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的建筑遗构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提倡“慎终追远”、“厚葬以明孝”,因此历代皇帝都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陵寝,以示“以身作则”,这样可以给老百姓一种道德上的约束,从而使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自上而下得以推行,进而维护其世袭的皇位和“子孙万代”的皇朝。正如刘敦桢先生所说,陵墓建筑一般反映了人间建筑的布局和设计。秦、汉、唐和北宋的帝后陵都具有明显的轴线,陵丘居中,绕以围墙,四面辟门;而唐与北宋诸陵在每个陵的轴线上建有享殿、门阙、神道和石象生等。明十三陵采用的长达7公里的公共神道与牌坊、碑亭以及方城明楼和宝顶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则是在北宋和南宋陵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清朝的帝陵基本上承袭明制,但晚死的后妃在帝陵旁另建陵墓,这与明代帝后合葬制度不同。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清代帝陵分为两大陵区,即河北遵化县的东陵和易县的西陵,采取父子分葬的“兆葬之制”(其实并不严格),究其原因,除了帝王们追求“风水”以外,大概也不能排斥政治上可能存在的因素,这一点,尚待研究。
陵墓建筑的突出代表有“中国第一陵”黄帝陵、神农之乡炎帝陵、文明始祖尧帝庙、先祖圣地舜帝陵、秦始皇陵、十三陵等。其中,秦始皇陵和十三陵入选《世界遗产目录》;黄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是我国“第一座皇陵”。秦始皇陵于1987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Ⅰ、Ⅲ、Ⅳ、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这样的:“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在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的陵墓,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原名“丽山”或“郦山”。据三国时人说:“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经折算,高合120多米,底边周长2167米有余,远观似一座小山。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70多万人参加修筑。直至秦始皇50岁死葬时(公元前210年)还未竣工。秦二世接着进行了2年工程,前后费时近40年,真可谓工程浩大。
秦始皇陵的特别之处是它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史记》对该陵的地宫及陈设也有记述。地宫极其深邃而坚固,它不但砌筑上“纹石”,堵绝了地下的泉流,而且还涂有“丹漆”,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墓中建有宫殿及百官位次,放满珠玉珍宝,燃烧着用人鱼膏(据说是一种四脚鱼,似人形,生活在东海中)做的蜡烛,永久不灭。防备盗墓暗藏机关,弩机暗箭可以自动发射。灌注水银,如同江河大海围绕,机械转动,川流不息。上面象形日月天体,下面象形山川地理,等等。实际上是一个被搬入地下的人间世界缩影。还据史载,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的时候,下令始皇宫内的宫女,凡没有子女者,都要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凡参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墓门,活埋在陵墓里。
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3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并出土仿真人真马大小的陶制兵马俑8000件。陶俑神情生动,形象准确、轩昂;陶马造型逼真,刻画精致自然。兵马俑是秦国强大军队的缩影,布局排列如家军阵,气势凛然。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像是一组模拟军事队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它与兵马俑交相辉映,为始皇陵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研究秦代历史、铜冶铸技术和古代车制提供了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兵马俑
十三陵就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这13个皇帝的陵墓分别是: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悼陵,它们共同占据着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天寿山麓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地方。天寿山本无其名,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死去,为了寻找皇后的和日后自己的陵墓,朱棣会同臣下以及风水术士遍寻京郊“吉地”,后有人说昌平以北黄土山有“吉壤”可作“万年寿域”,朱棣亲自勘察,果见此地山谷嵯峨、畦陇纵横,大有“北依山势,南控平原”之概,遂定为陵地,并改黄土山名为“天寿山”。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均在此经营墓地,形成著名的十三陵。
十三陵地图
陵区南端有东西对峙的两座小山,形似双阙,其南建石碑坊,为整个陵区的入口,牌坊中线正对11公里外的天寿山主峰。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柱脚表面浮雕云龙,上部前后加饰卧龙各一。全部选用大型汉白玉石料建成,为古石牌坊中的佳作。坊北约1300米处为陵区正门大红门。门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自此往北至龙凤门,在近两公里的神道及其两侧,分别排列碑亭、华表和18对文臣、武将、象、马、骆驼等巨大整石雕像。过龙凤门地势渐高,神道延伸约5公里,到达长陵。整个神道充满着肃穆庄重的气氛。
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明陵的典型。长陵由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部分组成,各门、殿、楼之间均有庭院,遍植古柏。宝顶即坟堆,周围砖墙包砌,内藏帝后地宫。其前面正中部分做成方台,上立碑亭,下称“方城”,上称“明楼”。祾恩殿是供祭祀的享殿,为长陵最重要的建筑。其规制和大小均类似故宫太和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下由三层白石台基承托,形态稳重。殿内有数十根高十余米的整根楠木柱。中央四柱直径达1.17米,至今香气袭人,完整无朽,似此巨木,实为国内古建筑中所独有。
长陵祾恩殿
十三陵地下墓室用巨石构成若干墓室相连的“地下宫殿”。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定陵时发现,墓室平面以一个主室和两个配室为主,由三室之间的三重前室与最后一室十字形相交的两个隧道所组成。显然,这是地上庭院式布局的反映。主室和配室即正殿和配殿,3个前室代表三进院落。地宫内很少有皇宫中那种雍容华贵的雕绘装饰,显得朴素无华,而高大宽敞的空间尺度和石材沉重坚实的质感,也构成了地宫特有的气氛。
十三陵于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