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圆柱齿轮加工过程中的典型工装辅具

圆柱齿轮加工过程中的典型工装辅具

时间:2024-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号铣刀的齿形均按所铣制齿轮范围中最小齿数的齿形设计。因生产中供应的精加工滚刀的基本涡杆均用阿基米得涡杆代替渐开线涡杆。如图8.22所示为直齿插齿刀加工直齿圆柱齿轮的情形。但齿形必须仍为同一基圆上的渐开线,这样才可以通过调节插齿刀与齿轮的中心距,加工出正确的渐开线齿形。因此,插齿刀各端剖面中的齿形,应为同一基圆具有不同变位系数的渐开线齿形。用于检查圆柱齿轮及蜗轮蜗

8.4 圆柱齿轮加工过程中的典型工装辅具

8.4.1 齿轮刀具简介

展成法使用的是齿轮形和齿条形刀具,如插齿刀、齿轮滚刀、剃齿刀等。成型法使用的是成型齿轮刀具,如模数盘铣刀和指状铣刀,如图8.15所示。

img187

图8.15 成型齿轮铣刀

1.盘形齿轮铣刀

用模数盘形齿轮铣刀的刀具廓形应与工件法剖面内的齿槽的渐开线廓形相同,如图8.15所示。

当被铣削齿轮的模数、压力角相等,而齿数不同时,其基圆直径也不同,因而渐开线的形状也不同。因此铣削不同的齿数,理论上应采用不同铣刀,即不能用一把铣刀铣制同一模数中所有齿数的齿轮齿形,如图8.16所示。但为了避免盘形铣刀的数量过多,生产上采用刀号的办法,即用某一刀号的铣刀铣制模数和压力角相同而齿数不同的一组齿轮。每号铣刀的齿形均按所铣制齿轮范围中最小齿数的齿形设计。

用盘形铣刀铣削斜齿轮,在选择刀号时,铣刀模数应按被切齿轮的法向模数mn和法剖面中的当量齿轮的当量齿数Zv选择。

Zv=Z/(cos3β)

式中 β——斜齿轮螺旋角(°);

Zv——当量齿数;

Z——斜齿轮齿数。

2.齿轮滚刀

(1)齿轮滚刀的形成

齿轮滚刀是按螺旋齿轮啮合原理加工齿轮的,在加工过程中,齿轮滚刀相当于一个螺旋角很大的斜齿圆柱齿轮与被切齿轮进行空间啮合,如图8.17所示。为了形成刀刃,在蜗杆端面沿着轴线铣出几条容屑槽,以形成前面及前角。容屑槽可以是螺旋槽或直槽,经铲齿和铲磨,形成后刀面及后角,如图8.18所示。

img188

图8.16 不同齿数的齿形

img189

图8.17 齿轮滚刀的工作原理

img190

基本蜗杆螺

旋表面

图8.18 齿轮滚刀刀刃的形成

(2)齿轮滚刀的基本涡杆

齿轮滚刀的切削刃是前面与侧铲表面的交线,它应当分布在涡杆螺旋表面上,这是的涡杆称为齿轮滚刀的基本涡杆。基本涡杆有以下3种:

① 渐开线涡杆 加工渐开线齿轮的齿轮滚刀的基本涡杆应该是渐开线涡杆,螺纹齿侧面是渐开螺旋面,与基圆柱相切的任意平面和渐开螺旋面的交线是一条直线,其端剖面是渐开线。渐开线涡杆轴向剖面与渐开螺旋面的交线是曲线。用这种基本螺杆制造的滚刀,切削的齿轮精度高,但制造滚刀困难,生产中几乎不采用。

② 阿基米得涡杆 阿基米德涡杆与渐开线涡杆非常近似,它的螺旋齿侧面是阿基米得螺旋面。通过涡杆轴线剖面与阿基米得蜗涡旋面的交线是直线,其端剖面是阿基米得螺旋线。用这种基本涡杆制成的滚刀,制造与检验滚刀齿形均比渐开线涡杆简单和方便。但有微小的齿形误差,称为理论齿形误差,不过这种误差很小,为此,生产中供应的精加工滚刀的基本涡杆均用阿基米得涡杆代替渐开线涡杆。

③ 法向直廓涡杆 法向直廓涡杆法剖面内的齿形是直线,端剖面为延长渐开线。用这种基本涡杆代替渐开线基本涡杆作滚刀,其齿形理论误差较大,故一般将基本涡杆的法向齿形角增大些。

(3)滚刀的齿形误差

因生产中供应的精加工滚刀的基本涡杆均用阿基米得涡杆代替渐开线涡杆。为了减少造型误差,应使基本涡杆的轴向剖面直线齿形与渐开线基本涡杆轴向剖面的理论齿形在分度圆处相切。使阿基米得滚刀基本涡杆轴向剖面齿形角等于渐开线涡杆轴向剖面齿形的分度圆压力角,如图8.19所示。由斜齿轮法向剖面与轴向剖面齿形角换算关系可得:

αx0= αn/cosγz

式中 αx0——轴向剖面齿形角;

αn——渐开线涡杆法向剖面分度圆压力角;

γz——滚刀基本涡杆的分圆柱螺旋升角。

img191

图8.19 阿基米得涡杆的齿形角

img192

图8.20 造型误差与螺旋升角的关系

由图8.20可知,造型误差随着螺旋升角γz的减小而减小。一般造型误差不会影响滚齿的加工精度。而且误差方向是正值,会使工件齿轮的齿顶和齿根多切去一部分,相当于对齿轮修缘,如图8.16所示。

(4)齿轮滚刀的合理使用

① 合理使用

按国家标准《高精度齿轮滚刀通用技术条件》,Ⅰ型适用于JB3327—83规定的AAA级滚刀、GB6084—85规定的AA级滚刀;Ⅱ型适用于GB6084—85所规定的AA、A、B、C级四种精度的滚刀。通常情况下,AA级滚刀可加工6~7级齿轮,A 级可加工7~8级齿轮,B级可加工8~9级齿轮,C 级可加工9~10级齿轮。

② 正确安装

如图8.21所示,滚刀安装在滚齿机的心轴上,用千分表检验滚刀两端凸台的径向圆跳动,要求不大于0.005 mm。

img193

图8.21 径向圆跳动的检验

③ 适时窜位

滚刀在滚切齿轮时,通常情况下只有中间几个刀齿参与切削,因此这几个刀齿首先磨损。为延长滚刀寿命,可采取当滚刀切削一定数量的齿轮后,使滚刀沿轴线方向移动一个或几个齿距,从而延长滚刀寿命。

④ 重磨

滚齿时,当齿面粗糙度大于Ra3.2μm以上,或有声音不正常时,或在精切滚刀刀齿后刀面磨损超过0.2~0.5mm,粗切刀刀齿后刀面磨损超过0.8~1.0mm时,就应重磨。滚刀的重磨应使切削刃仍处于基本涡杆螺旋面上,如果滚刀重磨不正确,会使滚刀失去应有的精度。

3.插齿刀

(1)插齿刀的铲形齿轮

如图8.22所示为直齿插齿刀加工直齿圆柱齿轮的情形。插齿刀随主轴一起往复运动,它的切削刃便在空间形成一个假想齿轮,称为铲形齿轮,如图8.22(a)所示。加工斜齿圆柱齿轮时用的是斜齿插齿刀,如图8.22(b)所示,除了它的模数和齿形角应和被加工齿轮的相等外,其螺旋角还应和被加工齿轮的螺旋角大小相等,旋向相反。插齿时,插齿刀做主运动和展成运动的同时,还有一个附加的转动,使切削刃在空间形成一个假想的斜齿圆柱齿轮,与工件齿轮进行切齿啮合。

(2)直齿插齿刀的结构特点

① 插齿刀不同的端剖面是一个连续的变位齿轮

插齿刀的刀齿有一个顶刃和两个侧刃。由图8.23可知,由于插齿刀要有后角,所以仅切削刃处在铲形齿轮表面上,顶刃后刀面和侧刃后刀面均在铲形齿轮以内。由于插齿刀前刀面重磨,插齿刀直径逐渐变小,齿厚也逐渐变小。但齿形必须仍为同一基圆上的渐开线,这样才可以通过调节插齿刀与齿轮的中心距,加工出正确的渐开线齿形。因此,插齿刀各端剖面中的齿形,应为同一基圆具有不同变位系数的渐开线齿形。如图8.23所示,若0-0剖面中具有标准齿形,该剖面称为原始剖面,其变位系数x=0。在原始剖面前端各剖面中,变位系数为正值。新插齿刀端剖面内(即Ⅰ-Ⅰ剖面),x值最大。在原始剖面的后端剖面中,变位系数为负值,用到最后的插齿刀端剖面内(Ⅱ-Ⅱ),x值最小。

img194

图8.22 插齿刀切齿原理

img195

图8.23 插齿刀不同剖面的齿形

② 插齿刀的齿侧面是渐开螺旋面

为了使插齿刀不同的端剖面形成一个连续的变位齿轮,将插齿刀齿顶按后角αpa做成圆锥体,并按相同的螺旋角β0值,将齿左侧加工成右旋渐开螺旋面,将齿右侧加工成左旋渐开螺旋面。这样一来,由渐开螺旋面的性质可知,齿侧表面在端剖面的截形仍是渐开线。

③ 插齿刀的齿形误差

为了减少齿轮误差,将插齿刀齿顶和齿根处制造得略微大些,这样会使被切齿轮在齿顶和齿根处产生微量根切,有利于减少啮合时的噪声,如图8.24所示。

(3)插齿刀的分类及选用

插齿刀的类型及应用范围如表8.8所示。

插齿刀制成AA、A、B三级精度,分别加工6、7、8级精度的齿轮。

img196

图8.24 插齿刀齿形误差及修正

表8.8 插齿刀主要类型与规格、用途

img197

8.4.2 工件的装夹与找正

1.滚齿夹具如图8.25所示。

img198

图8.25 滚齿夹具

2.端面定位不好引起偏心,如图8.26所示。

img199

图8.26 端面定位不好引起偏心

img200

img201

3.误差及原因。

径向误差:夹具心轴轴线与回转轴线不重合,工件孔与心轴配合间隙过大等。

4.齿形精度检测。

(1)公法线千分尺

公法线千分尺用来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当检验直齿轮时,公法线千分尺的两卡脚与齿廓相切于a、b两点,两切点间的距离ab称为公法线(即基圆切线)长度,用W表示。如图8.27所示。

图8.27 公法线长度与分度圆弦齿厚测量

(2)齿厚游标尺

齿厚游标尺:用于测量齿轮齿厚。测量时,以分度圆齿高ha为基准来测量分度圆弦齿厚S如图8.27所示。 对较大模数(m>10mm)的齿轮,通常检验分度圆弦齿厚;对中、小模数齿轮,一般检验公法线长度W。

(3)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

用于检查圆柱齿轮及蜗轮蜗杆的径向跳动或端面跳动。齿圈径向跳动测量,测头可以用球形或锥形,如图8.28所示。

img202

图8.28 齿圈径向跳动测量

思考与练习题

1.说明齿轮精度等级7FL GB10095-88的意义。

2.是否可用成型刨刀、成型插刀和成型拉刀加工齿轮?如可以,试说明如何加工?

3.在大批量生产中,若用成型法加工齿形,应该怎样才能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率

4.齿面淬硬和不淬硬的6级精度直齿圆柱齿轮,其齿形精加工应采用什么方法?

5.加工内直齿齿轮z=30,m=4mm,8级精度,应该采用哪种齿形加工方法?若z=150,m=20mm时,还可采用哪种齿形加工方法?

6.试分析影响齿轮加工精度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