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建筑的集成和鼎盛

古代建筑的集成和鼎盛

时间:2024-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地方建筑的发达,中国建筑的地区特色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明长城总长度达六千余公里,其中许多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明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它类型最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现存古建筑中也以明清建筑最为丰富和完整,因此在建筑创作和社会生活中也最富有现实意义。

古代建筑的集成和鼎盛

明清两代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两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沿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向前发展,获得了相当的成就。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和改建的,它成为中国都城建筑史上的又一伟大作品。此外,南京以及若干宋元旧城也进行了扩建,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城市及地方城镇。这些城市与城镇的规划也有新的发展。在城镇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宗祠、祠庙、戏院、旅店和餐馆等公共性建筑。由于地方建筑的发达,中国建筑的地区特色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从明代初期起,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武装的侵扰,曾不断地动用大批人力物力修筑长城,建造关隘。明长城总长度达六千余公里,其中许多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同时为了防止倭寇入侵,明清时代还在沿海地带兴造了许多城堡和海防基地。

由于政治和统治者享乐的需要,明清时代宫苑、陵寝、祠祀、坛庙等建筑发展到极致。对宗法和礼制的大力推行,使各地祠庙和表彰封建道德与功绩的牌坊、碑亭建筑兴盛起来。明清统治者尽管更热衷于追求世俗享乐,但封建专制毕竟需要宗教的点缀和装饰,因此两个王朝都对佛教青睐有加,尤其清朝更不遗余力地扶植喇嘛教,其结果是使修缮寺院盛极一时,并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汉、蒙、藏建筑技术与艺术相互交融的建筑风格。明代南京报恩寺塔(已毁)和清代承德喇嘛庙是富于创造性的佛教建筑代表作,这时还出现了金刚宝座式塔。明清时代少数民族如回、藏、维、傣等族建筑不断发展,显示出高度的创造才能。

明代建筑事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木结构技术水平提高,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制作工艺简化,形成一种不同于宋代的特色;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和装饰日趋定型化;私家园林发达;建筑群体艺术性增强,并致力于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性。清代建筑事业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所发展:园林建筑达到极盛;喇嘛教兴盛;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明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它类型最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现存古建筑中也以明清建筑最为丰富和完整,因此在建筑创作和社会生活中也最富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