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时间:2024-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三千余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建筑奇迹,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文明,成为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自豪地立足于世界建筑之林。这些国家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此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异彩纷呈,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雨果把建筑看作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认为它是“凝固的音乐”。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形成了建筑文明,由此带动了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物化。

中国建筑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洞穴到地上筑屋,从树干墙屋到钢筋水泥,从简易茅屋到摩天大楼,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时间。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人类从自然的恐惧者变为自然的征服者。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三千余年文字记载历史文明古国,中国的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建筑奇迹,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文明,成为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自豪地立足于世界建筑之林。

考察中国建筑的历史,如果从北京周口店猿人居住的洞穴算起,至今已经过了50万年的沧桑岁月。然而,真正的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初步具有艺术美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发掘表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便有建筑图传世……透过这些建筑成就,我们不仅可以一窥建筑的历史原貌,也可以体察古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留下的最为巨大、壮观的痕迹。

从建筑体系看,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历经商周秦汉,成熟于唐宋,终结于20世纪初。在漫长的保持其自身个性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建筑的全部发展历史可分为4个大的阶段:商以前为萌芽阶段;商周到秦汉是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至宋,古代建筑结构体系成熟了,产生了唐代的高峰,也是我国建筑的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些建筑高潮的形成除了与当时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直接关联外,还取决于当时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观。

就建筑风格而言,秦汉建筑艺术“豪放朴拙”,隋唐建筑“雄浑壮丽”,而明清“精细富缛”。以最重要的建筑都城为例:秦汉促进了中原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宏大,礼制结构完备,建筑组合多样。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多在城北山坡上,地势居高临下,后在渭河以南也修筑了大量的宫殿园苑,以上林苑中阿房宫的规模最为宏大。项羽西入咸阳,焚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足见其规模之宏大。隋唐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气势恢弘,格律精严。宫殿组群极富组织性,空间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明清的都城仍然规整方正,商店居宅临街向道,面貌生动活泼。尽管此时的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序列组合却更为丰富细腻。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从后文的个案分析中可以得到上述结论。

从建筑结构看,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常以典雅、倾斜上扬和巨大的屋顶以及群体组合形成建筑格局。由于汉族人数长期以来占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类型以及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具有基本相同的建筑结构外,又受时代、地域等方面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建筑方面也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如侗族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在建筑风格上也颇具特色。

从建筑思想看,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和礼制,这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的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思想明显不同。宫殿建筑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规整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回归规整,隋唐完成了规整这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这种宗法伦理观念影响到了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尤其是陵墓建筑。在佛教传入后,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早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其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和海纳百川的思想精髓。这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动感完全不同。

在建筑艺术上,中国古代建筑通过自己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法,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还结合气候、地理、文化等不同条件,形成了建筑艺术的地域差别:同样是桥,江南名桥与侗族风雨桥的艺术元素相去甚远;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塔建筑即可表明这一点。当然,最为重要的,建筑还表现为一种实用的艺术,是实用、坚固、美观的结合体。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在建筑历史上,尽管中国与他族发生过接触与交流,但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未受外族建筑的影响。近代,中国建筑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呈现出新与旧、中与西复杂交织的特殊面貌,使用了新型建筑材质及与之相对应的新的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设备,车站、银行、医院、学校和新式住宅等新型建筑开始出现。到了当代,在世界10幢最高建筑中(包括正在修建的),中国的占了一半,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天赋和技术。尽管钢筋水泥代替了传统的木结构,但谁又能否认古代建筑的影响呢?!可以这样认为,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

从建筑的影响看,中国式建筑以中国大陆为中心,波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国家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建筑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佛教寺庙建筑便是受到外来建筑影响的鲜活的例证。

此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异彩纷呈,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例如,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特色鲜明,规模宏大,色彩鲜艳。其杰作之一布达拉宫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傣族建筑受泰、缅等佛教流行国家的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其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则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郭沫若先生游历侗族程阳风雨桥后欣然题写了桥名,并赋诗曰:“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高,学把犁锄事体劳。”由此可见侗族建筑艺术的魅力。此外,回族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民居也都各具特色。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了我国灿烂的建筑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