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城市测度概念与方法

数字城市测度概念与方法

时间:2023-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城市测度是对城市数字化描述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综合评价。数字城市测度问题研究的本身是数字城市建设理论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进行数字城市的测度对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信息化工作具有基础性的引导作用。考虑到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采用前者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进行促进性的宏观评价。

8.2 数字城市测度概念与方法

8.2.1 数字城市测度概念

数字城市的测度也就是关于城市数字化程度的测度问题,关于数字城市的测度问题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阶段,可以适用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来进行相关测度。但是由于测度理论将给城市信息化建设带来量化的指导作用,我们建议在数字城市这个概念下的测度指标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城市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信息法规体系的健全性等方面的指标。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字城市系统是一个虚拟的城市系统,对城市数字化的水平以及系统的支撑环境评价应该是这个测度理论所追求的首要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给出数字城市测度的定义。数字城市测度是对城市数字化描述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综合评价。数字城市测度问题与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无论是数字城市测度还是区域信息化测度,其指标体系中都会包含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等要素;但在这两种测度中,对这些要素的评价角度与参考权重也有较大程度的区别。这两种测度的目标不同,导致了各自的指标体系中必然存在不重叠的部分。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城市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之间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交叉的。因此,我们可以共同使用这样的两套指标体系,对数字城市建设水平的测度反映城市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对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反映城市信息经济发展状况。

数字城市测度问题研究的本身是数字城市建设理论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进行数字城市的测度对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信息化工作具有基础性的引导作用。

8.2.2 数字城市测度的方法

1.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数字城市的测度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综合评价的问题。传统上有线性加权综合法和非线性加权综合法二种,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在这个特定问题的评价上都有意义。

考虑到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采用前者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进行促进性的宏观评价。也建议城市自身的评价机构经常采用非线性法对自身的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系统性进行评价。

2.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采用专家调研法即DELPH I方法来确定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类与具体指标。采用这个方法的关键是要进行多次的指标筛选,并进行统计分析,在专家意见比较集中的情况下最后确定各个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的过程中,还要采用最小均方差法来计算对于n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的指标,并将其删除。

3.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综合评价理论中关于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有“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法”、“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赋权法”以及“综合集成赋权法”三种方法。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法主要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来确定其权重系数,属于“主观赋权法”的范畴。基于差异驱动的赋权法的指导思想是将权重系数当成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他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综合集成赋权法将以上两种方法的特点结合,避免由于主观意识造成的评价结果问题,也同时考虑评价本身的主观性,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基于差异驱动的赋权法中有一种“拉开档次法”,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总体上突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但这种方法是在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相对于评价目标都相同的条件下才最优秀。

由拉开档次法确定的权重系数,是通过指标观测值在最大限度上体现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原则支持下计算出来的,这样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再现性”和评价过程的“透明性”。

建议采用改进的“拉开档次法”来确定数字城市系统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即首先采用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功能驱动原理”计算出权重系数,以体现评价结果必然具备的主观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拉开档次法”对得到的权重系数进行处理,从而突出评价结果的系统性。经过两次处理的权重系数兼具了上述两种优点。

4.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指标单位和量级的不可公度性,所以在比较评价结果的大小时会遇到不便。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原始指标间的单位影响力,才能科学地得到评价结果。

对于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在“标准化”处理法、极值处理法和功效系数法等方法中选择“标准化”处理法来进行数字城市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这种方法与“拉开档次法”的权重系数确定原则相匹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