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中国室内装饰艺术民族特征与形式的研究,从而挖掘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关键是在坚持“时中”、“人本主义”等原则情况下,注入传统文化信息元素,有效地把握空间意境。传统空间的营造是为了满足当代生活与实际功能为前提的,无论是重视视觉符号还是重视整体空间意境,甚至两者的融合运用,都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尝试的道路。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要构筑有重传统“语境”的中国建筑室内空间,不仅要对传统中国建筑空间有了解,还要融入西方的室内设计源流特点,在借鉴、比较西方设计中的理论和方法中探讨传统建筑室内文化发展潜力。
一 继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原则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与研究,结合室内设计的自身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时中原则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看,中国人对人、事物的评价一般还是侧重于遵循“中庸”原则,即从客观实际出发,中性、中和、中正地去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组织方式、方案和途径,反对过分地走极端和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某方面。而这里提出的“时中”原则,是高于“中庸”这个层次之上的,坚持在整体协调均衡发展的前提下,从最恰当的时间、空间等多维思考角度出发,综合各种事物发展的要素和因素,提出最恰当的最合适的组织方式、方案和途径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中庸”这种心理常常隐秘地藏在人们的心里最底层,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也时时闪现。适应时代的前进与发展,时中原则,是在坚持整体均衡协调发展(宏观上稳定把握)的基础之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佳、最合适的方案解问题(微观上灵活处理)。室内设计中,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过度地寻求空间的诡异、个性、诡秘等行为都是短期和媚俗行为,不健康,也不成熟,而相对符合传统形式美法则,寻求和谐、稳定、安详,同时又不乏性格、情感的室内空间形态才是恒久健康之作。
真善美原则
无论是社会领域还是其他领域,真善美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追求。真善美不仅应该是真实可靠的美,是贴近人们实际生活解决需要的美,还应该是形式及质量的精美。真善美,从本质上与儒家所追求的“里仁之美”是一致的。同样,在室内设计中,真善美也是我们应该遵循和追求的目标所在。真实、真切、美丽、舒服、宜人的空间一直是人们愿意长久滞留的空间环境。
整体原则
整体全盘地考虑问题,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室内环境设计中,也应该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室内设计一般涉及质感、舒适、美观、生态等自然特性,同时也涉及时尚性、社会功用、人文风格等社会属性,整体原则意味着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全面把握这两方面要求。这两方面属性表现在室内的有形环境与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包括家具、陈设、构件、装饰、绿化等人工环境,无形环境主要指人文环境,包括历史和社会因素,如文化、风俗、传统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室内设计影响比较大,需要综合整体考虑,才能塑造室内舒适实用的人文环境。所以,室内设计是整体性的环境设计。
另外,整体性设计还要求从室内环境的上和下两个层次进行研究与探索。上的层次主要指室内空间环境的塑造应该与建筑主体特征人文风貌相协调。而下的层次,则是综合考虑组成室内空间的各种要素。
总之,只有整体协调处理,才能真正达到设计的目标。
功能主义原则
德国设计堪称功能主义的经典,理性、务实、思辨的日耳曼民族将功能主义在其设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德国的设计合理、均衡、精练、无装饰,注重品质和技术,色彩上多用“非色调”,造型直截了当地反映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特征。他们奉行“清除我们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的设计哲学,德国设计成为功能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建筑领域,室内空间的存在内容表现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内在要素的总和。空间的物质功能表现在人在室内空间中的行为的范围要求与生活要求,精神功能则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情感方面的,也有生理、安全等。历史证明了功能主义设计原则在社会需求和工业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后现代设计时代到来后功能主义也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人本主义原则
室内空间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设计中应该始终把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室内空间的营造同时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要能够综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要解决使用功能、舒适美观、环境气氛等各种问题。这一切都与人们的行为心理承受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同时,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室内的各种元素、装置与人发生的各种关系,必须研究人即室内空间的活动主体的身体会在空间中发生各种活动形态,身体本身的活动状况也随着变化,比如人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二 继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元素
从室内空间的构成来分析,传统文化设计的基本元素的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型制
中国现代的空间型制发生了与传统空间型制本质性的改变。从现代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将空间的序列展开?这些空间的处理,不再是静态展开,而更多的是动态展开,人们还是倾向于内外空间的相互交合,渗透。
材料及材质
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必定离不开材料与材质。在大多数空间中,无论是克隆再造,还是现代传承,部分传统的材料与材质仍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说天然的石头、书法艺术及传统国画等。
色彩与光影
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实用美术中有“远看颜色近看花、先看颜色后看花、七分颜色三分花”之说。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但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来说非常重要。中国古代室内空间的用色有着很深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特别重视色彩的象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创造出可以表现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在很大的室内空间中,光与影斑驳的投影错落,使我们可以隐约追寻到传统的闲逸雅致。同时,光影亦能修饰造型与材质,使本来的造型变得丰富而有韵味。而光与影本身就是一对阴阳关系,两者互相依偎,相互映衬,相互比较。光与影的存在和表现,是构筑成传统的丰富的诗意空间的必要手段。
造型与装饰构件
室内中的造型与装饰构件是以点、线、面、体等几种基本形式出现的。其在室内环境中的表情及作用、效果与材料的色彩、机理和环境中的光等因素有关。传统建筑装饰的处理手法非常丰富,如以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结构与审美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在现代室内环境中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家具及陈设
为了实现空间的某些功能目标,少不了家具,但客观上造成了家具成为室内空间的视觉中心和主体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具上的印记很深,所以中国传统家具很具有民族性特征,特别是中国明式家具,其文人气质和艺术造诣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至今仍无法攀越。一组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家具,往往能呼唤起主体的历史情感的回归。
三 总结
总之,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空间的营造,文人气质的延续与再现,离不开围合的过程,同时,又逃脱不了传统文化信息的注入。空间的围合,不只是物质性功能性的围合,而是更应该有文人气质的气息围合。传统文化信息的注入,也不是生搬硬套和简单复古,而是应该灵活与自由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有自己的灵动的生命与个性的宣言和气质,而且与室内空间整体和谐融洽。
重传统“语境”的现代室内设计是重人、重经济、重情的空间环境设计,台湾学者杜文正先生说:“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文化背景,平均艺术水准,审美观都和设计有关。居住空间设计对我们来说是物质享受也好,精神生活也好,都还不能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和神圣。真正需要的是我们下一代能在优雅的环境中培养出优雅的气质。”在设计中不束缚所谓各类装饰形式,生活方式上不追求无谓的奢华刺激,都是建构幽雅环境必需的前提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