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国家电网发展规划重点
12.4.1 发电环节
发电环节的智能化有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吸纳大规模清洁能源,科学安排发电计划,减少系统旋转备用容量,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促进节能减排。
发电环节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常规电源网厂协调关键技术(包括参数实测、常规机组快速调节技术以及常规电源调峰技术等)研究及应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建模、系统仿真、功率预测和并网运行控制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大容量储能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
12.4.2 输电环节
输电环节智能化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电网资源,大幅度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降低输电成本;优化输电网络运行条件,充分发挥现有输电线路的效率;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和互联;实现状态评估、故障诊断、状态检修和风险预警,实现对线路运行状态的可控、能控和在控。
输电线路是电力输送的物理通道,同时也是电力通讯保障的重要载体。输电环节智能化体现在FACTS技术的应用、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监测、输电线路智能化巡检、输电线路运维管理集约化等方面。以通信、信息与控制技术为支撑,以卫星定位、智能监测与先进巡检技术为手段,实现输电线路信息化、自动化的自主创新;开展分析评估诊断与决策技术研究,实现输电线路状态评估的智能化;加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智能防灾技术研究应用,实现输电线路智能化技术的高级应用;加强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研究。
12.4.3 变电环节
变电环节智能化可以显著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输送能力、以及设备健康水平;加强智能化设备对电网优化调度和运行管理的信息支撑功能,为电网的智能调度和设备的运行管理等提供优化和决策依据;提升变电站资产管理和运营水平,实现变电设备与电网运行管理的双向互动。
变电环节智能化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设备在线监测一体化和自诊断、变电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制与应用、智能变电站监测装置和自动化装置的检测检定、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体系、智能变电站中运行环境监测、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集约化等。制定智能变电站和智能装备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电网运行信息完整准确和及时一致的可靠采集,开展基础信息统一信息建模及工程实施技术研究,构建就地、区域、广域综合测控保护体系;研究各类电源规范接纳技术,满足各类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完善智能设备的自诊断和状态预警能力;完善设备检修模式。
12.4.4 配电环节
配电环节智能化有助于提高电网供电可靠率、系统运行效率以及终端电能质量;有助于实现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网的并网与协调优化运行,实现高效互动的需求侧管理;有助于结合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构建集成与优化的配电资产运维与管理系统。
配电环节智能化内容是在加强坚强配电网架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实现对配电网的灵活调控与优化运行,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水平与电能质量;加强配电网生产指挥与运维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为配电网规划、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撑,并实现各类应用系统的有机整合以及与调度、用电等环节的双向互动;加强对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网接入与统一协调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充分发挥这些技术在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帮助系统削峰填谷方面的作用。
12.4.5 用电环节
用电环节智能化对于社会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提升供电服务水平,通过省级集中95598供电服务中心和门户网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系统等的建设,建立和谐供用电关系。二是有助于深入推进“两个转变”,通过推广智能电能表、智能用电设备及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电网的网络优势和网络功能,为用户提供新型的增值服务,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三是有助于改变终端用电方式,通过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加强分布式电源及储能并网控制等方式,提高清洁的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节能减排,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用电环节智能化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和完善智能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和相关技术支持平台,实现与电力用户的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互动,全面提升公司双向互动用电服务能力。具体包括,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实现智能用电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建设智能用电小区、楼宇、建设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设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开展电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终端用户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运行效率;建设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满足电动汽车能源供给需求、提高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比重,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能量交换;建设智能用电技术研究检测中心,完善智能量测体系。
12.4.6 调度环节
调度环节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环节联系紧密,是坚强智能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智能电网自动化特征的主要体现。通过调度环节智能化建设,实现电网调度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实现对电力生产的科学组织,精确指挥,前瞻指导和高效协调,进一步精细化电网调度的计划安排,提高基础自动化和应用实用化水平,实现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强化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提高电网调度驾驭大电网的能力,全面提升电网调度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纵深风险防御能力、科学决策管理能力、灵活高效调控能力和公平友好市场调配能力,全面提升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12.4.7 通信信息平台
通信信息平台是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手段,贯穿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通信信息平台建设将推动实现电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营、服务信息的全面采集、流畅传输和高效处理,提升设备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形成公司全部业务的信息系统,提升业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全网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风险的全面控制、及时处置;搭建信息共享透明、流程规范集成、功能强大友好的业务协同和互操作平台,提升人与应用系统之间、六个环节之间、各业务之间、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水平;充分利用坚强智能电网多元、海量信息的潜在价值,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提升电网的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在电网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基础上,不断深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环节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实现数据采集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业务处理互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战略决策科学化。以智能化电网发展需求为核心,促进各级通信网协调发展,提高对各级通信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对各类通信业务的承载能力、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的抵御能力,建立符合坚强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平台,逐步完善通信专业管理体系、通信技术标准体系。在SG186工程基础上,建设信息高度共享、业务深度互动、覆盖面更广、集成度更高、实用性更强、安全性更好、国际领先的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SG-ERP),扩展和完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实现生产与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营销与市场交易三大领域的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集成和共享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等全部企业信息,支撑公司业务分析,辅助公司战略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