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是指栽培作物时给其地面覆地膜,使土壤产生增温保温保水饱肥,增加光能效应和防除病虫草害,获得早熟增产效果的栽培技术。
2.5.1 地膜覆盖的方式
地膜覆盖的方式依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生产季节及栽培习惯不同而异。
(1)平畦覆盖
畦面平,有畦埂,畦宽1.00~1.65m,畦长依地块而定。播种或定植前将地膜平铺畦面,四周用土压紧。或是短期内临时性覆盖。覆盖时省工、容易浇水,但浇水后易造成畦面淤泥污染。覆盖初期有增温作用,随着污染的加重,到后期又有降温作用。一般多用于种植葱头、大蒜以及高秧支架的蔬菜、小麦、棉花等农作物,果林苗木扦插也采用。
(2)高垄覆盖
畦面呈垄状,垄底宽50~85cm,垄面宽30~50cm,垄高10~15cm。地膜覆盖于垄面上。垄距50~70cm。每垄种植单行或双行甘蓝、莴笋、甜椒、花椰菜等。高垄覆盖受光较好,地温容易升高,也便于浇水,但旱区垄高不宜超过10cm。
(3)高畦覆盖
畦面为平顶,高出地平面10~15cm,畦宽1.00~1.65m。地膜平铺在高畦的面上。一般种植高秧支架的蔬菜,如瓜类、豆类、茄果类以及粮、棉作物。高畦高温增温效果较好,但畦中心易发生干旱。
(4)沟畦覆盖
将畦做成50cm左右宽的沟,沟深15~20cm,把育成的苗定植在沟内,然后在沟上覆盖地膜,当幼苗生长顶着地膜时,在苗的顶部将地膜割成十字,称为割口放风。晚霜过后,苗自破口处伸出膜外生长,待苗长高时再把地膜划破,使其落地,覆盖于根部。俗称先盖天,后盖地。如此可提早定植7~10d。保护幼苗不受晚霜危害。既起着保苗,又起着护根的作用,而达到早熟、增产增加收益的效果。早春可提早定植甘蓝、花椰菜、莴笋、菜豆、甜椒、番茄、黄瓜等蔬菜,也可提早播种西瓜、甜瓜等瓜类及粮食等作物。
(5)沟种坡覆
在地面上开出深40cm,上宽60~80cm的坡形沟,两沟相距2~5m(甜瓜为2m,西瓜为5m),两沟间的地面呈垄圆形。沟内两侧随坡覆70~75cm的地膜,在沟两侧的地面呈垄圆形。沟内两侧随坡覆70~75cm的地膜,在沟两侧种植瓜类。
(6)穴坑覆盖
在平畦、高畦或高垄的畦面上用打眼器打成穴坑,穴深10cm左右,直径10~15cm,空内播种或定植作物,株行距按作物要求而定然后在穴顶上覆盖地膜,等苗顶膜后割口放风。可种植马铃薯等作物。
2.5.2 地膜覆盖栽培
(1)甘蓝地膜覆盖栽培
甘蓝的耐寒性较强,早春栽培多选用早熟品种,于前年12月下旬至当年1月上旬在阳畦或小拱棚中提早育苗。第二年早春用平畦覆盖,可比露地适期定植者提早5~7d定植。近年来,大连市郊区采用沟畦覆盖,由于幼苗顶部有地膜防止晚霜危害,因此,定植期又比地膜覆盖者提早4~6d沟畦覆盖既增加了地温,又改善了局部空间的小气候,为甘蓝苗期防霜、增温、保墒,促进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可使甘蓝提早7~10d收获,一般每亩增产20%~30%。据辽宁、黑龙江、山西、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报道,亩增产31.5%~4.7%,亩产值增加115~253.7元,是甘蓝早熟栽培值得重视的一项措施。其他蔬菜如花椰菜、莴笋等也可按照甘蓝的覆盖技术进行高垄或沟畦覆盖。
(2)菜豆地膜覆盖栽培
菜豆是喜温作物,一般露地栽培的播种期是谷雨前后。地膜覆盖的菜豆,更可在温室内提前20d左右育苗,当豆苗露出心叶时,即可于清明节后定植,如此可比露地或地膜覆盖直播者提早20~30d播种,收获期提早15~20d,亩产可增加23%~75%。据北京试验,可增产42.4%,产值增加77.3%,早熟15d,每亩增收136元多。黑龙江省伊春市、哈尔滨市增产27.3%~125%。
矮生菜豆可采用平畦、高垄、高畦以及沟畦覆盖。架豆也可采用高垄、高畦或沟畦覆盖。豇豆等也可按照菜豆的覆盖方式进行覆盖,增产,增收效果也很显著。
(3)黄瓜地膜覆盖栽培
黄瓜是栽培最广,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全年供应的一种蔬菜。可进行早春、炎夏、晚秋等多季栽培,而且产量高、产值高、收效快、黄瓜地膜覆盖多采用温室及小拱棚育苗,四片真叶时定植,一般是在谷雨节前采用高畦或沟畦覆盖,比露地栽培早熟5~15d,产量提高30%以上。山东、辽宁、新疆、甘肃等地产量提高达50%以上。亩产值增加100元,最多达500~600元。黄瓜除春季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以外,夏播、秋播采用地膜覆盖也有良好效果。
黄瓜炎夏地膜覆盖,播种初期地温较高,但因土壤潮湿,不会造成高温危害,到瓜秧长高时为地面遮阴,土温略高于露地。由于地膜可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温度起着护根保秧作用,因此瓜秧生长健壮,可以正常结瓜。可见地膜覆盖是夏播黄瓜的必要的栽培措施。
顺便提到的是番茄、茄子、甜椒等蔬菜亦可采用黄瓜的覆盖方式进行栽培。甜椒采用小高畦覆盖银灰色反光薄膜更可起到避蚜,防止病毒病感染,而获得显著增产的效果。
(4)西葫芦地膜覆盖栽培
西葫芦喜温和气候,多于春季进行早熟栽培。春季2月下旬到3月上旬进行育苗,谷雨前采用高垄、小高畦覆盖,或采用沟畦覆盖,地膜小拱覆盖,以及穴坑覆盖。近年来以沟畦地膜小拱覆盖者为多。因为可提早定植期,而获得早熟、高产的效果。亩产值提高100~400元。深受生产者欢迎,同时也增多了市场上的花色品种。
(5)棉花地膜覆盖栽培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是我国经济作物中推广较早、面积较大、效益显著的作物之一。辽宁、山西、河南、新疆等省区都创出亩产150kg皮棉高产记录,一般均较露地栽培增产50%左右。这项技术的推广,对于扭转我国长期进口棉花的情况和推动轻纺工业的起飞做出了贡献。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分高垄、平覆和沟覆三种,因地制宜选用。在特早熟棉区热量资源不足的地方以垄覆为宜。干旱缺水的棉田则以平覆或沟覆为好。棉田地膜的覆盖度也可分高(90%左中)、中(70%左右)、低(50%左右)三种。水肥条件好的棉田低覆盖为好,缺水棉田高覆盖可保墒,一般棉田中度覆盖效益最好。
特早熟棉区应尽量发挥地膜覆盖的热效应,“沟棚覆盖”效果最好,即播种在17cm左右宽的小沟内,沟上覆膜,可提早出苗7~10d,且可防冻害。旱地棉田主要要发挥地膜的保墒增温效应,采用“沟种坡覆”可以加大地膜的径流量,使滴水归沟,可较常规覆膜增产10%~20%。盐碱地棉田则需以淡水压碱,开沟躲碱,沟底覆膜,以利全苗。
1983年农牧渔业部组织了由山西棉花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研究协作组,对地膜植棉区域性和不同类型棉田的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有关论文200余篇,获得1985年部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协作研究认为地膜植棉增产的机理主要是由于三项效益,即补偿效应、土壤和环境稳定效应、光热效应。从而促进了棉花的苗全苗壮,加快了生育进程,延长了有效花铃期,桃大、桃多,质量提高产量增加。
补偿效应:一是指地温对气温的补偿,二是指根系对茎叶的补偿。并提出“地积温”的概念,建议作为棉花生育进程的热量指标。土壤环境相对稳定效应系指提高了地温、增加湿度,同时保持了土壤湿度的相对稳定,减少了悬殊的干湿交替以及干旱对根系生长的不利影响。光热效应则是前两个效应的集中反映,导致棉花生长发育的协调与加快。
(6)花生地膜覆盖栽培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也已在华北、东北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群众欢迎。据各地报告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00余亩亩产超千斤。辽宁省1983年地膜共种植37万亩,平均亩产达282kg,每亩可较露地种植增收50~100kg。
地膜花生多以垄栽为主,要求施足底肥和灌足底墒水。现在已有相应的机械可一次完成这几种作物。
(7)水稻田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应用于水稻育秧,其使用方法大致与先前的塑料薄膜育秧相同,即简易覆盖,秧田长在地膜形成的小棚内,但所用薄膜数是一项抗旱、节水、省工、高效的新技术,南北各省均有推广。贵州省毕节县应用此法旱田种稻亩产可达千斤。
(8)小麦地膜覆盖栽培
华北气温低、无霜期短,本来难以种植冬小麦。近年大规模发展地膜种麦,即在冬前播种后以地膜在畦面简易覆盖2~3周,尔后小心揭膜可再于冬前覆盖小麦或来春覆盖早春作物一次。同时早春以地膜覆盖冬麦田也有明显增产作用。此项技术既增加了山区农民的收益,又解决了长期难吃细粮之苦。
(9)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玉米也是喜温作物,在高寒地区生长不良,产量很低。近年地膜种植玉米发展很快,增产明显,高产的可亩产1000kg。在贵州山区地膜玉米被誉为脱贫之路。晋北一些地方推广地膜高粱亩产量可达1000kg。在隆德的神林、联财、温堡等乡镇地膜玉米高产田可达到800kg以上。
(10)其他作物的地膜覆盖栽培
烟草的地膜覆盖栽培,不但产量增加,而且使中上等烟叶比重增大,国内已推广应用。
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研所近年研究推广甘蔗地膜覆盖微膜袋育苗技术,将微膜袋育苗与地膜覆盖结合起来可快速育成壮苗,减少病虫为害,适应不良土壤环境条件,增产增收。用此法栽植的甘蔗每亩可增产1.5t,含糖量提高0.8%,亩产收益250元。
葡萄插条要求25℃~28℃发根,而芽的萌动则于13℃以上即开始,因而插条扦插后往往先发芽后发根。致使插条水分枯竭而死。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林业局利用地膜增加地温的特点大面积推广葡萄地膜扦插,大大提高了扦插条成活率,每亩增收(减损)约18k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