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教建筑之最

道教建筑之最

时间:2023-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建筑物在汉称“治”。道教初创时,山居修道者多栖深山茅舍或洞穴,建筑简陋。道教建筑之总体布局、体量、装饰以及用色等,均体现了承袭自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建筑思想,而建筑之藻饰则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等思想。道教建筑中,以武当山道为最。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道教建筑之最

道教建筑物在汉称“治”。至晋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又作“静”)。南北朝时,南朝称馆,北朝称观(个别称寺)。唐始不复称馆,皆以观名之。唐宋以后规模较大者称宫或观,部分主祀民俗神之建筑或称庙。道教初创时,山居修道者多栖深山茅舍或洞穴,建筑简陋。至唐宋两代,道教兴盛,各地广设宫观。

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中国传统之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道教建筑之总体布局、体量、装饰以及用色等,均体现了承袭自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建筑思想,而建筑之藻饰则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等思想。

现存主要宫观大多修建于明清两代,如河南鹿邑太清宫、陕西周至楼观、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江西龙虎山上清宫、苏州玄妙观、南京朝天宫、浙江余杭洞霄宫、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武汉长春观等。道教建筑中,以武当山道为最。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Ⅰ、Ⅱ、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圣地,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宋、元以来,又进行了开拓扩建。明成祖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曾动用军夫30多万人在此大兴土木。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宫观内保存的各类神像、法器、经籍等都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从而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的规模。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通过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img38

净乐宫复原工程效果图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真武经》中真武修真的神话来设计布局的,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题。在《真武经》中,真武的出生地为静乐国,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静乐宫;五龙、紫霄、南岩为真武修炼之地;玉虚宫因真武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真武曾领元和迁校府事而建元和观;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太子坡、龙泉观、上下十八盘、天津桥、九渡涧等无不与真武修真的神话有关。这样,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使朝山香客一进入武当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话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img39

武当山金顶

太和殿俗称“金顶”,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614年),时称朝圣殿,清康熙后称太和宫大殿。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殿、古铜殿、紫禁城以及两侧的钟楼和鼓楼。太和宫金殿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琉璃瓦屋面,墙体下部为石雕须弥座,面阔进深均为1间,通高9.45米,里面供奉着明清神像10余尊。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正殿神龛中端坐的是全山最大的木雕玄武像。这尊雕琢讲究、涂彩饰金的木雕像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被定为一级国宝。观里最让人称奇的是五云楼。该楼为整体木结构,没用一砖一石,高达15.8米,共5层,每层的装修都独具匠心。其入胜之处是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成为复真观里的一大人文景观。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武当山的道教音乐也是中华音乐的活化石,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还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原始风貌。工匠们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广狭”、“定其规制”、“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来设计布局。营建武当山不是就地取材,其材料是从陕西、四川等地采购运来的,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武当山的植被。在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岩涧的奇峭幽邃,使每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时隐时现、若明若暗、玄妙超然、混为一体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