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村基本建设的发展

中国农村基本建设的发展

时间:2024-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后期,我国用千亿元投资农村基本建设以减税应对经济危机。“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一号文件”指出:农村能源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确立了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三农”工作的新定位。“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对农业中低产田的

2.1 中国农村基本建设的发展

2.1.1 农村经济建设与经济危机

自2008年年末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无一幸免,美国、欧洲、中国等都卷入其中,城市人、农村人、富人和穷人都身受其害。中国人自古相信时势造英雄,可以制造很多杰出的改革家,杰出的经济学家,也可以对商界进行一次洗牌。为有准备才华的人和企业提供上位机会。

在中国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上班族,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村人,大多抱着希望而来,但时势不可避免,非常人能扭转,人民不可避免地面临失业,无可奈何地返乡。农村也将因为这场危机而重新热闹起来,但热闹中更多的是忧伤,更平添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一些失业者,一些失意者给平静的农村带来某种紧张的气氛,制造一些事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政府应该解决的。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部分青壮年人弃贫瘠的农村而进入城市,农村也变得冷清起来,农村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道路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破败、杂草丛生,危险也随之而来。或许这次经济危机伴随返乡潮可以解决些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呼吁: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越来越关心和重视,接连出台一系列“一号文件”应对和解决“三农”问题,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09年初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投资中明确列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可以说,国家对“三农问题”一如既往的重视,使农民看到了农村继续发展的希望,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必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其中,这就为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了方便。

2.1.2 我国农村二次改革机遇来临

2006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拉开农村二次改革序幕。小岗村最初是1977年打破“大包干”把集体土地分到农民手中,这在当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发展生产,于是拉动了全国第一次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全国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可是到了现在,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2009年年底达到2.3亿,土地分散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2006年小岗村在当时选派干部沈浩书记的带领下,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葡萄种植,效益不菲。2006年2月18日70多户小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后宣布:“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100%的村民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给租金的情况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定租金。自此,农村第二次改革序幕在全国拉开。沼气建设也配合新农村建设开展起来。

2.1.3 我国农村政策基本面分析

我国农村政策面临十大问题亟待完善落实:

一是依法保障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征用农村土地补偿标准降低,部分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和违法占地突出。所以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是逐步取消不应当由农民承担的税费。重视乡村债务问题,探索防范和化解乡村债务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三是探索对农业和农村直接补贴的办法,建立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制度。

四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五是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六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七是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八是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

九是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功能。

十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起,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

2.1.4 我国千亿元投资农村基本建设以减税应对经济危机

2009年后期,我国用千亿元投资农村基本建设以减税应对经济危机。在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呈现恢复增长态势,累计完成投资1235.5亿元,较上年增长51.5%,其中各类财政投资885.1亿元,较上年增长69%。

2009年入冬以来,全国累计投劳26.7亿个工日,修复水毁工程21.2处,加固水库7771座,新增水蓄水能力11.7亿m3,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499.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4万km2,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1.5 我国以重农强农政策拉动内需

重农强农政策主要体现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以下面解读“一号文件” :

“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2月1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次锁定“三农”问题。这是我国连续六年发布的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历史上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第十一个“一号文件”(1982~1986年有5个“一号文件”,2004年~2009年有6个“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出台的意义:

(1)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大政方针,即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描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重点从制度上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 、制度欠缺等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一号文件”制订了一系列执行各项“三农”各项工作制度的具体措施,为实施大会精神决定的战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

(2)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农村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3)为了突显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一号文件”指出:农村能源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确立了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①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的主要内容。

②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一号文件”共分五个部分12000字,提出一个首要任务;两个基本目标;四项工作要求;五大有力举措; 28项具体措施。

一个首要任务( “一号文件”的主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两个基本目标: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千方百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两个千方百计是我们必须努力确保的两条底线,也是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

四项工作要求: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1)稳粮:虽然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285亿kg,亩产330kg,实现了近40年来第一次连续5年增产。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所谓稳粮,就是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粮食是发展之要,是社会稳定之本,是老百姓温饱之源,是物价稳定之基。在稳粮的政策感招下,兴化市率先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2008年兴化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3.98万亩,亩产482kg,总产13.2亿kg,连续6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称号。

(2)增收:就是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2009年农民增收是一个棘手问题,国家利用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做增加农民工就业和返乡创业两篇增加农民收入的文章。

(3)强基础: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对农业中低产田的改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等。中央公布提振内需的4万亿投资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达3700亿元。

(4)重民生:就是重视保障和改善农民民生。

“一号文件”提出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

五大有力举措:一是加大对能源的支撑和保护力度;二是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三是强化现代农业支撑和服务体系;四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五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号文件”的亮点:

一是增加对农业投资的力度。

(1)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

(2)保持农产品的合理水平。小麦、谷物最低收购价平均每kg分别提高0.22和0.26元,农民在粮食上的收益可以增加1100亿元。

(3)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7年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总计2800亿美元,其中欧盟补贴最多,达到1340亿美元,美国的补贴121亿元。我国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大补贴)2009年资金总额达1028.6亿元。中央财政2009年安排补贴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

(4)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力度。

二是大规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多管齐下解决2500万农民就业。

三是民生建设重点投资5个领域:①农村电网建设,覆盖人口已达95%,还有5%。②乡村道路建设,87%的乡村已通客车,逐步提高。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④农村沼气建设,过去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再进一步提高,每年能解决400万~600万农户家庭使用沼气。⑤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四是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