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变电流互感器轻度饱和引起主变差动保护误动缺陷

变电流互感器轻度饱和引起主变差动保护误动缺陷

时间:2024-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障点不在差动保护范围内,差动保护误动作。经检查110kV#1主变三侧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使用情况,用于差动保护的二次绕组准确级采用0.5级。电流互感器在严重饱和时,其一次电流中的直流分量很大,使其波形偏于时间轴的一侧。电流互感器的负载主要是二次电缆的阻抗,严格执行反事故措施,将差动电流回路线径更换为4mm2,是减小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的最直接、有效方法。

四、110kVJC变电流互感器轻度饱和引起主变差动保护误动缺陷

(一)缺陷概况

1.缺陷发生时的现象

2010年7月2日,7时08分52秒,110kVJC变电站35kVⅠ段母线出线SNC线路发生A、C相短路故障。110kV#1主变差动保护动作,三侧断路器跳闸。

2.缺陷设备基本信息

该站主变差动保护装置型号为ISA-387G,投运日期为2010年5月。

(二)缺陷处理情况

7月2日到达现场,检查发现110kVJC变电站35kVSNC线线路保护装置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故障为A、C相短路故障,动作电流66.5A(定值20.8A,动作时间0.2s),断路器保护跳闸,重合闸动作。同时,110kV#1主变差动保护动作,差动电流14.81A(定值5.0A,动作时间0s)110kV#1主变三侧断路器跳闸。由于该故障为35kVSNC线A、C相短路,线路保护装置动作正常。故障点不在差动保护范围内,差动保护误动作。

根据装置报文显示及故障录波装置数据作出的差动保护动作特性图。如图2-9所示,故障时#1主变差动保护A、C相电流均在差动保护动作区域,保护装置动作正确。

img37

图2-9 差动保护动作特性

查看故障录波文件,故障发生时为A、C两相短路故障,故障发生170ms时发展为三相对称短路故障,故障发生240ms35kVSNC线线路保护装置动作跳开35kVSNC线332断路器切除故障,1.2s后重合闸动作合上332断路器。由于重合在三相短路故障线路上,断路器重合85ms时,差动速断动作出口跳开110kV#1主变三侧断路器。

对110kV#1主变差动保护进行试验,保护正确动作,保护装置无误动或拒动现象。经检查110kV#1主变三侧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使用情况,用于差动保护的二次绕组准确级采用0.5级。一次检修人员对110kV#1主变三侧电流互感器抗饱和能力校核试验,校核结果显示该电流互感器0.5级绕组暂态系数为1.2(小于2.0,一次短路电流达到80%电流互感器额定准确限值,在暂时态分量影响下,容易迅速饱和),判断发生故障时该电流互感器饱和导致主变跳闸。

(三)缺陷原因分析

35kVSNC线线路保护装置采集的66.5A故障二次动作电流,计算出故障一次电流达到2660A,此电流使#1主变35kV侧电流互感器铁芯产生剩磁。

差动速断保护采集的14.81A故障二次动作电流,判断重合332断路器在三相短路故障线路上的故障一次电流非常大,使#1主变35kV侧电流互感器铁芯的磁密在故障初期就迅速饱和。电流互感器在严重饱和时,其一次电流中的直流分量很大,使其波形偏于时间轴的一侧。

铁芯中有剩磁,且剩磁方向与励磁电流中直流分量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同,在短路电流直流分量和剩磁的共同作用下,铁芯在短路后不到半个周期就饱和了。于是,一次电流全部变为励磁电流,二次电流几乎为0。即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其传变特性变差甚至输出为0,导致#1主变主保护产生差流,从而引起#1主变压器差动速断保护越级跳闸。

(四)防范措施

1.在初步设计设备选型时,设计单位电流互感器绕组使用回路功能与准确级应匹配,0.2级用于计量,0.5级用于测量,P级绕组抗饱和能力最强,保护用绕组级别应为P级。

2.增大电流互感器变比,减小外部最大短路电流倍数,降低电流互感器的饱和程度。在电流互感器选型时,设计单位应按照保护安装处的最大短路电流和互感器负载能力、饱和倍数来确定变比。

3.减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负载,可以降低电流互感器饱和程度。电流互感器的负载主要是二次电缆的阻抗,严格执行反事故措施,将差动电流回路线径更换为4mm2,是减小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的最直接、有效方法。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时差动电流回路应选用线径为4mm2的电缆,检修单位结合定检逐步对运行中线径小于4mm2的差动电流回路进行更换。

4.在设计招标时,设计单位应选用配置抗饱和能力强差动保护原理的保护装置,防止区外故障由于电流互感器饱和引起的误动。

5.初设图纸审查时,审图人员应对设备选型及电流回路各绕组使用情况进行把关,验收时进行现场查验。

6.在交接验收中,验收人员应要求施工单位通过试验验证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铭牌标明的相关参数是否满足规程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