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力发电场风能资源计算
(一)空气密度
根据玉门镇气象站30年各月平均气温、气压和水汽压计算空气密度。
计算得到玉门镇空气密度为1.059kg/m3。玉门风力发电场与玉门镇气象站距离较近,平均地面高差约40m。其间地形平坦,没有大尺寸地形阻碍,所以大唐玉门风力发电场的空气密度取1.059kg/m3。
(二)风能计算
0001号测风塔65m高度风速数据由2005年、2006年两年的60m高度平均数据推算(风切变指数取0.10),风向采用60m高数据。
1.平均风速及风功率密度
根据0001号测风塔代表年65m高度数据统计,年平均风速为7.24m/s,平均风功率密度为374W/m2。0001号测风塔代表年65m高度月平均风速统计见表1-21。
表1-21 0001号测风塔代表年65m高度月平均风速统计
2.风频曲线及威布尔参数
风频曲线采用威布尔分布,概率分布函数用下式表示:
式中 V——风速;
c、k——威布尔参数。
用WAsP9.0程序进行曲线拟合计算,得到0001号测风塔10m高代表年平均风速为5.85m/s,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12W/m2,威布尔参数c=6.6,k=1.92;40m高代表年平均风速为7.06m/s,平均风功率密度为341W/m2,威布尔参数c=8.0,k=2.09;50m高代表年平均风速为7.18m/s,平均风功率密度为358W/m2,威布尔参数c=8.1,k=2.09;65m高代表年平均风速为7.32m/s,平均风功率密度为380W/m2,威布尔参数c=8.3,k=2.09。
3.风速、风向特性
0001号测风塔65m高度全年风向和风能玫瑰图分别如图1-11、图1-12所示,0001号测风塔65m高度全年各扇区风向和风能分布统计见表1-2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该风场主风能方向一致,以西(W)风和东东北(ENE)风的风速、风功率最大和频次最高。西(W)风风向占15.72%,风功率占29.80%;东东北(ENE)风风向占18.50%,风功率占18.01%。
图1-11 0001号测风塔65m高风向玫瑰图
图1-12 0001号测风塔65m高风能玫瑰图
表1-22 0001号测风塔代表年65m高度各扇区风向和风能分布统计
从0001号测风塔65m高度风速、风功率密度分布看,年有效风速(3.0~20.0m/s)时数为7893h,占全年的90%,11~20m/s时数为1633h,占全年的18.65%;小于3m/s的时段占全年的8.80%,大于20m/s的时段占全年的0.086%。有效风速时段较短,全年均可发电,无破坏性风速。
4.风速的年内变化
通常情况下,本地区年内大风月集中在11月份至翌年4月份,小风月集中在7~9月份。也就是说,冬、春季风大,夏季风小。但各年尚不完全相同,在总趋势下,存在一些偶然因素影响。
从0001号测风塔65m高度风速和风功率密度年内变化曲线,0001号测风塔65m高度各月风向、风能玫瑰图可以看出,7~9月以东风为主,其他月份以西风为主,在时间分布上,年盛行风向和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冬、春季盛行西风,夏季盛行东风。
5.风速的日变化
风速一日之内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难以用一条曲线表示。从0001号测风塔65m高度风速、风功率密度各月日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上午11、12点钟风速开始加大,至下午5、6点钟风速最大,然后逐渐减小,至凌晨最小。就总体情况看,晚上小,白天大。
6.实测最大风速
风力发电场各测风塔不同高度实测最大风速、极大风速统计见表1-23。
表1-23 测风塔不同高度最大、极大风速统计表
7.风切变指数
根据0001号测风塔不同高度测风资料,风切变指数见表1-24。
表1-24 测风塔不同高度测风资料风切变指数统计表
根据0001号测风塔不同高度(10m、40m、50m、60m)测风资料,不同高度及其风速值拟合幂指数方程为Y=4.5566X0.1132,相关系数为0.998,相关性较好,切变指数为0.11。
综合以上风切变指数分析结果,风切变指数变化规律基本稳定,风切变指数采用0.11。
8.50年一遇极大风速
根据玉门镇气象站近30年(1977—2006年)实测年最大风速,采用极值I型概率分布统计出50年一遇10m最大风速为28.4m/s(50年一遇极大风速取50年一遇最大风速的1.4倍)。
推算至风力发电机组轮毂60m、61.5m和65m高度50年一遇极大风速分别为47.6m/s、47.7m/s和47.9m/s(切变指数取0.10),小于52.5m/s。
另对0001号测风塔(2004年12月—2006年6月)60m高度极大风速与同期气象站10m高极大风速进行相关分析,相关方程为:Y=1.1832X+1.0019,相关系数为0.82,相关性较好。通过此相关方程推算风力发电场场址区60m高度50年一遇极大风速应为47.97m/s。
9.湍流强度
15m/s风速段湍流强度(IT)按下式计算:
IT=O/V
式中 V——平均风速,m/s;
O——相应风速标准偏差。
将测风塔实测各高度15m/s风速段平均风速和相应风速标准偏差分别代入上式,求出各高度湍流强度,见表1-25。
表1-25 测风塔各高度湍流强度比较表
由表1-25可以看出,风力发电场40m高度的湍流强度为0.0762,50m高度的湍流强度为0.0726,60m高度湍流强度为0.0657,小于0.1风力发电场40~60m高度湍流相对较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