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中的中国名瓷
一 中国陶瓷艺术的审美特点
古代陶瓷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工艺美术。陶瓷作为工艺美术,它在功能上的实用美与造型、装饰上的形式美是统一的。陶瓷艺术发展兴盛时期,出现了专供陈设的陶瓷艺术品。
陶瓷艺术品的形式美首先表现在它的造型上。陶瓷器物立剖面两侧的曲线处理是否得当,是一件器物造型美不美的关键。由于陶瓷坯型的可塑性特点,陶瓷造型曲线变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陶瓷器形,可以让观赏者尽情去饱览那稳健的造型、庄重的造型、粗犷的造型、柔美的造型、玲珑的造型、俏丽的造型、娴雅的造型、富丽的造型、雍容的造型、丰满的造型、朴实的造型、敦厚的造型、古拙的造型等等。
陶瓷艺术品的形式美还表现在它的装饰上。器物的耳和足、口和流、肩部和腹部都是装饰的重要部位。这方面的装饰手法比造型手法还要丰富。
纹样和釉色的装饰是陶瓷艺术形式美的极重要的因素。古代瓷器匠师创造出了许多美妙的釉色,有些匠师为了一种釉色的研制耗尽了毕生心血。如红色釉类中的祭红,是一种纯正的红、庄重的红。郎窑红釉好似一团凝血那样浓艳。钧瓷的红釉,红得发紫,紫中泛青。和红釉成为对比的青釉系统中有淡雅的影青,有青中泛绿的粉青。
黑色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为人们看重,然而瓷器的黑釉中有黑如漆、亮如镜的“乌金釉”,真的可以同金的光泽媲美。由于釉料、火候的因素出现的“油滴釉”、“茶叶末”、“兔毫斑”、“玳瑁斑”等等斑色釉使瓷器具有斑斓夺目的色彩。
在我国陶瓷史上,宋瓷是赫赫有名的。宋瓷的卓越成就表现在它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的瓷釉显得那么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质和美玉不差上下。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碎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上述“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州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宋代瓷器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成就是磁州窑创制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它一方面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一方面开辟了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先河。而元青花在瓷器装饰手法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纵观瓷器发展历史,宋瓷的美学风格具有沉静素雅的特点。为了说明宋瓷的这一特色,不妨同其他时代瓷器略加比较。
在彩色华丽的釉色中,唐三彩的釉色表现为热烈而华丽,宋瓷中的钧瓷釉色虽然灿烂如晚霞,但是深沉而华丽。明代的斗彩和青花呈现为繁茂而华丽。斗彩的色彩对比较强,青花虽为单色,但线条纹饰繁密。宋瓷的黑釉系中,“油滴”、“兔毫”、“玳瑁”的色彩和斑纹,不像那些浮薄浅露的釉彩使人一览无余。
在单纯的素色釉中,因为宋瓷不仅重视釉色的美观,并且追求釉的质地之美。由于釉料配方的发展,从以前的稀淡的石灰釉改变为黏稠的石灰碱釉,出现了如堆脂凝血的凝重深沉的质感。我们从宋代汝瓷、龙泉青瓷上看到这种效果,钧瓷也是如此。宋代越窑的青瓷在唐代就很有名,被誉为“如冰似玉”的美丽,但是从实物中看,真正取得如冰似玉效果的要算宋代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了。
这一系列的宋瓷艺术特色构成了宋瓷的审美风格。宋瓷的杰出作品不愧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它那优美的形体、沉静的釉色、含蓄的花纹为世人玩味无穷。
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陶器是由易熔黏土烧制的,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1000℃,器表没有釉或只施有低温釉,胎质粗松,故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而瓷器则是由瓷土(除含高岭土外,还有石英等成分)作胎,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现代瓷器有的不施釉),经1200℃以上的高温焙烧,胎质烧结,变得不吸水或吸水性很低,敲击时可发出金属般的清脆声音。所以古人形容瓷器之美时,说它“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原始瓷基本上具备了上述瓷器的特点,但是,制造工艺比较粗糙,技术水平较低,是瓷器发展上的初级阶段。我国发现原始瓷器的地点有许多处,在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都有。
已出土的原始瓷器器形有尊、瓮、罐、钵、豆、簋等。出土原始瓷器最早的遗址是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这里出土了20多片原始瓷器残片。经复原处理,可以看出其器形为罐、钵等。这些原始瓷器多为素面,没有花纹,少数有蓝纹或方格纹。这些瓷器表面有一层绿色薄釉。瓷器质地坚硬,吸水率很低,敲击时发出铿锵之声。这些原始瓷是在白陶、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原始瓷的坯胎成型工艺多用泥条盘筑法。商代的原始瓷尊,其造型为敞口、长颈、深腹、圜底。洛阳出土的西周原始瓷,有敞口圜底钵、敞口丰肩深腹、敛口深腹圜底罐、浅盘、高柄豆等等。
1988年浙江瑞安县西周石棚墓群出土了一批黑釉瓷器,把瓷器史由东汉推前到西周。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兹溪、永嘉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窑址,并且在河南洛阳的烧沟、河北安平县、安徽亳县、湖南益阳以及湖北当阳等地区的东汉墓葬中,发现了汉代瓷器。在熹平四年(175年)汉墓中出土了青瓷耳杯。还发掘出一个四系青瓷罐,此罐是和带有朱书“初平元年”(190年)字迹的陶罐同墓出土,更证实了该瓷罐为汉代产品。
东汉瓷器质量的提高是同当时生产瓷器的条件的改进分不开的。主要是改进了窑炉的结构,利用长形窑,俗称“龙窑”进行生产的缘故。长形窑便于升温,也便于降温,又不会迅速地降温,因为青瓷中含有较高的铁,要求较快冷却,以免二次氧化,使青中带黄,而迅速冷却会使胎壁开裂,这就要升、降温速度适中。由于瓷器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使东汉时期的瓷器生产达到了新水平,改变了瓷器的原始面貌,揭开了中国瓷器史的新篇章。
二 古瓷概览
古朴的唐三彩与唐代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工艺迅速发展,浙江的越窑在西晋时烧出的青瓷器,其烧制水平已接近近代瓷器标准。北魏统治的中原地区在南方制瓷工艺影响下,也成功地烧制出青瓷,并发明了白瓷。它的出现,为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至唐代,北方邢窑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的青瓷代表了制瓷业空前兴盛时期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南青北白”。唐代瓷器还远输国外。在丝绸之路和海上航路所经之地,都发现有唐瓷碎片。印度的勃拉名纳巴特废址曾发现我国邢窑瓷器残片。
唐代的瓷器基本上还是单色釉,釉色以单色的白、青为主。唐代白瓷生产发展很快。白瓷创制于北朝,唐代产白瓷的名窑以邢窑为最。
邢窑:邢窑古窑址在河北省内丘县境内。唐代李肇在他著的《国史补》一书里写道:“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的白瓷达到很高的水平,白度纯正,色调稳定,釉色洁净而明亮。许多唐诗中都有赞颂唐代白瓷的名句。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邢瓷类银”、“邢瓷类雪”,杜甫在其诗篇中说“君家白碗胜霜雪”。唐代白瓷胎质洁白细腻,结构紧密,造型精巧,釉质洁白莹润。
唐代青瓷也得到巨大发展,著名者以越州窑为代表。越窑广义而言,乃浙江境内的绍兴、余姚等地区烧制青瓷窑的统称。一般认为余姚上林湖畔为越窑的中心地区。所产青瓷有悠久历史,晚唐时期又出现划花装饰。唐代宫廷派官到此监制贡瓷,称之为“秘色瓷器”。相传,一次进贡的秘色瓷竟多达14万件。唐代中期文人士大夫品茶之风盛行,而且十分讲究茶具,他们都对越窑茶具十分推崇,如陆羽所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类雪,越瓷类水,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脏,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唐代陆龟蒙赞越瓷的诗中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不仅文献中有如此赞美越窑的记载,大量出土的青瓷实物证明,青瓷质地十分高超,胎质如玉,釉色光润青翠,造型雅致,装饰瑰丽。
邛窑:始创于南朝时期的四川邛崃县瓷窑。唐代后期生产青瓷,有褐斑、褐绿斑青瓷,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唐代的瓷器以青、白瓷为主要产品,也有彩瓷问世。当时长沙窑创制了一种多色的花釉瓷器。长沙官窑出土有釉下彩瓷,其中有黄色釉下彩(绘蓝褐两彩或绘绿褐等彩)青釉褐彩瓷以及青釉加贴花褐彩瓷,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手法。
唐三彩: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然而陶器却有十分艳丽的彩釉。这种彩釉陶一般有黄、绿、紫、褐、蓝等色,近年来还发现有黑色釉。因为一件彩陶上基本有三种以上的色彩,故世人称之为“三彩”。彩陶早在北齐就已出现,安阳北齐范粹墓和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有彩釉陶器,其中有白釉或在黄釉中挂以绿色彩条。唐三彩则是白、黄、绿或黄、绿、蓝、赭等色釉同时在一件陶器上交错使用。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彩釉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三彩陶的造型有器物和人物,其中俑是富有特色的雕塑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意义。
唐三彩对国外同类艺术有巨大影响。传到朝鲜以后,当地人民在它的基础上创制成一种彩陶,名为“新罗三彩”;日本仿制三彩也得到成功,称为“奈良三彩”。三彩器物上还采用印贴花的装饰手法,其图案以宝相花和小朵花卉居多。三彩俑的题材十分丰富,有文史武官、男女侍从,各族人像、乐舞游园。还有镇墓神兽、十二属相以及牛、马、羊、驼等等。
令人惊叹的宋代瓷器
宋瓷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高度发展的单色釉而著称。这个时期的瓷器,各地名窑产品都有不同的风格。著名窑系有:
1.定窑系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东燕山村、西燕山村。宋代此地为定州境,因而得名。它是继承唐代邢窑的白瓷发展起来的。特点是:胎薄而轻,不透明,釉为玻璃质,光泽明净。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定窑瓷又有“土定”、“粉定”(白定)之称,以粉定为代表产品。
定窑以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色釉、绿釉、白釉剔花等瓷器。白釉印花的内容有花卉、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等,装饰瓷器上的题款有如“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
宋代宣徽院下设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药局掌管有关医诊、司药等事务,两局分别设有“膳工”、“医师”和官员。题款是刻在生坯上的。另外也有宫廷玉雕工匠在瓷器上刻的,如“奉华”、“聚秀”、“禁苑”、“德寿”等。这些铭文多为当时的宫殿名称。
属于定窑系的窑场有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以及四川的彭县窑。
2.磁州窑系
磁州窑:窑址在河北磁县的观台镇、彭城镇。宋代北方著名民窑,主要生产生活日用品,如:罐、盆碗、缸、瓮等器物。釉色有两大类,一为白釉,以白色化妆土为主要原料,釉色纯白如乳,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不同装饰,一为黑釉,以铁锈花最为著名。装饰手法十分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刻划兼绘画、剔刻、刻填以及铁锈花绘画等等,对陶瓷装饰艺术有很大发展,一时与景德镇齐名,获“南有景德镇,北有彭城”之称。
磁州窑产品计有十多种,如: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等。白釉釉下黑彩是该窑主要产品,而白釉釉下黑彩划花是其中的高档瓷器。低温铅釉三彩陶是继承唐三彩的技术,又称“宋三彩”。
磁州窑的器物上的诗画别有情趣,其绘画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并题有民间流行的诗句和民间谚语。例如:“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还有些谚语,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等。
属于该窑系的有河南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等。
3.耀州窑系
耀州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代为耀州境。早在唐代即烧制白釉、黑釉瓷。北宋烧造青釉瓷颇为有名,釉色略呈姜黄,有浑朴厚重的纹饰。制青瓷技术于宋朝达到纯熟,所谓“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该窑有青瓷产品在北方民用瓷中居上乘,并列为贡瓷。
耀州瓷装饰手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刻花刀锋犀利,印花纹饰出类拔萃。装饰纹样中的海水游鱼纹、莲塘戏鸭等生活小景极为生动。
属于该窑系的有河南宜阳窑、临汝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
汝窑的瓷器有素色无纹饰和印花两种,印花以凸起阳纹为主,纹样多为缠枝花卉、折枝花卉。
4.钧窑系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禹县简称钧)。陶瓷胎骨为羊肝色,釉厚不透明。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该窑还产多变的装饰釉色。钧瓷有独特的乳浊釉,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瓷釉色中的红釉系铜的发色剂,它对后世的海棠红、宝石红、祭红、桃花片等色釉有巨大影响。钧瓷中的蓝色乳光釉可谓青瓷工艺中的创举。钧瓷还有一种“蚯蚓走泥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
钧瓷铭文多为数字,可能是器物的型号、配套的标记,经考察,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另外有“奉华”、“省符”字样。奉华乃宋代宫殿名称,有些铭文的器物可能属贡品。
属钧窑系的还有河南临汝东沟窑。此外,也有一些窑仿造钧瓷。
5.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窑:据有关记载,始烧瓷于南朝陈时期。唐代盛产白瓷。宋代景德年间在此设有官窑,器底多书“景德年制”的铭文,景德镇就此得名。当时以产青白瓷(又称影青)为最著名。影青的胎体致密洁白,釉质含铁元素较少,焙烧后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质细,光泽晶莹。
属于这一时期景德镇窑系的有:南丰白金窑、潮安窑、泉州碗窑、永青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吉州窑、德化窑、建窑等。
吉州窑:窑址在江西吉安市永和镇。自五代时开始烧制,宋代极为兴盛。生产白、黑两种瓷。白瓷有印花、绘画、白地绘黑花等装饰。黑瓷有“兔毫盏”以及油滴(滴珠)、鹧鸪斑、玳瑁斑,也有描绘龙凤、双凤、梅花、木叶等装饰。
德化窑:窑址在福建省德化县。以烧制白瓷而著称,所创“建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雕成。海外赞其为“象牙白”或“天鹅绒白”。该窑还产牙黄和粉黄色釉。其装饰手法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此外还烧制佛像,堪称瓷塑佳品。
建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池墩村。产黑釉瓷,胎骨乌黑,黑釉中有条状结晶,类似兔毛,世称“兔毫盏”。瓷器底部往往有“供御”铭文。
6.龙泉窑系
龙泉窑: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到南宋时期青瓷生产达到高峰。据传,当时烧制瓷器的高手章生一和章生二两兄弟在此建窑制瓷,而且兄弟二人所制瓷器各有特色,后人称之为“哥窑”与“弟窑”。
哥窑所制瓷器号称“薄胎铁骨”,因瓷胎黑褐色而得名。釉色有粉青、浅青、月白、米黄等色,还有纹片釉,俗称之为“鱼子纹”和“百圾碎”。由于胎骨为黑褐色,器口和底足无釉的地方露出了胎骨本色,犹如铁质,故称其为“紫口铁足”。
弟窑所制瓷器以白胎厚釉为特点,釉色多为粉青、翠青。梅子青尤为佳品。瓷器边缘和凸起的花饰部分,往往露出胎骨的白痕。
据考察,哥窑专烧开片瓷器的窑址,尚未发现。哥窑弟窑皆为龙泉窑系。
自原始青瓷算起,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龙泉窑的青瓷生产,工艺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其釉“如玉似冰”,好似“千峰翠色”,龙泉瓷的坯胎配方中,掺和了一定量的紫金土,降低了胎骨的白度,它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使釉色显得深沉稳定。
龙泉窑系窑址大部在龙泉境内,如大窑、金村、溪口等23处。
宋代瓷业生产出现了繁荣局面。全国形成了几个大窑系,过去习惯称宋代五大名窑为:汝、官、哥、钧、定。其实官窑据考察并非专指某一处窑址或窑系,许多名窑都为宫廷生产贡品瓷器。汝窑遗址长期不曾确定。1988年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发掘出汝窑遗址,出土大量北宋宫廷用瓷器,因此宋代著名汝瓷窑址被确认,结束了中国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从以上窑系情况看,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影响深远。定窑以白色微黄的釉色取胜,并有名贵的“白定”、“黑定”、“紫定”产品;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南方的景德镇瓷器发展到了新的更高水平,以产影青为精。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中原的钧窑、西部地区的耀州窑都生产各具特色的名瓷。
宋代瓷器的造型既实用又美观,尤其是瓶类,运用了不同的曲线构成了外部轮廓线,十分优美。例如玉壶春瓶、梅瓶、直颈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净瓶。这些瓶体或修长优美,或短硕稳重。
宋瓷日用品中有些瓷枕颇有艺术特色。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代以后产品增多。宋代磁州窑生产的瓷枕更为丰富多彩。其中婴孩枕、虎枕、龙枕、童子荷叶枕,都有生动的造型,可供玩赏。
元代青花瓷及其他名瓷艺术特色
元、明、清制瓷业的中心是江西景德镇。元代继承唐宋以来的成就,烧制成青花、釉里红。从此,中国传统绘画与制瓷工艺结合得更紧密了。元代成功地烧制出多种颜色釉(如蓝釉白龙纹梅瓶),为明清两代瓷器的更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代青花瓷,用钴元素配制的颜料在瓷坯上绘出纹样,然后挂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制,成为蓝花釉下彩。青花瓷唐代已有试制,元代达到成熟地步。自青花瓷发展起来以来,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技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在瓷器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促使彩绘瓷器迅速发展起来。
元青花虽已成熟,但尚未达到精湛地步。由于所挂青白釉不十分透明,影响到青花光彩。元代青花瓷中的青花带灰暗调,因火候掌握未能恰到好处,不甚鲜艳,纹饰也显简单。
青花的出现表现出它的许多优点:首先是着色力强、发色明艳;二是蓝花白地,显得素雅、明净;三是青花为釉下彩绘,有釉的保护,永不褪色。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颇有声誉,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名瓷。这个时期景德镇为元朝“枢密院”特制的“枢府器”(又称“卵白釉器”)胎体厚重,釉色白中微青,似鹅蛋之色。这种瓷器上多有枢府字样,传世器物中还有“太禧”字样(“太禧”是元朝主管祭祀的宫廷机构“太禧宗禅院”的简称)。
元代瓷器的装饰十分丰富。“元青花”的装饰分主纹与辅纹。主纹多施于瓶、罐的腹部、盘心等位置。辅纹绘于其他部位。主纹有:松竹梅、牡丹、莲花、蕃莲、菊花、牵牛、芭蕉、灵芝、山茶、海棠、葡萄;龙、凤、鹤、鹿、鸳鸯、鹭鸶、麒麟、雄狮、游鱼、螳螂、蟋蟀等。辅纹有:卷草、锦地、回纹、线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缠枝花卉等。元瓷装饰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玄德三顾茅庐等。
元青花的装饰特征构图丰满,纹样主次分明,层次虽多,而浑然一体,并无琐碎堆砌之感。
元代瓷器造型继承了宋制瓷器造型,并有创新和发展,梅瓶、玉壶春,基本上继承了宋制,罐、盘、碗与前代有些变化。四系小口扁壶、高足杯、僧帽壶等器物则属创新产品。
五彩缤纷的明清瓷器
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发展,器物造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釉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朱琰《陶说》)。
青釉水平在宋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红釉在钧窑系发展起来以后,明代景德镇创造了“祭红”,它是明代祭郊坛的器物,因而得名,又叫霁红。祭红创制于宣德时期,故又名“宣红”。清代为仿制宣德祭红进而制出“郎窑红”。乾隆时期唐英仿制祭红又制出鲜红、宝石红两种红釉。
白釉也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创制出甜白、纯白釉。永乐时期所产甜白脱胎瓷,隔着瓷器壁可以看到对面指尖螺纹。
明代的乌金釉,漆黑而莹亮。
各种窑变杂釉,明代尚属自然形成,清代则完全为人工所掌握,从而可以使瓷器仿制木、漆、竹、铜、玉器,实为清代瓷业的重大贡献。
青花瓷器在明清两代成为主流。明清时还发明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斗彩”。(“斗彩”这种瓷器由于是用“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成彩画,各种色彩相互辉映,争妍斗艳,故称“斗彩”,又称“逗彩”)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生产的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瓷业中心,这里创造了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制出精美的粉彩,并制成珐琅彩。
明代各时期都有名窑出现。
永乐窑:永乐年间所建。生产甜白、翠青、鲜红、青花、划花、脱胎瓷。故宫藏有永乐窑甜白半脱胎五龙葵瓣口碗、蕃莲八宝小碗等精品。
宣德窑:宣德年间景德镇所烧瓷器。所产青花瓷是明代最佳瓷器之一,其原料采用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故宫藏有宣德窑青花三友(松、竹、梅)大盖罐、青花海水缠莲扁壶、青花缠枝蕃莲镂空花薰、青花海水行龙扁壶等。
宣德窑的五彩瓷、镂空瓷最为有名。该窑生产的鲜红、祭红也属优秀瓷器,祭红釉料采用西洋宝石(三佛齐的紫、槟榔屿的紫矿——胭脂石),其釉色温润如脂肪,光泽如宝石。
成化窑:成化窑产有非常精美的小件冰裂瓷器。还以烧制斗彩而闻名。彩瓷绘画题材很广泛,有高士、仕女、八吉祥等。
嘉靖窑:该窑的祭红产品十分精湛,瓷器装饰纹样繁多:植物有四季花、三友、蕃莲、灵芝、水藻、团花等;动物有神兽、三阳开泰、飞龙、双凤、孔雀等;人物、仙真有八仙过海、高士、三星(福、禄、寿)等;吉祥图案有八宝、如意头、夹花、锦地、古锦图案、穿花凤、云鹤、戏鱼等。
隆庆窑与万历窑往往合称“隆万窑”。它们以生产五彩瓷而著称。隆庆窑有许多青花、五彩瓷精品问世。万历窑在五彩瓷的生产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以上为景德镇的官窑,此外钧窑、磁州窑、曲阳窑也都有官窑生产御用瓷器。
民窑中龙泉窑、德化窑、石湾窑、宜兴窑都有名瓷出产。
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市。明清时期烧制仿钧瓷产品,称为“广钧”。石湾窑的陶塑十分有名。石湾艺术陶塑,继承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传统,以熟练的写实技巧,塑造出各种人物、动物,釉色浑厚润丽,丰富多彩。
石湾陶塑《僧一行》便是优秀作品之一。僧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这件作品形神兼备,古朴,色釉浑厚、沉着,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刘传技艺的特色(刘传系石湾著名老艺人)。
宜兴窑的紫砂器(宜兴陶):紫砂器创始于宋代,到明代中期盛行。它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含铁元素较高的特殊陶土,烧制成的无釉细陶器,呈现赤褐、淡黄、紫黑色泽。明代有饮茶风尚,而且很讲究茶具,当时人们认为紫砂器泡茶有许多优点:1.用其泡茶不失茶的原味;2.久用之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3.茶叶在器中过夜不会霉馊;4.耐热性能好,不会因沸水炸裂、手执热水壶不烫手;5.紫砂颜色深沉古雅,耐人寻味,久用之壶自然生辉,更具艺术特色。
康熙官窑:康熙官窑代表着清初景德镇瓷器工艺的一个较高水平。该窑瓷器的釉色主要有:驼皮绿、鳝鱼黄、古翠、黄斑点四种单彩釉色。另外,青花、五彩也有很高的成就。康熙御窑烧造的时间不很长,仅有七、八年(康熙二十年到二十七年)。该窑瓷器产品不多,故而名贵。康熙后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创办了一种半官窑,人们称之为郎窑,它仅有八年的烧造时间。郎窑瓷器也很少,当时极为名贵。
雍正官窑:创始于雍正四年,直至十三年(1726—1735),由年希尧督造管理,所以又称为“年窑”。年希尧是个对艺术极有修养的官僚,瓷器的式样由他参与建议,故烧造的瓷器极其精雅,其中的珍品也多仿古,能仿宣德、成化二窑,五彩等。从雍正六年起,清廷又派内务府官员唐英驻厂督造,在他管理期内,官窑瓷器大有发展,仿古创作,式样繁多,清代的官窑瓷器从此进入全盛期。雍正后期的官窑名为“年窑”,实际上已是“唐窑”了。
乾隆官窑:清代唐英驻景德镇督窑,一直到乾隆年间,从乾隆元年到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752—1756),前后共历19年,他都兼任着景德镇官窑督造官;再加上从雍正六年到十三年(1728—1735)的8年,他管理景德镇的瓷务,前后共达27年之久,使清代官窑瓷器发展到最高峰。乾隆年间的瓷器比雍正年间更为进步,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号称‘唐窑“。唐英主持官窑时仿制古代瓷器,一切作品无不精美;又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乌金,黑地五彩,蓝花、白花、黑花描金、天蓝等,釉色之美,至此可谓集大成了。并且新创造了翡翠、玫瑰紫等釉色。唐英曾奉旨编制《陶冶图说》20卷,算是清代瓷器工艺的大著作。乾隆时创新的式样为前所未有,如朱砂龙、百子图、八骏马、春分四季、秋分九季、铁锈花、紫砂五彩等。“珐琅彩”瓷器脱胎于“珐琅”,非常华美,是彩瓷中最精致的作品,它始创于康熙而极盛于乾隆年间。
清代雍正霁红:霁红技术在明代中期几乎失传,清代初年恢复了铜红釉烧制技术,在烧制铜红釉瓷器中,创造出了色泽如红宝石的“郎窑红”,被称为“美人醉”的“红豆红”和色泽明艳深沉的“霁红”。这些釉色烧成难度极高,所以古人在诗中说它“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
清代的广州、湖南、四川也有名瓷生产。
广州釉瓷(广彩)始创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作品在白瓷胎上,用描金重彩,描绘图案和花边,以写实手法,表现花鸟画面、花鸟纹样,穿插、交错在金色和黑色衬底上,以花纹茂密,色彩浓艳,辉煌夺目,形成鲜明的独特风格。
四川陶瓷的共同特点是纯朴、简洁,以实用品为主,经济,普及。装饰方法有刻花、画花、贴花、镂空等等。善于利用不同陶土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造型线条转折明晰,颇有意趣。
精美绝伦的瓷器釉色、装饰手法
瓷器的生产是个复杂的工艺过程。烧制成功一种名瓷,从瓷料的配方到入窑烧制的火候,都有严格的要求。
常用的瓷料、工艺术语略述于下面:
这方面术语很多,只能介绍一些经常遇到的名词。
高岭土:瓷器胎坏的主要原料,这种土呈浅黄色或灰白色。因为这种瓷土在江西省浮梁县东乡高岭村产量最多,质地最好,人们便以此地之土作为代表而命名之。
釉:釉是瓷器表面的涂料,由几种原料配合而成,主要有长石、石灰石、黏土、草木灰等调配为釉料,在一定的温度下烧制后,便与坯体结合在一起。坯胎上涂釉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
蘸釉:把预先制成的坯体在釉浆中浸蘸,故又可叫做“浸釉”。
荡釉:器物内壁釉,往往以荡釉的方法,将釉浆倒入坯体后进行摇荡,釉浆便均匀分布于坯壁。
浇釉:此法多用于大型器物上,由于物体巨大不便于蘸浸,只好在坯体浇泼釉浆,有时还须两人一起浇泼,而且手法要完全一致。
涂釉:有些瓷器需上多种色釉于一体,不能使用蘸荡等方法,只能一片片地涂釉。涂釉又叫“印釉”。
吹釉:为了使釉浆薄而均匀地附着坯体,须用喷的方法。民间老法是在竹管一端蒙上葛布,蘸上釉浆,吹起竹管另一端,釉浆便成雾状落于坯体上。此法一次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往往要反复喷上数次方能成功。
富有传统的著名釉色简介如下:
釉彩是瓷器的重要艺术装饰,长期以来,各地名窑都创制了精美的釉色。著名瓷器往往便以该瓷器的釉彩而命名,一定的釉彩便成为该瓷器的特征,因而了解釉彩特点对鉴赏瓷器是很重要的。
白釉类有象牙白、甜白。白釉因釉料中没有金属氧化物,或很少氧化物,便没有发色剂,釉色即为白色。
象牙白釉料中含有金属钛,产生一种白中泛黄的效果,似象牙之色泽。宋代的定窑、明代德化窑以产该瓷著称,甜白釉滋润柔和,故名甜白。以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产品为佳。
青釉类因釉料中含铁的氧化物较高而呈表绿色。青瓷品种繁多,著名者有秘色瓷、粉青、影青(青白瓷)等。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青瓷产品的一种。在唐末、五代时期,官府控制了越窑的部分窑坯,令其烧制专供宫廷享用的瓷器,人们把这种青瓷称为秘色。粉青瓷的釉色青绿淡雅。宋代官窑、龙泉窑,以后景德镇窑都产此种名瓷。
红釉类釉料中含有不等量的铜,产生了各种名贵的红釉瓷。
祭红:以在高温烧制中胶体粒子状态的铜为发色剂,产生鲜艳的红色。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御窑生产该瓷。
朗窑红:红色浓艳,好似初凝之牛血。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御窑生产该瓷。当时江西巡抚为郎廷极,因在他直接管辖下生产,故名。
胭脂水:釉料中以氧化金为发色剂,经800℃高温烘烧后出现极为明快、鲜艳的红色,酷似胭脂,系清代雍正年间的名贵产品。
钧红:宋代河南禹县神后窑生产一种红釉瓷,禹县简称“钧”,故称“钧红”。清代光绪年间景德镇的御窑为仿制康熙年间的郎窑红,而烧制出另一种红釉瓷。很像宋代钧窑产品,因而命名“钧红”。
火焰红:系在红色基调上出现的如跳动的火焰釉色。它的生产方法是,在红釉上烧一道钧红釉,干后烧制而成,此釉彩属窑变釉色的一种现象,清代雍正时期的著名产品。
茄皮紫:其发色剂为锰,而且釉中含碱量较高,经低温焙烧,出现类似紫茄皮的色泽,系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著名产品。
黄釉类料中以铁、锑元素为发色剂,也有硅酸等元素。
娇黄釉:釉色黄润晶莹,明代弘治年间生产的娇黄瓷最为出色。
鳝鱼黄:此釉色是结晶釉色的一种。釉料中含有铁和硅酸,经高温烧制。在润黄的釉色中夹杂黑色、褐色斑点,好似鳝鱼之皮色,故名。
黑釉类的釉料中以铁为成色剂,配合以适合的其他元素,便出现各种釉色。
乌金釉:釉色黑如墨,亮似镜。其成色剂为三氧化二铁,配合适量锰、钴,经高温烧成,是宋代福建、河南等地生产的名瓷。
铁锈花:属黑色结晶釉的一种。在黑色釉里呈现灿烂闪光的褐色花纹,是宋代山西所产黑瓷的著名装饰釉色。
斑釉类是各种颜色的结晶釉,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产品。现举要如下:
油滴:釉料中以铁为发色剂,配有石灰石等石料,生坯挂釉,焙烧后釉料中铁元素形成结晶体,聚合成黑色油滴状,具有独特的装饰趣味。早在宋代就有这种结晶釉生产,并以宋代产品为最优。
兔毫斑:以铁为釉料中的发色剂,高温烘烧时部分铁元素分离出来,呈现兔毛状的丝纹结晶。宋代福建地区瓷窑已生产。
玳瑁斑:该瓷坯体系含铁量较少的黏土制作,生坯挂釉,入窑焙烧,然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料,二次焙烧。由于釉层出现龟裂,而釉料在高温下流动、密集,自动填其龟裂,从而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此为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著名结晶釉产品。
鹧鸪斑:生坯挂两次釉,每次釉料中的含铁量不同,焙烧温度略低于其他结晶釉焙烧温度,含量较多的铁元素形成结晶,出现鹧鸪羽毛状花纹,故名。
茶叶末:釉料中含铁、锰,生坯挂釉,高温烧制,由于成色元素的结晶,在暗绿色中呈现一种类似茶叶末的黄褐斑纹。
彩瓷类包括各种绘制的彩釉,装饰纹样的花鸟、人物等。品种繁复,现列举历史上著名的产品如下:
青花(白釉蓝花):其制作方法是,用钴元素为主的釉料,在坯体上绘出各种所要的纹样,然后再挂一层无色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元代景德镇窑所产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重要意义,明代青花瓷更为成熟,并且成为各种彩瓷发展的基础。
釉里红(青花加紫):这是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釉饰,特点是在青花之间用铜元素作绘画颜料绘出花卉、果实、花蕊等,焙烧后有紫红花果夹杂青花之间。
釉下彩:用彩料在坯体上绘出花饰、纹样,然后再外层挂上无色透明釉,经高温焙烧而成。
斗彩:先以青花颜料在坯体上绘出花纹的轮廓,挂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高温焙烧,然后再用各种色料(红、绿、黄、褐等)在原先绘成的青花轮廓里填绘,二次入窑焙烧即成五彩缤纷的瓷器。因为在挂釉前后两次绘画,又称“釉下青花釉上彩”。该瓷为明代成化年间名瓷。
五彩:在烧成的白釉瓷器上,用红、黄、绿、褐、紫等彩料描绘出花纹,再入窑以800℃左右的温度焙烧即成。它是釉上彩绘的一种。
粉彩:彩绘颜料中含有大量玻璃白,焙烧过程中形成铅粉一样的粉白质感,用它在烧好的瓷器上绘出人物、花卉,画面突出釉面,色彩柔和,层次丰富。特别是描绘古典仕女,犹如粉面桃花。该瓷创于清代康熙年间,盛行于雍正时期。
珐琅彩:俗称古月轩。利用进口绘瓷彩料,在烧成的素白瓷器上描绘图案纹饰。这种绘制的彩瓷色彩可以达到理想地步。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景德镇精造素白瓷,送往北京皇宫,经御用匠师绘制成珐琅彩瓷,作为内廷秘玩。由于是绘制而成,又叫“画珐琅”。
素三彩:用绿、黄、紫、白等色作画于素胎坯上,因为很少用红色,故名。
黑底三彩:在黑釉上加绘彩画,常用黄、绿、紫三色,故名。清代康熙年间所产名瓷。
墨彩:在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绘出山水风景等景物,再入窑焙烧,颇有水墨画的意境,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十分流行。
白地黑花:先用铁、锰等元素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绘出花纹,再挂釉入窑焙烧,形成釉下黑花。磁州窑产品最为有名。
广彩: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器,在广东珠江以南的绘瓷作坊,加工彩绘,二次焙烧成五彩瓷,多远销海外。其彩色以红、嫩绿、金彩为多。内容以人物故事、西方图案纹饰为多。
传统瓷器风格及装手法有以下多种:
紫口铁足:瓷器的口沿、瓷器底足部位(多露瓷胎)呈现紫色或紫褐的铁色,被称作“紫口铁足”,是官窑、哥窑、龙泉窑生产的一种瓷器。
窑变:古人对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釉料,形成斑纹釉面的一种通称。其实是几种发色元素在高温下溶化侵润,或者一种元素发色剂在窑温不同位置呈现的不同釉色,因其色泽往往出人意料,故称窑变。
象生瓷:根据禽鸟、走兽、植物等形象塑造的瓷器,统称象生瓷。清代乾隆年间生产有许多生动的象生瓷器。
脱胎瓷:这种瓷器的胎骨极薄而且透明,挂釉烧成后好像具有一层明净的釉,人们称这种精致的瓷器为“脱胎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都有精品出产。
仿古瓷:凡模仿原始陶器、古代青铜器、漆器和古瓷的造型、色泽和纹饰烧制的瓷器都叫仿古瓷。清雍正年间仿古瓷颇流行,而以景德镇窑所制仿古瓷最为有名。
枢府窑:元代景德镇的官窑产品,枢府窑瓷有白瓷也有彩瓷,它是明代以后,在白瓷基础上发展彩瓷的先声。
划花(雕花)、刻花:在半干的瓷坯上用竹签、木签、铁签刻划出花纹称划花(雕花);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纹样,称为刻花。划花者线条活泼流畅,刻花者雕刻较深,花纹层次多。
镂雕:把瓷坯作成透空的雕花装饰。
剔花:即阳刻花纹,把花纹以外的空地剔除,使花纹凸起。
印花、贴花:用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未干的坯胎上打印出花纹;或在有纹饰的器模中制坯,使花纹留在坯体上,称印花。用花纹陶范预制成花样,再粘贴到瓷器坯体的需要位置,称贴花。
开片:瓷器釉面自然开裂的冰裂状细纹。人们利用坯、釉膨胀系数的不同,在焙烧后冷却时的自然开裂,形成富有装饰情趣的冰裂纹,作为瓷器的特殊装饰。
开光:在瓷器上留出一定形状的空地,如菱形、八角形、圆形、桃形等特定的形状,其中可以绘制一定主题的绘画,如人物、山水等,这种空地叫开光。它是高档瓷器上的常见装饰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