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熟期的隋唐园林

成熟期的隋唐园林

时间:2024-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一个全面成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全盛局面是不难理解的。太极宫内有四大海,颇具园林之盛。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是其中的代表作。

成熟期的隋唐园林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总体上高度发展的时期。苏轼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在这样一个全面成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全盛局面是不难理解的。园林史家说:隋唐园林仿佛一个人结束了幼年和少年阶段,从而进入到风华正茂的成年期。

这时的皇家园林继西汉之后,再一次展现出恢弘的气势和灿烂的光彩,所谓“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隋炀帝迁都洛阳,“首营洛阳显仁宫,发江岭奇林异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筑苑囿……”后又建起规模巨大的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海上建瀛洲、蓬莱、方丈三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并有龙麟渠作为联系各景区的纽带。这种“点、线结合布局”的造园手法是一大创举,它成为后世园林中向背、开阖、对比、映衬、争避、穿插、显隐、因借等一系列艺术手法的前提。

唐承隋制,其国力则是隋代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它的宫苑建设也较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唐代的三大宫城即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是宫和苑相结合的建筑群。大明宫内有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园林区,池中蓬莱山耸立,沿池筑有回廊,串联着楼台亭阁。太极宫内有四大海,颇具园林之盛。至于兴庆宫内以龙池为中心的园林区,更几乎占了全部面积的一半,园内林木蓊郁,楼阁高低,花光人影,景色绮丽,尤以牡丹花之盛而名重京华。龙池北人工土山上有沉香木构筑的“沉香亭”,周围遍植红、紫、淡红、纯白诸色牡丹,为兴庆宫内牡丹观赏区。李白曾为唐明皇和杨贵妃作《清平调》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唐代另一座著名的宫苑是临潼骊山华清宫,避暑消寒,莫不相宜,因此深得帝王垂爱,白居易有“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描绘。

唐代的长安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池。环池楼台参差,花木葱茏,烟水明媚,每年定期向市民开放,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唐代私家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为兴盛,并从美学原理到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成熟的境界。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是其中的代表作。辋川别业位于蓝田县西南约20公里处,这里山岭环抱、溪谷辐辏,故名“辋川”(辋,车轮的外周。辋川,诸水会合如车辆环凑)。《辋川集》记录了20个景区和景点的景题命名,并有题诗,如《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等。履道坊宅园位于洛阳城内洛水流经处。园建成后,白居易专作《池上篇》以述其详,篇首长序述建园过程和园林内容,正篇则述营园主旨:“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在王维和白居易那里,着意刻画的是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他们将儒家的现实生活情趣道家的少私寡欲和神清气朗、佛家禅宗依靠自身而寻求解脱等观念合流融合于造园思想之中,使园林成为一个富有诗情画意并能诱发游览者联想的艺术整体。唐代文人士大夫往往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他们善于因画成景、以诗入园,从而塑造出文人们格外青睐的意境。所有这些,都为私家园林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后来文人园林兴盛的启蒙。

唐代寺观园林也在统治者的扶持下遍布城市郊野。寺观园林的意义表现为,在城市,发挥了公共游览场所的职能;在郊野,则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促进了封建社会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促成了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并使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支新的类型名胜风景园林逐渐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