的主要功能,是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提供新的生产方式,使更多的劳动力从简单繁重的手工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以创造更丰富更多样化的物质产品,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则有赖于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外部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大市场的吸引力等功能,又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反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论起步早、耗时长的国家(如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花了90年的时间),还是起步晚、耗时短的国家(如日本,达到英国70%的城市化率仅用了40年时间),一个共有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施了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战略,而且工业化的套路也十分相似,都是循着轻工业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顺序进行的。这种工业化顺序的选择,既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变化,符合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次序转换,更重要的是,它使城市在工业化早期有能力吸纳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有利。发展中国家求快心切,往往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反而欲速则不达。这是因为,重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恰恰有碍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中国和印度都出现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农民进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例证。
(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怎样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诸关系,努力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减少农业、农村的代价,这是任何谋求社会转型的国家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世界经济史证明,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不是首先或同时发展它们的农业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达国家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认识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之间相互依从、相互促进的关系,更认识到了农业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在工业化的同时进行农业革命,通过农业革命有效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为城市化提供基础保障。比如英国,1700年,一个英国农业劳动力只能养活1.7人,到1800年能养活2.5人。其实在城市化之前,英国即享有“欧洲的粮仓”之誉。他们是通过提高耕作技术和选用优良品种,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并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美国则是通过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发展集约经营而较早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1820年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能养活4.1人(包括自己在内),1900年为7.0人,1920年达到8.3人,提高一倍,1950年比1920年又增加近一倍,达15.5人,到1964年,一个农民可以养活33人。[19]
(三)以制度保障劳动力自由流动
与工业化、城市化紧密相伴的一个现象,就是社会流动频率加快,范围扩大。但人口自由迁徙,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基本前提,即是有关限制性法律的松动修改。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人口流动受到旧时法律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如1601年的《济贫法》和1662年的《定居法》,均属于阻碍人口自由迁徙的法律。它只允许居民在收获季节暂时性流动,但限制长期流动。工业革命的推进,使得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领域流动已成大势所趋。在此情势下,1795—1846年,英国政府曾多次对《贫民迁移法》等法律进行修改,放宽了对人口迁移的限制。1865年,英国议会又通过《联邦负担法》,继续限制定居地实际上已经走不通了,英国实现了人口的自由迁移。[20]美国在南北战争前,北部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发展较快;南部则以庄园经济为主,农奴制之下,劳动力流动小,城市发展缓慢。南北战争之后,南北方经济交流的障碍消除,实现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人口比例从1860年的19.8%上升至1920年的51.2%。
(四)重视交通运输业建设
交通运输业是工业经济的大动脉,是推进城市化的助推器。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不把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放在优先突出位置。英国城市化的成功,与其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密不可分。无论铁路,还是河运、海运等水上运输,都曾鳌头独占,风光无限。美国的城市化在每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内战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对交通运输业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内战前(1830—1865年)的城市化时期,由于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及西进运动,大大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的发展。西部贵重金属的发现和开采,使旧金山湾地区和科罗拉多州北部派克峰一带出现了很多矿业城镇。内战后(1865—1920年),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且基本同步进行。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铁路网的完善,尤其是横贯东西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东西之间的经济联系,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自东向西流动,从而引导促使工业化城市化向西推进。1920年以后到现在,美国步入了郊区化时期。由于交通运输技术与手段的进一步提高完善,再加上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促使美国的工业区位向郊区转移。“二战”后,由于洲际高速公路网建设及私人汽车的普及,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向郊区扩展,郊区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发展的次级中心。交通条件的改观,不仅改变了美国人生产生活方式,拓展了他们的活动空间,而且也使人口大规模郊区化成为可能。
除了上述诸条之外,由于“城市病”的渐渐凸显,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研究和整治,这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