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概要
现代公共建筑的设计思潮与设计实践活动一直影响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和理论界不断探索设计的新方向,从19世纪末,工业革命形成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直至21世纪信息化社会设计语言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通过研究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存在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存在影响设计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衍生内容,因此可以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设计风格和流派对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4.1 国际派
国际派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潮,这种建筑思潮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国际派建筑风格伴随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乌托邦主义的成分而形成。代表人物为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等。他们奠定了现代设计的思想,其理论影响了全世界的设计发展。这几位第一代建筑大师都提出了现代建筑的系统理论;柯布西耶强调: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观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思想一直具有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其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大众化的建筑。其建筑设计的特点是:大量采用装配式结构,建筑立面简洁,屋顶平整,采用大面积玻璃窗。
虽然这几位大师的设计风格有所不同,但都是以现代设计的观念指导创作,其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样,注重功能和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反对多余的装饰,他们的作品对后来的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的室内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室内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结合周围环境创造出新的空间形式,流动的空间。建筑平面设计自由不受承重墙限制;界面及室内内含物设计以简洁的造型、纯洁的质地、精细的工艺为其主要特征;空间无多余的装饰,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用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建筑造价。强调形式服从于功能;建筑及室内部件尽可能使用标准部件,门窗尺寸根据模数制系统设计;室内选用不同的工业产品家具和日用品。以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为例进一步深入了解,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整个建筑是正方形平面,八根十字形柱子悬挑起巨大的黑色屋顶,侧界面采用钢框架玻璃作为围合空间,这种形式加强了空间内、外的交流,空间内部只有极少的隔断,以此达到最大的使用与艺术效果。可以看出,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一方面创造内容丰富与步移景异的流动空间和内部时空感;另一方面建筑空间中直线,直角,长方形与长方体组成的几何构型图,反映了“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思想。密斯这种讲究技术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严谨的造型手法对全世界的建筑师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图2-54,图2-55,图2-56所示。
图2-54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平面图
图2-55 独乐寺观音阁平面图
图2-56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夜景
2.4.2 高技派
高技派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未至70年代。高技派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中采用高度工业化的新技术,这一时期高技派的设计作品特征体现为:内部构造外部化,结构构造都暴露在外,强调工业技术特征;设备和传送装置做透明处理,如电梯、自动扶梯运行状况一目了然;空间结构常常使用高强度钢材和硬铝、塑料、各种化学制品作为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着意表现建筑框架;设计中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高技派与建筑的重技派相同,着力反映工业成就,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强调对人有悦目效果的、反映当代最新工业技术的“机械美”,宣传未来主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和香港汇丰银行的室内设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是新一代高技派建筑思想中最强有力的核心内容。而这一方面也正是高技派的专长。建筑师利用先进的结构(如大跨度巨型结构)和设备(如PV光电板),材料(如透明绝热材料)和工艺(如自动化建造系统),结合不同地区特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努力创造理想的人工建筑环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技派对于建筑微气候的关注,具体归结为三方面:一是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满足人体热舒适及健康的要求);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因此,通过最高效的人工技术手段来实现以上目标或达到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就成为高技派设计师不懈追求的方向。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工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柏林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设计者为法兰克福的建筑师保罗·瓦尔特,1989年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又委托英国建筑师福斯特对国会大厦进行了改建。福斯特在柏林国会大厦中部设计了一个巨型玻璃穹顶,穹顶是这座建筑内部空间的采光口和排风口,玻璃穹顶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圆锥反光体,可以将光反射到议会大厅提供自然光线,减少议会大厅使用人工照明的能耗,玻璃穹顶内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在电脑的控制下,沿着导轨缓缓移动,以防止过度的热辐射和镜面产生眩光,圆锥反光体也是气流的通道,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入后经议会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设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出室外,气流组织非常合理。如图2-57,图2-58,图2-59所示。
图2-57 柏林国会大厦外观
图2-58 柏林国会大厦玻璃穹顶中心的圆锥反光体
图2-59 柏林国会大厦剖面图
2.4.3 光洁派
光洁派是晚期现代主义极少主义派演化的一种设计流派。光洁派的空间构成采用几何形体来塑造,具有雕塑感。室内空间具有明晰的轮廓,功能上实用舒适。
在简洁明快的空间里运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加工技术的高精度的装修和家具传递着时代精神。光洁派的室内设计特征为:空间和光线是光洁派室内设计的重要因素,因此侧界面和顶界面多采用透光性强的玻璃作为界面的围合与室外环境保持通透,内部空间有流通性和开敞性;室内梁、板、柱、窗、门、柜等以几何元素构成为主;室内也较多地使用玻璃、不锈钢、镜面花岗石等硬质光亮材料;室内没有多余的家具,每一件家具都经过了认真的挑选,为满足特定的需要,选用色彩鲜亮、造型独特的工业化产品。另外,少数单体家具安放在特定位置,起着室内雕塑陈设的作用。室内陈设多采用现代派绘画作品或其他现代派艺术品,室内绿化常选用盆栽观叶植物,为室内增添情趣。
光洁派的室内设计给人以清新整洁的印象,由于装修及家具上没有繁琐的细部装饰,因此便于加工制作,也便于使用过程中的清洁维护工作。这一室内设计流派是工业化生产发展的产物,对公共空间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如图2-60所示。
图2-60 具有光洁派的特征空间设计
2.4.4 后现代主义派
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完整指导思想的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地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文丘里的这种观点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一是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理解不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截然不同,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后现代主义仅仅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阶段,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现代主义的后字有双重含义:现代主义的继续与超越。二是在风格上,M·科勒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稳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后现代主义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R·斯特恩(Robert Stem)的理解不同,他把后现代建筑视为特定的建筑风格,概括了后现代建筑的三大特征:文脉(Contextualism),隐喻(Allusionism)和装饰(Ornamentation),这和文丘里的主张一致。在建筑设计领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比较,首先,后现代主义反对纯理性的现代主义,厌倦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空间形式的需求。其次,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前者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后者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的设计思想,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作为设计领域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筑,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第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第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例如:汉斯·霍莱因设计的奥地利旅行社代理处的中厅,如图2-61所示,天棚的光线舒适明媚,下方设置金属质感的棕榈树,这种空间环境使人容易联想到热带的海滩,环境与金属之间的相互衬映、反射,隐喻着一种贵族趣味的娱乐场所。具有浓郁印度风格的休息亭,霍莱因完全使用现代的材料和现代的造型手段完成了一种有历史情趣、地方特色的构图元素。人们坐在亭下,可以想起美丽的恒河,可以追溯东方久远的文明。由此可见,汉斯·霍莱因运用相关的造型语言引起观者对旅游胜地的遐想共识,并暗示了中厅空间的商业性质。汉斯·霍莱因的设计作品无疑是后现代主义派风格的范例。再如:中国广州集美组设计的新疆银都酒店,设计中充分融入新疆、敦煌地区以及印度、希腊、伊斯兰传统文化,设计语汇体现新疆地区深厚的文脉积淀,设计师把握原建筑内部大体积空间、大容量这一有利因素,运用现代工艺,将文脉语言转化为象征性造型装饰形态语言,并有机、有序地整合、铺陈,使空间观感上形成独特的、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塑造出“高级商务酒店”所特有的迷人气质及高雅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间,如图2-62所示。酒店共享大厅体现现代空间结构的特征:顶部的框架藻井,装饰有石材的高直的柱体,流畅的旋转楼梯,共享大厅中部的地台空间。餐厅包间的墙面、灯具运用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元素,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椅子等,印证了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征,如图2-63所示。
图2-61 奥地利旅行社代理处的中厅
图2-62 银都酒店的共享大厅
图2-63 银都酒店餐厅的装饰元素
2.4.5 结构主义派
20世纪60年代西方流行的结构主义哲学认为“结构”是一种关系的规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薛恩伦教授认为“结构”是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构关系可以划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研究外部现象,深层结构研究现象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对模式的研究探讨事物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把“结构”的关系看做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稳定的关系。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其影响遍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样也影响到建筑空间设计。
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作,整栋大楼由大量完全相同的体量单元组合而成,这些体量单元共同构成建筑的基本形体。它们的尺寸、形式和空间组织相同,因此具有了功能可变性与互换性。
建筑空间是以一个正方形的基本结构作为一种有秩序的延展,采用正方形空间单元作为首要基本原则。正方形空间单元既是作为一个基本固定的永久性区域,以及一个可以变化的和具有明确用途的区域;又是作为一个永久性结构,以及沿建筑物的周边以小塔楼的形式作为规则的间隔。正是这种具有明确用途的区域,可以满足各种变化的功能要求。正方形空间单元内部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灵活布置,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组合的结果。正方形的基本结构内工作人员可以自行安排各种模数制的构件,包括桌、椅、柜、床、照明罩及办公设备等,因此而成个人或小组的工作空间。在个人或小组的工作空间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安排绿化和陈设品,使工作空间极具个性化,如图2-64,图2-65,图2-66所示。
2-64 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空间单元组合
图2-65 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区域组合方式
图2-66 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内部空间
2.4.6 解构主义派
解构主义设计思想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他从文字语言学的角度对结构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德里达的哲学理论不仅影响西方哲学和语言界,还影响了艺术和设计界。不少西方设计师深受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解构主义派的设计首先强调对结构的变革,重视“异质”的作用,这种设计方法在解构主义派的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作品中都有充分表现。其次,解构主义派的设计作品具有极强的多义性与模糊性;所谓多义性,是指事物呈现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质不确定的发展趋向,模糊性,则是指艺术作品含义与构成的不清晰、不确定的发展状态。
解构主义作为设计形式最先在建筑领域开始,其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伯德纳·屈米、弗兰克·盖里和彼得森·埃森。法国建筑师伯德纳·屈米认为:“今天的文化环境提示我们有必要抛弃已经确立的意义及文脉史的规则”,他提出三项创作原则:一是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二是拒绝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或交叉;三是强调碎裂、叠合及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炸毁建筑系统的界限,提出新的定义。如屈米的代表作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体现了解构主义“分解”观念,屈米为公园建立起三层结构系统,即面系统层、线系统层和点系统层。点系统层是屈米在公园中布置的亮红色的小型构筑物,这些小型构筑物同色异形,布置在公园几何网格的交叉点上,并具有各种使用功能,如:音乐厅、咖啡屋、影片展示站、电话亭、餐厅、卫生间等,因此,人们可以进入这些小型构筑物,从而可以从内部看到它们切割的形式。而几个大一些的建筑单体则包含了似乎是偶然形成的错综复杂关系的成分。虽然解构主义强调反传统、颠倒事物原有的主从关系,等等,但主要还是手法、技巧的变更,在建筑空间艺术方面仍然离不开统一、均衡的传统美学规律,在功能、经济方面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如音乐大厅的休息廊,空间的设计还是具有结构主义及传统形式美学的规律,顶部是大型的玻璃网架结构,弧形墙面上有节奏的排列的门窗与白色墙面形成对比,光洁深色的地面衬托出空间的高大,光影交错的空间效果丰富空间极具现代感,如图2-67所示。
图2-67 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休息廊
复习与思考题2
1.试析西方古典时期建筑公共空间的形制与特点。
2.简述中国历代建筑室内的典型代表及形制。
3.简述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4.描绘米兰大教堂内部空间。
5.描绘佛光寺大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