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佛山园林景观

四大佛山园林景观

时间:2024-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大佛山指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它们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而且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恍如园林。它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并留下了丰富的寺联。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中最高最秀丽的一座山。

四大佛山园林景观

四大佛山指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它们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而且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恍如园林。此外,北京西郊小西山山系的潭柘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也是著名的佛寺园林。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与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它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的主要建筑有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大寺庙。普陀山的标志是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三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缭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img98

南海观音大铜像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其姿,引人入胜。

正是普陀的以山兼海之胜,风景独好,风光无限,形成了“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其中,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十二景广为流传: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他夜月。这些景致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500余里,海拔3000米,由5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是中国佛教第一圣地。

五台山以五台的自然环境取胜。这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叶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清凉山志》中记:“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凌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护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尽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又因山中盛夏气候凉爽宜人,故别名“清凉山”。

五台山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中心,此后历朝不衰,屡经修建,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无存,仅剩下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寺院经过不断修整,不仅富丽堂皇、雄伟庄严,而且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禅寺是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罗睺寺。

显通寺建在台怀镇的灵鹫峰下,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改称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有文殊殿、大雄殿、无量殿等7座大殿。中轴线后部高坎上有一铜殿,面阔三间,高不足5米,小巧精致,铸于明万历年间,殿内有铜铸小佛像万尊,中间台上有大铜佛。门前钟楼上有一口重达万斤的铜钟,敲击时声音传遍全山。

img99

显通寺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以舍利塔为主。舍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国共有珍藏释迦舍利子的铁塔19座,五台山的一座慈寿塔就藏在大白塔内。此塔居于台怀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也叫真容院,又称大文殊寺,始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时,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而计到五台山传扬黄教,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的开始。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萨顶,这里就成为黄庙之首。

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始建于唐,元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年间再建,其中佛龛的背面塑三世像,即药师、释迦、弥陀三佛。三佛居于文殊背面的倒座上,不合一般寺院惯例,颇为特殊,两侧有五百罗汉。

img100

五台山白塔

罗睺寺是一座喇嘛庙,唐时初创,明弘治年重修。罗睺寺还有一种奇观,后殿中心有一座活动莲台,是一木制圆形佛坛,坛上周围雕有波涛和十八罗汉渡江,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花瓣,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在佛龛中,莲台设有中轴和轮盘,操纵机关时莲台旋转,莲花一开一和,四方佛时隐时现,这叫做“花开见佛”。

五台山在隋唐时已经名声远播,宋以后,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都有往来。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并留下了丰富的寺联。现在,五台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

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中最高最秀丽的一座山。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它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160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

峨眉山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深化,新的景观不断被发现,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无不引人入胜。峨眉山在不同的季节拥有不同的风景,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眺,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不论是观日出和还是赏云海、佛光、晚霞,都令人心旷神怡。峨眉山森林覆盖率达98%,拥有高等植物3200多种,气候凉爽,盛夏季节也不过20度,是避暑的绝好处所。峨眉山还有2300多种野生动物,特别是猴群,已成为峨眉山中独具一格的“活景观”。

img101

报国寺

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他的坐骑是一头白象。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其中,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此外,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峨眉山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Ⅳ)(Ⅵ)、N(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天开神奇、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莲花佛国”之称。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九峰最雄伟。它们如9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景区内处处清溪幽潭、飞瀑流泉,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各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九华山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生态环境佳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1460多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由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九华山季节分明,四时之景不同,令人叹为观止。春天,满山吐芳,百鸟和鸣;夏天,佳木繁荫,谷风清凉;秋天,层林尽染,别富情趣;冬天,琼楼玉宇,超然空灵。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内外。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高僧辈出,从唐至今形成了15尊肉身,现有5尊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img102

九华山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

九华山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评定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九华山如此奇美,怪不得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历于此,其间还作诗赠友韦仲堪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