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的各种价值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立法和其他法律活动中,须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任何一个都不可或缺。
1.保障社会安全
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为了保障个人生活安全与社会安全,人类创造了社会保障法。主张安全是社会保障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保障法所要保护的安全首先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同时包括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保障法可以使人们知道即使自己在疾病、伤害、失业、年老、生育、死亡等情况下,也不会沦为“社会的弃儿”,也能得到社会的保护,通过社会保障的形式能让人们解除“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法通过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同时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达到保护政治安全的目的。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法保证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当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人们安居乐业,对社会的稳定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保障法还保障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涉及社会生产和交换,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和消费领域。而经济的安全是需要和平、稳定的外界环境的,社会保障法保护人们生活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安全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环境,所以社会保障法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体系和机制。
2.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实现社会公平也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方面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可是因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能力素质的差别,导致了他们竞争机会的不均等,这种状况的结果就是形成客观上的分配不公平,甚至相差悬殊。
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方式来矫正与调节分配不公平问题的方式之一。其通过各种社会立法以保障社会成员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谋求人类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实现,既能保障人们在各种意外风险出现时的基本生活,又能保障社会大众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人类社会共同迈向文明与进步。
3.达到效益最大化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在于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和配置资源,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的一种分配和再分配,因此社会保障法的基本使命之一便是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和配置用作社会保障的国民收入,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从社会保障法的实践层次上看,效益目标与安全价值、公平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安全和公平的内涵的确定,需要借助于资源使用和配置的效益评价。资源配备和使用的有效益,又离不开社会安全与公平的前提。从整体上看,安全和公平往往是作为对社会保障法确定和实施的定性依据,而定量依据则有赖于效益目标。
4.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在六大基本要素之中,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之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性要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正是通过各种立法,保障人民在各种意外风险出现时的基本生活,保证社会公民共同地参与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就是通过体制上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上的公平性,从而使人类社会达成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