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应统一认识,强化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统筹资源,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当前,应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和推动电子政务战略转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及投资管理,发挥规划约束和政策引导的作用,遵循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指导规范今后一段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兼顾长期性和阶段性。
5.3.1 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1.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级政府部门都相继建设了一批业务系统,“金关”、“金税”、“金盾”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公自动化、政府网站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较先进的地区和部门在精简机构和行政审批流程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区域统一的办事大厅,推行“一站式”行政审批,取得了初步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整个工程缺乏统一规划、标准、规范的指导;②网络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孤岛、资源割据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③系统结构不尽合理;④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许多还处于起步阶段;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⑥安全存在隐患;⑦法制建设滞后。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统一领导、加强协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的指导下,正积极组织和动员各有关方面的力量,统筹做好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各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随着城市城域网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等关键工程的开展,统一的机关办公专网平台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各类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工作也逐步被列入工作计划。各部门内部网络和应用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工作正在进行,将为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群、城市应急联动服务等系统的开发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需求分析
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为使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着重从顶层设计、信息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提升对外的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安全保障五大领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1)顶层设计
逐步将党务、政务、各局处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纳入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范畴,和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策略保持一致。通过顶层设计,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建设一个党政共用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共建统一的集中接入体系、整体安全体系和信任体系,规划城市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政务信息资源库,筹划应用系统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基础平台,明确重点建设的业务系统,按照统一规划鼓励和支持各级、各部门自行建设部门业务系统,实现各级党政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系统共用和业务协同,避免或减少日后人为的信息资源整合,减少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防止信息资源及建设资金的浪费。
实施顶层设计战略,需要逐步整合现有平台和应用资源,规划约束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理清各级、各部门建设管理职能,规范、调整和再造政务流程,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调整机构设置,减少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
2)信息资源整合
通过业务系统的建设加快政府业务信息的电子化,以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逐步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纳入政府资产管理序列,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事和交换机制,落实信息资源管理、审计和保障责任,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减少部门重复采集、重复建设,避免投资浪费,实现对入口、企业、市场、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情况等信息的全面监控,为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信息资源整合,需要扶持和推进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依法利用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公益性开发,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的市场增值性开发,妥善处理信息公开和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公民隐私、信息保密等有关问题,逐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管理机制。
3)业务协同
在完善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上,基于统一网络平台和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在统筹领导和部门之间的协商沟通下,依靠协同推进管理机构,加快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进程,提高政府的协同办事效率和整体服务质量。
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基于内部协同和信息共享,加强政府“综合协调、调度、指挥”的能力,为各类紧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保障。
4)提升对外的公共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的整体功能定位在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上。在加强政府对社会、市场,特别是对自身的管理,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突出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对外的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对外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就是要求网络、网站和业务系统的建设重点突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应放在面对企业、公众管理与服务的“外网”方面,将政务专网逐步整合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上;政务网站的建设重点放在便民、利民的政务信息发布和网站互动方面;应用系统的建设重点放在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项目方面。
5)信息安全保障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部门业务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足,信息网络安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单位内网、专网和外网概念不清,网络划分不切合实际。有些单位将政务专网等同于政务内网,增加了信息安全投入的负担,影响电子政务服务功能的发挥。各部门重复建设各自的信息安全体系,少数单位准备建设全方位安全保障系统,对部门业务系统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没有深入调研,可用性差,使用不方便。
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建成之后,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涵盖城市各单位的统一的信息安全整体平台体系,而且要与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共性安全需求相结合,逐步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坚持“防范与管理结合,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3.可行性分析
1)已有的基础
近年来,在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各级部门普遍重视推进信息化工作,计算机普及率和信息网络技术使用程度逐年提高,许多部门都建成了局域网,并有不少日常业务已上网运行,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处理系统等。整个政府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信息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广域网络系统。建成了核心节点,连接各行政部门的高速核心网络系统,并与下属和直辖部门互联。
(2)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多数行政部门完成了内部局域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级部门日常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进程较快,效益也比较明显。一些综合性、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已经或正在建立纵向联网的业务处理系统。
(3)人力资源储备。前期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为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锻炼和储备了一批人才。他们在信息资源开发、大型网络工程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办公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公众服务业务系统开发、工程实施与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应用开发能力。
已有的电子政务基础为建设统一政务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政府的决心和目标
政府对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的决心很大,出台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电子政务体系,发展城市新型的电子化虚拟政府。政府建设统一政务信息平台的决心和目标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3)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成熟为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电子政务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总体上看,当今的信息技术已经具备了支持电子政务所需要的绝大多数功能的能力。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风险已经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因此,建设统一政务信息平台已经具备了技术条件。
4)国内、外电子政务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外国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成功经验。在国内,已经有不少省级、市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获得了良好的结果,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为建设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提供了有用的经验和参考信息。
5.3.2 建设目标与原则、总体框架
1.建设目标
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在落实并推动城市信息化和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等方面推行具体的建设措施,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工程肩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总体建设要求如下:
(1)通过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的积极探索和试点,努力建设示范工程,为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
(2)政府信息化要成为促进政府行政体制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和加快城市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3)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广泛开展电子政务应用。
根据上述要求,电子政务工程的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构建党政机关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理顺政务内网、政务外网、门户网站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实现互联互通,支持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管理机构。
(2)建成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和网络信任体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统一的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机构,建设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3)建立和完善以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和政策法规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共享资源库和其他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推动政务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有效地整合、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4)逐步实现政府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成跨委办局的公文流转、信息报送、视频会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网上协同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使90%的办公业务实现网上办公。推进市场监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规范政府管理与服务,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政务;建立网上审批平台,使90%以上的申请、申报、审批手续通过网络办理,办理结果100%通过政府网站或其他电子手段向公众及时反馈。
(5)完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制定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建成能够满足决策支持、公共服务、行政监督、安全保障需求的电子政务体系。
2.建设原则
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随着政府行政改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进步,其应用的效果与行政管理现状密切相关,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整体和统一的原则。平台内各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和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的整体规划要在充分了解现有行政管理和技术状况的基础上,努力把握管理和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系统总体规划要力求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原则具体、计划可行,既符合现有状况,又能满足未来系统发展变化的要求,为系统的发展变化留有充分的扩展接口。
(2)实用和有效的原则。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系统的具体实施必须坚持实用和有效的原则。系统的功能设计不仅要满足现有办公和业务管理的需要,而且要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和技术手段的作用,使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能从简单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发展和变化的原则。不变是相对的,发展和变化是绝对的。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体制和管理制度也将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许多新的办公和业务管理功能被提出来。为满足这些新的业务管理要求,应用系统要不断地更新变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出现,为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改善系统的服务性能,系统的技术方案也要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必须牢固树立发展的思想,坚持变化的原则,适应发展的要求。
(4)结合和融合的原则。如果简单地认为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完全是技术人员的事,那么这是极其错误和不全面的观念。由于应用软件系统是一种服务于管理的、特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的应用需求和开发要求来自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它的输入信息要由管理人员提供,它的统计分析结果必须由管理人员使用并进行处理才能有用,这些都表明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与现有管理相结合。为保障系统有效而顺利地建设和实施,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密切合作。
(5)科学和规范的原则。在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中,最主要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作就是办公和管理业务的需求和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由于业务工作涉及很多部门,范围极其广泛,其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系统的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必须采用规范化、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必须进行有效的开发组织管理,必须建立一系列的开发管理制度和文档规范,积极采用当今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强化技术积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保证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3.基本方针
(1)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保证各项工程建设取得成效。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统一优化、整合资源,统一组织纵向网络建设与整合,分级建设二级横向网络,统一建设信息安全体系,统一政务门户网站、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共享和交互体系、业务协同系统等共性电子政务项门;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目标,各部门要全面规划未来3~5年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各自分步建设部门业务系统。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统一领导,分级建设,实现党政部门信息化与政务电子化的互动和良性发展,整体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与整合。
(2)统一标准,整合资源。逐步统一网络建设标准,统一数字证书管理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格式和交互标准,统一各部门应用系统的设计标准等。电子政务各项系统建设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现有网络基础、信息资源、业务系统的整合,统筹规划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减少网络和系统建设重叠,节省投资,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树立全新的电子政务资源观,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制。
(3)突出应用,强化服务。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紧扣政府业务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依托本地区域优势,突出应用,务求实效,分清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资源,做好精品工程,强化地区特色和优势,按照“老百姓最需要的,企业最需要的,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现有条件允许的”的要求,规划建设应用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对外服务质量。
(4)政府启动,市场运作。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先期财政投入、优惠政策带动、政企合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政务服务效果。政府应通过优化环境、引导方向、扶持重点、创造需求等举措,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政务政策、法制、市场、社会等外部环境,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电子政务的稳步持续健康发展,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采取超常规举措,敢为人先、敢有作为,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上的重要作用,走市场取向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方面,要大力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扶持社会力量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引导企业进行市场性开发,培育信息产业,借此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5)稳步推进,分段实施。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按照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政务互动三个阶段开展,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电子政务具体实施中,在统一领导下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对整个进程进行科学管理、小步快跑、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
4.总体框架
如图5.7所示,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总体框架包括: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整个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设施部分;信息中心和数据共享平台,是电子政务应用的服务支撑平台,其中涵盖了六大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党务内部信息系统、党政内部信息门户、政务数字档案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城市各个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和各类跨部门的综合应用系统等;政府门户,包括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统一门户网站群等;另外,整个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还应包括安全保障体系、运行保障体系和标准保障体系等。这里重点讨论应用系统部分。
整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建立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之上的应用软件系统。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完善;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以及基于这二者之上的各类综合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根据各类综合业务的集成应用要求,综合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各类跨部门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领导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城市运行监控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及对外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5.7所示。
从图5.8可以看出,建立在网络系统和安全设备之上的系统软件、系统支撑软件以及安全支撑系统是支持各类应用支撑平台、各部门应用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整个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是分布存储的,它们分布存储在信息网络中心的综合资源库和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中。这些分布在各处的数据信息资源在信息交换平台统一的管理下,方便地实现数据的复制、迁移、交换、格式转换以及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控制与管理,为其他支撑平台和综合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为解决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信息资源的异构性问题,系统将按照统一的技术体系,通过对每个应用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为每个应用系统增加数据交换接口。在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根据系统的总体数据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局共享的综合资源库。集成化软件开发基础平台在信息交换平台的支持下,为所有基于工作流的应用提供流程的集成、调度和管理,从而实现业务和服务的集成,为各类应用的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提供支持。同样,为了解决各部门应用系统业务和服务的异构性问题,系统将针对每个应用服务的具体特点,通过改造为每个应用系统增加一个业务服务接口。
图5.7 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
图5.8 应用系统总体结构
5.3.3 建设任务与内容
1.建设任务
根据电子政务的应用目标和应用要求,结合应用系统目前的建设状况,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的支持下,应使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各类活动尽可能广泛、全面的数字化,完成下列具体的建设任务。
(1)建立各级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处理、传递、交换的电子化和办公流程的自动化。系统要提供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满足工作流自动化要求;能处理大量复合型文档;支持移动办公和移动信息服务;具有完整的安全控制功能,保证政府公文的运转安全。该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要能有效简化政府办公的环节和程序,降低行政运作成本,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2)建立主要政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政府的业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政府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简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系统要能为用户的业务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积极利用数学方法对现有业务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处理,以辅助管理决策。
(3)建设开放的、基于标准的信息交换平台、集成化软件开发基础平台以及网站生成及管理平台等应用支撑平台,支持跨部门和新旧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的集成和整合;支持网站的自动生成与管理;促进跨部门联合办公和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
(4)要开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各类基础信息标准,初步形成电子政务信息标准体系。同时,在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统一标准,建设以综合文档资料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组织机构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为主的政府共享资源库和以全局数据共享和数据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的综合资源支撑平台,综合运用数学模型技术,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
(5)在规范和简化政府行政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府服务平台,建设各类审批业务系统,设立统一的办事大厅,实现“一站式”服务,争取使90%以上的申请、申报和审批手续通过网络办理;办理结果100%通过互联网在政府网站上发布。
(6)以应用支撑平台和综合资源库为基础,建设一批跨部门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城市应急联动服务系统。跨部门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要支持业务的无缝集成和数据的透明交换,支持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基于城市管理中原有的交通、消防、三防等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以及综合的办公业务信息资源,建设以加强城市运行监管、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为目标的城市应急联动服务系统,该系统应具有图像传输和集中控制、通信指挥调度、多媒体服务(含会议电视和视频点播)以及综合信息管理等功能。
(7)建设统一的外网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电子政务统一门户网站群,提高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树立政府形象。系统基于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使公众和企业能通过各种方式(如互联网、电话、移动智能终端等)随时随地享受到政府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和业务服务。
2.建设内容
1)实施“信息敏捷”工程,建设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实现组织机构管理、日常办公、公文管理(信息、简报、公文信息及公文审批管理)、协同办公、会议管理、机关资源管理、公务员管理、督察督办管理、文档及多媒体信息管理等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并建成综合信息资源库系统,辅助领导决策,实现政务办公自动化。
(1)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电子公文管理、电子印章管理、处室信息、人员信息、生活提示信息、文件资料管理、部门值班系统、会议管理、信息报送和管理、机关综合服务(会议室、办公用品、车辆调度)、个人事务处理(电话记录、日常安排、待办事项、通讯录、个人邮件)、领导办公(领导活动安排、领导日程安排、领导日程动态管理、领导公文处理)、移动办公应用、公文流转及交换、协同办公、网上即时通信等。
已有办公软件可以通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平台进行系统整合,以满足所有党政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察、信访等基本业务网上办公的需求。依靠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与密钥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交互,优化和重组办公流程,提供数据检索服务,完成用户统一认证和授权管理,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部办公系统,逐步开发和推广网上协同办公,为网上跨部门行政审批提供支撑。
在当前办公自动化系统(OA)建设的基础上,逐步试行定制党政办公功能和流程,再开发统一标准的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通用软件,完成上连上级政府、下通各下属部门的电子公文应用和内部办公自动化。各局、办、委等单位的专业办公自动化应用可在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通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定制开发,如部门特色办公、公务员管理、部门政策法规检索等。
建成基于整个城市的公文流转和交换平台,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与本地区主管部门之间、本地区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公文交换电子化,为协同政务和跨部门并联审批工作提供内部业务支撑。
(2)党政内部信息门户。依托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整合各局、办、委的内部办公自动化资源,采用内部网站链接,深层连接和公共应用功能共同开发的方式,建设统一的党政内部信息共享门户。通过内部信息门户,用户使用统一的身份信息访问本人权限范围内的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单点登录、公务员网上协同办公、信息上报和采编发,信息管理与发布、待办工作管理、资源共享、公务电子邮件、网上视听、系统维护管理等功能,为各级领导及公务员提供一个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的统一访问入口;同时,内部信息门户还为网上申报、审批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业务受理入口。
依托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立政务电子信箱服务系统。邮件系统采用统一规划的域名地址,为各行政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市民建立电子信箱。对于非密级信息的上报、下传,均可采用电子邮件系统传送。
(3)党务内部信息系统。站在城市一盘棋的角度,按照以应用为导向的原则,重点加强为领导办公决策服务和提高办公应用水平,依托政务内网建设党务内部信息系统,实现党委办公室与各部门及直属单位的党务组织机构管理信息、党员管理信息、干部人事信息、党务办公业务信息、党建信息,统战信息等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领导耳聪目明、令行禁止。
(4)数字档案系统。数字档案系统,主要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数据库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各类档案(文献档案、人事档案等所有档案)的接收、整理、归档、利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储海量化和服务快捷化。
数字档案系统基于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通用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接入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
档案管理部门依托数字档案系统,创办“文件超市、政策超市”,将各单位形成的文件、资料严格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并进行分类整理,免费提供给老百姓查阅。
2)实施“信息贴心”工程,建设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
(1)统一政务门户网站群。整合并建设统一的政务门户网站系统,为各级政务部门在互联网上实现网上办事服务、发布政务信息、开展政务公开、收集公众意见和接受公众监督提供统一的平台和窗口。
将政府网站、各部门及直属部门的政务公众网站、公众信息服务系统进行整合,采用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统一信息发布平台、统一网站总体规划等技术手段和主站、部门子站的结构形式,通过共建、合并、链接、页面内嵌、后台数据交换等方式,整合为统一的政务门户网站群。对政务网站系统的体系、标识、版式、域名、地址、内容、数据及其运行维护等进行统一规划,规范政府网站管理,改变各网站各自为政、信息更新缓慢、层级沟通不畅的历史。尚未建立网站的政府部门不再独立建立公益性网站,只在统一政务门户网站下面建立二级站点,并按照政府门户网站统一规划和本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分层建设。
统一政务门户网站,重点整合各级政府网站内容资源,推动政务信息发布进程,规范权力透明运行过程,提供完善的在线服务,加快政务互动进程。门户网站将各政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办事表格、服务承诺、联系方式和政策决策、执行、监督过程上网公开,加快办事进程查询、表单提交、表格下载,公众服务数据查询、网上投诉等单次政务服务环节的上网。不断加快网上在线实时跨部门协同政务的应用,按照不同用户群的公共服务需求特点和政务主题逻辑关系对政府网站政务业务进行多级目录归类和功能区组合,按照行政管理规范梳理网上政务服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政务部门协调办事流程,淡化和隐藏网上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和流程分割。增加网上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指引功能,完善网站使用帮助系统,简化网站操作方法。加快建设网站评估机制。逐步加强并完善网上办事、网上服务和网上监督功能,减轻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和机构改革带给公众的额外信息负担,提高政府网站的公众满意度和支持率。
统一政务门户网站,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网站使用的技术难度,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普及水平。根据所在地域信息化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传统电话、传真等通信手段,创新政务门户网站信息的终端访问方式,扩充政务门户网站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扩大网站的服务对象。利用社会力量在各广场、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名街名店、居住小区等设立岗亭式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站(类似于社会信息化的“信息化公共辅导站”),分别采用上网终端、打印机、显示器、显示屏等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互联网访问服务。门户网站不断完善网上办事和网上服务功能,加强统一政务门户网站的后台支撑和内容保障机制建设,完善访问用户与访问权限管理,提供全文检索服务,进行流量统计分析,支持网站功能向便民利民、双向互动的方向发展。
对政务门户网站,应加强政府监督功能。在政务门户网站、各部门网站建设统一的、具有公开互动功能的领导电子信箱,完善监督举报电子信箱,规范电子信箱的处理流程。在统一政务门户网站提供公众监督服务、网站留言服务、在线投诉服务、网上调查服务和公众论坛服务等。
规范政务门户网站的信息报送、审核和发布,完善政务栏目,丰富网站政务信息。鼓励各级政府及部门按照政务网站系统规划建设政务网站或子网站,及时向同级政务门户网站报送政务公开信息。政务门户网站系统将明确各网站政务信息公开职责,理顺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的内容管理关系,落实网站信息发布和及时更新的责任体系,完善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在信息报送、网上事务处理方面的分工机制,逐步完善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建立信息报送量公开和部门子网站排名机制,建立和健全网站的政务信息、政务服务、网站栏目等网站内容的满意度排名机制,健全网站信息服务跟踪问效和监督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本单位站点及相关栏目的管理、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和集中的信息存储备份,丰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数据内容。在政务门户网站、各部门网站建设统一的公务员和公众电子信箱,完善公共服务。
(2)“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利用信息资源中心的数据交换平台,积极稳妥地建立“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在网上公开政府各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办理工作状态和审批结果,逐步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在线办理,促进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行政审批平台的对接,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窗口收费、一个表格录入、一条龙服务”的系统功能。实现登记类、审批类、核准类、审核类、备案类行政许可项目的过半数上网,保证行政权力相互制衡和公开透明运行。
“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遵循“一点登录,抄报相关,流程优化,资源共享,规程管理,并联审批,限时完成,主动告知”的工作模式。
各部门的子网站,必须在政务专网的党政内部信息门户和“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设有本部门的单项审批项目入口链接,完成网上部门审批审核过程。
“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通过政务专网横向连接各相关部门,纵向连接到上级和下级政务部门,根据不同行政级别的行政审批权限进行网络和系统的对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的双向互动。根据辖区市情和公众需求,依托政务专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将“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逐步扩展到园区、街道,企业、乡镇,在基层部门建立审批终端。
建设“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需要加强政府内部各层面的业务流程梳理调研工作,注意规避风险。通过流程规范、优化和整合带动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化和科学化。依靠政务协同推进组织,逐步建立推进流程优化,克服旧的观念、体制和机制对流程优化工作的阻力。开展流程优化管理培训,帮助试点单位设计项目工作流程图,在政务部门内部推广流程梳理和优化的基本方法。
依托“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协同政务门户网站的举报投诉信箱,加强政务督查功能。
“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议由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牵头,会同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应先开展网上审批系统试点工作,将现有网上审批等服务整合改造为政府为民服务事项平台,接入政府门户网站,并组织审批事项满意度评比。试点单位实现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电子表格在网上70%公开和自由获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完善,扩充到大部分部门,实现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电子表格在网上100%公开和自由获取,使网上办公成为公众和企业办事的重要手段。最终实现各行管部门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审批业务在线受理和并联审批,实现政府全天候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
(3)政务呼叫中心。政务呼叫中心(政务110)是政府和公众的联系渠道,是党和政府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作风,实现政务公开,密切党群关系的窗口,实现“吸纳民智,为民解忧,优化决策”的渠道。
政务呼叫中心,为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公务员培训提供在线支持,及时集中受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协助处理影响群众生活的重大问题及突发事件,重点解决城管、卫生、供水、供电、供气、外商投资服务等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范围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听取和反馈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便捷的低成本的政务服务信息。政务呼叫中心还可以进一步为公众和企业使用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和应用系统提供在线咨询和操作指导,依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实现政务信息在线咨询,提供政策法规、城市指南、办事指南、投资指南及查询有关部门职能范围等咨询服务,妥善接收处理公民和企业在政府各部门办事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政务呼叫中心,企业或公众无论在何地、何时,都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查询政务,或者投诉违规部门。政府部门还可利用政务呼叫中心所具备的自动提醒、自动外拨、自动传真、自动短信和自动邮件等功能,主动向企业,公民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公众可通过电话、邮件和互联网及时地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进行投诉、举报等,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支持,实现政策法规查询、投诉处理结果查询、领导信箱留言、实时投诉录音。
完善政务呼叫中心的内容,包括增加人员坐席和自动应答内容,丰富综合服务热线系统的服务内容,增加各委办局的服务电话,选择政府职能部门网站的相关政务信息入库,完善自动语音、传真和短信服务功能。按照业务处理规定和部门职能分工,规范处理政务呼叫过程中采集到的通信信息和通话内容,提供自动解答、处理、分流、转交、上报等服务,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咨询和帮助,并与内、外网门户整合,实现受理事务的交办和办理结果的反馈,及时公开办理进程和办理结果,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公众和企业的反馈信息,政务呼叫中心将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收集、自动积累、生成数据,分析企业和公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逐步完善问题知识库,并及时反馈给政府的决策部门,使这些数据成为公共服务决策的重要依据。
政务呼叫中心,其后台政务信息数据库通过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及其他政府部门应用系统或者数据库相连,利用电话与电脑集成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不间断地提供自动语音、传真和短信等服务。
政务呼叫中心,由电话呼叫中心、互联网网站组成,以电话、传真、网页、邮件等方式作为联系渠道,以交互式自动语音应答设备(IVR)、人员坐席、网站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与电信技术的集成(CTI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为公众提供各种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和网页回复等服务响应。可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值班。
政务呼叫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储存、汇总、分析,定期总结分析公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效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
政务呼叫中心的建设,建议由科技局、信息中心牵头,明确公众需求,提出科研报告和建设运行维护方案,并组织实施,政府其他部门配合,电信运营商参与。
(4)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旨在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模式和探索网格理论的应用方式。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由社区公共事务呼叫中心和市民卡系统组成,将辖区的企业、街道和乡镇的治安、工商、建设、交通、卫生、人事、人口和计划生育、劳保、民政、司法、公用事业(水、电、气)等联动单位统一在按行政分层的公共服务管理系统中,和入网企业实现联动,同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基础平台提供便捷的地理信息增值服务。主要完成面向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和面向游客的咨询导游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采用相关服务号码和市民卡,为公众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和紧急求助,可以对一些基层公共事务能做出有序、快速的反应,开展热点问题民意调查服务,实施弱势群体社会关怀服务,建立社区人口健康数据库提供医疗咨询服务,也方便各级领导掌握基层动态,进行科学决策,推动技术民主进程,提高公众满意度,促进政务公开。
市民或村民的任何报警、急救、求助、交费、户籍、婚姻登记、法律咨询、挂号等只需拨打相关专业服务号码或者使用市民卡,在所在行政网格的公共服务系统联动中心实现统一接答/调度或者到最近的基层公共服务站,通过集成的计算机辅助调度和综合办事系统,依靠坐席人员、基层部门专门业务人员、入网企业提供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的服务内容覆盖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的社区服务网,配合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社保、医疗、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服务体系,实现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社区公共服务系统,逐步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长效机制的方法。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建议由社区管理服务局牵头建设,明确公众需求和各政府服务电话的现状(目前的服务电话尚不能满足的要及时弥补),科学梳理服务流程,各服务电话之间寻求业务与技术整合,同时,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试点工作,完善商业运营模式。会同社会事业局、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交通局、建设环保局、卫生防疫站、热力公司、供水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等基层服务部门,负责提出基础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联动指挥建设方案,提出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运行维护方案,并组织实施。
3)实施“信息强政”工程,建设业务部门重点应用系统
(1)重点业务系统。主要建议业务部门重点系统的规划思路,在具体的业务系统建设中需要详细明确系统需求和建设目标。
①移动政务服务系统。将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借助于后台强大的办公、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的有力支持,为满足政府公务员随时随地、移动状态下办公要求,满足社会公众随时随地、及时周到信息服务的要求而建设的信息服务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移动服务系统。
目前,各类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能随时随地连在因特网上,及时处理有关办公和信息处理业务,及时获得有关的信息服务。
根据目前电子政务应用需求,电子政务移动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功能:一部分是移动办公服务;另一部分是移动公众服务。移动办公服务是政府各部门办公系统的无线延伸部分,该部分的实现将采取在必要的安全措施的保障下,直接将无线移动网通过无线网关接入机关办公专网的方式实现;移动公众服务是外网上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无线延伸部分,它采取将无线移动网通过无线网关接入外部公众网的方式实现。
政府公务员通过“办公业务办理”功能可以在移动状态随时连通到机关专网中的办公系统中,登录到自己的账号,经系统确认后,可实时处理自己的办公业务。办公人员也可以通过“信息资料查询”功能查询自己权限范围能够查询的所有信息资料。移动办公下的“各类短信服务”主要用于政府部门内的部门与人员、人员与人员之间的各类短消息服务,如会议通知、通信联络等。
市民通过使用移动公众服务下的“各类申请服务”和“服务状态查询”两项功能,可以在移动状态下随时向政府递交各种服务申请、查询政府对自己服务的办理状态,享受政府外网服务系统为固定终端提供的同样服务。同时政府的外网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也可以通过移动公众服务下的“各类短信服务”功能以短消息的形式随时向有关人员通报他们申请服务的办理情况和状态。
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依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借鉴上海、杭州、济南和成都等城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试点经验,启动、建设涉及工商、国(地)税、质检的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完成企业法人基础信息建设、共享与应用交换平台的建设,依靠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实现交换平台与各委办局业务系统的连接和数据的实时交换与共享。
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可由科技局和质监局共同牵头建设,协同招商局、工商联、经济发展局、投资管理总公司联合建设。
③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新农村的重点工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旨在使行政村通电话和电视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宽带信息网络覆盖率,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和使用范围,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促进信息网络和农经信息服务于农民生活、农村生产和农业经营,利用先进技术和体制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农村地区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服务成本的路径,探索让农村普遍能接受的低成本的信息网络终端和基本电信服务接入方式,摸索向农民提供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的方法,建设农村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加强农民信息技能培训和农业信息科技传播,逐步实现将普遍服务从电话业务和广播电视扩展到互联网等基础电信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支撑。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应加强信息服务的技术能力建设。依靠农经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依托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乡镇农技服务站等信息采集点,联合发挥中小学校、文化场所等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中心(站),综合运用和大胆创新信息站(点/室)、终端彩色显示大屏幕等信息传播手段,提高信息服务技术的支撑水平。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旨在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和服务能力。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涉农信息资源,加快涉农部门与涉农信息网的互联和农业信息网络资源的基层延伸工作;依托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驻乡办事处,建设新农村中心信息资源库,建成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招工就业信息系统、农副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等预测预警系统,建立蔬菜、食品、林木三个技术数据库,建设种植信息、农业科技、农业专家、农民经纪人、质量标准、龙头企业六个专业数据库,完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储存、传递、发布等流程,重点做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方便农民查询全省和全国主要区域农产品价格,了解就业和培训市场情况等。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将在提升农民技能、提高农经信息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范围,逐步涵盖教育信息、社会保障信息、交通信息、医疗卫生信息等,实现农村社会信息和农民生活信息的普遍服务。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将依托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的网络资源,选择几个地点进行试点,建设一个切实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数据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搭建起农产品中介物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终端彩色显示大屏幕,实现向农民传递党的农业方针政策、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预警信息、种植信息、农业科技技术,及建立相关的物流中介平台,并向农民提供务工技能的培训信息、招工信息。
在完成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首期建设项目之后,可向“数字社区”建设方向迈进,全面完成规划建设内容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范围,同时逐步提高教育信息、社会保障信息、交通信息、医疗卫生信息等的覆盖范围,降低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改进传统的农业技术服务方式,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结构调整。
建议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由科技局、信息中心共同牵头负责建设,先行启动首期“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项目的试点,逐步推广。
④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依托远程教育系统、中小学教育骨干网、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立涵盖城市主要大学、中学校园网、重点中学校园网等的教育信息网络,为教育机构提供网络服务。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中小学课件、农技、党课、普法、学历教育课件等教育资源库,形成多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充分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教育信息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各学校中心教室、卫星接收点和教学播放点,实现校际信息交流、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课件交换和共享。
教育资源库建议由教育局、科技局负责牵头,协同各学校共同建设。
(2)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电子政务领域,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人口等各方面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和整合,在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模型,通过开发各类与空间信息相关的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同时,将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和电子地图进行结合,完善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等应用系统。“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体框架图如图5.9所示。
①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为现代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信息监控、决策指挥和救援信息服务,增强城市应急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方便政府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城市的运转情况,提高政府领导科学应对和实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增强政府职能部门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的服务能力。通过快速准确传送信息,监测城市运行状况,及时监测、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进行决策指挥,快速排除警情,完善和提高政府的综合职能,为各应急管理专业部门提供完整的基础性公用数据,促进专业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常态化的定量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经验决策到辅助决策的转变,为面向政府高层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综合决策指挥提供自动化支持。
在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原则上不改变现有职责分工,不打乱已建立的专业领域格局,强化综合协调指挥职能的前提下,以已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包括公安指挥调度系统(110)、消防指挥调度系统(119)、医疗紧急救助系统(120)、交管指挥调度系统(122)、报警与监控系统和政务呼叫中心为基础,建成统一的分布式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主要负责处理公安类、交通类、市政类、卫生类、生产类等突发事件信息。
图5.9 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体系图
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共用平台,在整合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应急指挥决策救援信息系统、应急专业队伍信息系统、应急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紧急运输保障信息系统和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系统。该平台还通过信息资源中心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还可以用于重大任务、项目的管理,保证由高层领导主抓的中央下达的任务或经省市人大批准的重大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地完成。重大任务的完成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关系到政府能力的发展及本届政府的政绩。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可以在重大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提供功能支持。
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由政府办公厅直接管理。应急管理职能部门作为应急指挥中心有权调动各个单位的分中心,同时负责督办和信息反馈。
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建议由政府应急办、科技局、信息中心牵头建设,会同党政办公室、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交通局、环保局、消防局、建设局等应急指挥相关部门,负责提出应急指挥资源整合和联动指挥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②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包括七个子系统。
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在基础空间数据基础上,建立专题数据库。灵活管理地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基础地价四大专题数据库。能够实现对应各专题数据库的分析处理、查询显示和输出。
城镇地籍管理子系统:以宗地为对象,建立完整的地籍档案库(包括历史资料信息);建立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等日常的地籍管理工作,实现土地登记发证的计算机化;完成地籍变更的管理工作,实现地籍信息的查询和统计。
土地利用详查子系统:实现土地详查资料输入,统计及变更调查的计算机管理,建立完整的土地利用现状库。可快速、灵活、准确、直观地为土地管理部门、用地单位、决策机构及社会各界提供各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和输出工具。
建设用地子系统:审查征用土地前期条件及位置和面积,生成征地或建设用地红线图;完成土地划拨、出让和租赁等的日常审批工作,实现建设用地审批和发证的自动化;实现建设用地综合信息的查询,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建设用地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土地监察子系统:完成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和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记录每宗案件和权属争议的相关信息,利用历史资料与现状图形进行纵向分析比较,生成所需图件,建立土地监察档案;实现对土地监察档案及综合信息的查询。
土地规划子系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潜力分析及需求分析等;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编绘各种规划图件并生成土地利用面积平衡表等一系列表格;可以方便进行建设项目选址预审。
土地交易子系统:为房地产、土地交易而设计,提供“一站式”手续办理服务。用户可以查询土地利用信息,土地属性信息,办理相关的手续。
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由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建设局共同建设。
③城市规划业务管理系统。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城市建设与规划系统,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地理空间数据更新、房管业务来往、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等功能,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积极推广应用;建成并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道路、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建设和完善房地资源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全覆盖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础数据库。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由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建设局共同建设。
④综合管线管理系统。在已有基础上,完善综合管线管理系统,对城市各区、重要地段和主干道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适时开展次干道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主要建设地形图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辅助设计子系统、管网维护子系统、管线规划分析子系统、管网Web发布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等。
地形图数据库管理子系统:提供对点、线、面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及图形表格的输出,地形图建库、对地形图数据库进行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方便的管网输入的手段,构造管网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库和提供燃气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管网管理子系统:通过有效的方法快速对目前的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从而能够指导管理人员高效率正确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另外通过提供的各种查询方法,方便得到想要的资料和信息。
管网辅助设计子系统:在整个管网区域指定出要进行管线设计的部分,实现此部分的自动裁剪等功能。辅助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可把裁剪下的部分拿到设计模块中进行设计,设计完成之后,再把竣工图贴回到整个管网区域中。
管网维护子系统:维护管网拓扑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管理管件维修记录,及时发出管件更换预警。
管线规划分析子系统:包括碰撞检查、定位功能、纵、横剖面及三维立体分析、量算及连通检查、标注等功能。
管网Web发布子系统:用户采用通用的网页浏览器可以直接访问管网系统的主页,浏览图形,按类型、区域、条件查询管件信息,浏览器端不用安装任何附加软件。
事故处理子系统:是指发生燃气、自来水等管网中突发的爆管或瓦斯泄漏等(或其他管网的突发事件)时候,用户只需指定事故发生处,系统将能够自动搜索出需关阀门与停气用户等,并且能自动生成抢修单,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用户管理子系统:提供与收费系统接口,以获取完整用户信息。提供多种用户信息的查询方式,通过用户的位置信息,能够在发生事故时快速获取受影响用户的信息,并及时送达停水、停电、停气通知单。通过与收费系统的接口,能够从水表、电表、煤气表实时读取用户的用量,分析城市用户的用水、用电、用气特点,为管网优化调度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
建议综合管线管理系统由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市政管理局共同负责,交通局、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电信公司配合。对城市各区、重要地段和主干道的水、电、气、热、油、缆等地下管线及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展开全面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细致的梳理、整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建设综合管线管理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方便有关部门查询,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通过市场化机制,招标企业对现有资源进行勘察,建设、运营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平台,为城市综合建设服务。
⑤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就是使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方式集中实行对大量不同单位、不同类型的车辆的管理、监控、调度和控制等,完成车辆数字单呼、组呼、群呼,以及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监控和通信管理、车辆远程控制与防盗。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由装有GPS卫星接收装置的车载终端、网络传输系统、管理调度中心组成。对公交车、大型客车、旅游车、油罐运输车、危险品运输车、运钞车、特勤车、急救车等重点安全监测车辆,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强制纳入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的服务范围。
基于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
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由交通局、科技局、信息中心共同建设。
⑥智能交通系统。根据现有基础,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是:结合当前建成数据库的情况,面向数据方面、管理方面、运行方面的各项具体指标,建成Internet平台支撑下的智能交通系统(ITS)。
系统总体框架由城市交通信息平台和城市交通基础地理数据库、采集、处理和分发服务体系等三部分组成。
智能交通系统,建议由交通局、科技局共同牵头建设。
⑦城市治安监控与管理系统。结合城市治安管理信息化现状,治安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是:整合、完善现有城市治安管理信息数据库和先行各种应用系统,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水平,建成统一、权威、高效的治安指挥中心和治安信息中心,实现决策指挥和办公自动化。
城市治安监控与管理系统在通信与网络平台上,由城市治安数据库建立与维护、城市治安信息查询与分析、基于现场监控信息和治安预案库的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基于治安标号库和电子地图的预案推演与态势标绘等部分组成。
城市治安监控与管理系统,由公安局、科技局、信息中心牵头建设,会同工商局、质监局、交通局、环保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负责提出城市治安监控与管理资源整合和联动指挥管理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⑧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实现对各类政务基础信息、综合信息、办公信息等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实现对人口、企业、自然资源及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情况的全面监控和综合管理,了解政务计划、交办事项执行情况、重点项目的进展状况。采用二维和三维方式提供发展趋势预测和分类预测等决策支持信息服务。
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建议由科技局、信息中心共同牵头建设。
(3)试点示范工程。根据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现状,主要建议当前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系统的规划思路,在具体的系统建设中需要详细明确系统需求和建设目标。
①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加强环境影响监测评价,推行清洁生产,落实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在现有的专业环境监测点的基础上充实信息来源,通过统一的政务网络,建成覆盖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控虚拟专网,完成环境质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空气环境、噪声等)和污染源(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等)数据库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和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加载开发各种比例尺的环境地理信息资源库,形成环境质量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利用野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地球资源卫星数据,逐步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环境保护遥感动态监测和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信息系统等。依靠政务外网、部门门户网站等完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行政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环境质量信息传输,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事故的在线管理,建立环境保护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建设容量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系统,逐步开展与环境保护业务相关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畜禽养殖、自然保护区等信息系统建设,依靠信息资源中心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开发环境信息公益性和市场化服务系统,改进环境政务管理和环保服务,优化投资环境,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绿色城市”。
建议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科技局、环保局负责建设。
②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信息畅通的疫病情信息报送体系,保证疫病情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公共卫生资源与医疗救治信息化管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管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化管理等,向卫生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审计、统计等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建设“舒心城市”。
建议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由卫生局、科技局负责建设。
③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旨在全面集成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开展跨部门的资源集成和业务协同试点,包括网络整合试点和多元化信息终端、涉农信息资源、协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涉农信息进村入户,降低农话和农村通信成本,健全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
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利用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初步建成计算机教育网络与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区、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整合党校系统、教育系统、广电系统、农广校系统、涉农信息资源等远程教育资源,完善和扩充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系统、计算机教室等教学手段,扩充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涉农服务功能,提高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的覆盖率,建设农业热线电话咨询中心和农业信息手机短信服务系统,建立农村学校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建设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涉农政策、现代农业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于一体的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满足农村地区中小学、农民和党员接受教育的需要。
5.3.4 建设运营机制与实施计划
1.建设运营机制和项目优先级别
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和部门项目的审批,不可能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按照一定的项目投资原则和优先级别来实施。
1)基本投资原则
(1)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投入为辅;
(2)统一建设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政府办公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关键性基础系统和跨部门的综合类应用系统、其他部门重要应用系统等由政府财政投资;
(3)国家要求建设且需要地方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区级财政投资;
(4)市级要求建设且需要市、区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市、区级财政投资;(5)鼓励自筹资金按照电子政务统一发展部署建设本部门的信息系统;
(6)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可以度量的建设目标,具备有效的系统绩效评估机制;(7)系统设计技术成熟,使用简单。
对于各政府部门自己要求建设,并要求财政支持的项目,需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满足“项目建设优先级别”要求的项目纳入年度计划,由财政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审批。
2)项目分类投资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按投资效益划分为政府型、市场型和公益型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投资体制进行建设。
政府型的应用系统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手段。以政府投资为主,不排除同时以其他途径筹措资金。
市场型应用系统与城市区域经济建设直接相关,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对这类系统,主要是由各受益单位和建设单位以市场手段筹措或引进建设资金。
公益型应用系统具有广泛的共享价值和社会公益性。对这类系统,建设资金的筹措可以采取建设单位筹措为主,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扶持或政策倾斜的方法。在建设初期,政府可以投入适当的启动资金,出台优惠政策。
3)项目优先级别
对于各部门信息化规划项目和电子政务规划项目,将“项目建设优先级别”作为立项标准,确立扶持力度。
(1)优先建设的项目。按照“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优先考虑九类项目:
①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共享度、集成度高且能纳入信息资源中心管理的项目;
②能增强政府监管能力和增加税收收入的项目;
③能显著提高办公效率、使用方便、为领导决策服务的项目;
④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收益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的项目;
⑤能保障百姓生活、生产安全的社会监管项目;
⑥能广泛提高城市弱势群体或农民素质的公共文化教育项目;
⑦国家、省、市要求建设的重要项目;
⑧政府已进行部分投资且急需和效益明显的项目。
(2)缓建的项目。
①建设单位不完全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包括领导重视程度、运行维护人员素质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环境);
②服务范围窄小、建设思路不清晰、系统技术复杂、社会效益不明显的项目;
③不能纳入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共享交换的业务系统;
④要求跨部门、跨系统支持,但是本部门信息化程度尚不足的项目。
(3)本地政府财政不应支持的项目。
①封闭独立的纵向网络建设;
②严重重复建设的项目;
③没有应用、不能共享的纯数据库建设项目;
④业务流程的稳定性前景不明朗的项目;
⑤各部门的新建机房类建设项目。
2.建设实施计划
1)第一阶段推进计划
全面清理电子政务已有各系统,整合电子政务网络信息资源,为持续的电子政务建设打下基础。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逐步搭建统一网络平台,连接市、区二级网络,组建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初步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拟定电子政务规章制度制订规划、电子政务规范体系规划、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规划、重大电子政务工程规划等;在直属机关建成统一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党政机关部门领导电子政务知识培训。
2)第二阶段推进计划
基本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实现各党政机关部门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建成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完成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加载,初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和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整合;初步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建成统一的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部门;在各机关部门建成统一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建成党政内部信息门户,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整合统一的政务门户网站体系,规划一批重点业务系统和重要政务信息库,建成统一的“一站式”审批系统,基本搭建起面向社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加快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机构,完成党政机关部门领导和专业队伍的电子政务知识培训。
3)第三阶段推进计划
将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区、街道和企业一级,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等多级政府网络的互联互通;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推广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机制,完善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将各部门的重要信息资源和全局性、关键应用系统纳入到信息资源中心管理,实现政务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统一,促进党政部门业务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向社会开放政务信息资源,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福利性开发和市场性开发,推动信息产业框架的建设;推广和完善政府办公系统,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政府系统办公的自动化和决策科学化;继续规范、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加快基于信息共享的部门业务协同进程,建设一批跨部门的综合业务系统,提高政府“指挥、协调、调度”的综合能力;建设和完善一批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完善“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大力推进网上办事和网上服务,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规范电子政务管理,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维、监督、审批和评估的良性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