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问题的提出
住宅一直是众所瞩目的课题,作为18世纪产业革命产物的城镇住宅问题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产生并随着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住宅在建筑领域甚至社会问题中处于特殊地位的原因在于:首先,住宅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生活的基础,是城市中最为量大面广的建筑类型和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住宅影响着社会的安定,调节着国家的经济,是牵涉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技术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另外,住宅问题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于所有国家,是它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在我国,住宅产业化不仅是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住宅产业的宗旨、理论及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实践中,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我国发展住宅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具体模式。
首先,研究住宅问题离不开对社会背景的关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差异量大的国家之一,各地之间在各个方面都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内陆地区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依次递减。上海和北京1999年人均GDP为高收入国家收入水平的63.5%和40.9%,高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地区位居世界第140位之后,其中,贵州人均GDP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上海相差132位,与北京相差113位。住宅产业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所以,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住宅产业发展不可能采取一种模式。
其次,过去的20年,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均GDP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200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1年增长8%,达到102 39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日益强烈,带动住宅建设增长。据统计,1996年至2001年,全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约3 825亿平方米,平均每年638亿平方米,其中,2001年城镇竣工住宅725亿平方米。199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18.9%,2001年达到37.7%,预计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城镇人口将增至6.3亿。但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仍然突出,目前城市家庭中,有12%的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27%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8~10平方米;41%的家庭住房水平还低于平均水平。
需求因素是导致住宅产业演进的直接原因,住宅产业的扩张与缩小是由最终需求所拉动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住宅产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住宅产业发展模式还面临许多长期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有着较独特的发展背景,就住宅产业诸要素而言,规模与资源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矛盾始终是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1]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是决定未来时期我国经济规模的最关键的限制因素之一,又是决定我国住宅产业水平和速度的最基本的限制因素之一。
(1)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初步汇总数据的结果表明,我国可耕地面积为19.78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76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7%。预计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5亿左右,则可耕地的绝对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将继续下降(估计2020年人均耕地约为1.27亩)。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的耕地至少要保有20.24亿亩和19.95亿亩[2]。可见保护可耕地问题是何等重要和紧迫。
(2)我国是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年平均降水总和约为6万亿立方米,为全球陆地降水总量的5%~7%。全国水资源总量约为3.4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2 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3)我国是森林资源贫乏的大国。根据1989年至1993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2%增加到13.92%(仍远落后于31.3%的世界平均水平)。森林面积1.29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占有森林0.11公顷,远低于世界人均0.65公顷。从森林的总体质量特别是生态功能来看仍呈下降趋势[3]。最近几年,横扫我国华北、西北等地的沙尘暴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4)我国的土地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频率加快(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3%,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东北和华北18个省区的470个县,形成长达5 000公里的风沙危害线,有1/3的国土受到危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损失粮食30亿公斤),土地盐碱化蔓延(我国盐碱化土地达3 63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21万平方公里,林地412万平方公里,草地2 320万平方公里)。
由此可知,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住宅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资源短缺的局面将不断威胁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基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二战后人类正经历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带来了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危机,以至于威胁人类自身继续生存的形势下逐步形成的发展观。为了使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它给人类指出了一条如何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可供选择的道路。戴复东院士认为:“如何使这些负面问题和现象的影响减至最小,却又在理论上和行动上有束手无策之感,‘可承受性开发’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联合国最高级会议从全球及全人类的前景考虑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我国也完全适用。”[4]
为此,建筑行业必须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提倡设计的高效性、经济性和科技含量。据建设部测算,2001年我国的住宅科技贡献率为31.8%,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也低于我国农业的40%,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科学技术在住宅产业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住宅产业的发展速度,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住宅产业的发展质量,所以,1997年12月,在建设部发布的《1996年至2010年建筑技术政策》中,13项建筑技术政策几乎都涉及住宅领域。为推进住宅产业发展,我国实施了“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和“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5]是小康社会初期指导住宅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文件提出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产业化体系的框架(表0-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这些内容的实现必须以住宅产业的技术含量提升为先决条件。中国住宅的建设历程和国外住宅的建设现状也说明: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现代化目标,不依靠科技进步,就不会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就不会提高住宅的内在功能质量。因此,推广应用既能满足住宅建设需要,又能适应今后一个时期住宅建设发展方向要求的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提高住宅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住宅建设的整体效益,是新形势下我国住宅产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表0-1 住宅产业化2005年和2010年目标
纵观建筑业发展史,不难看出,材料的进步总是建筑体系、建筑施工工艺发展的龙头。水泥、钢材的出现和应用导致新型建材——钢筋混凝土的问世,从而引发了近代建筑史上的重大变革(图0-1)。在我国,钢产量已居世界之首。钢材产量的增长率从1978年至1991年的4%~8%上升至1992年至1993的年最高10%~19%,1994年经调整后1998年增长率为3%~7%,1996年至2003年钢产量已连续七年突破亿吨,2003年钢产量达到2.22亿吨(超过美、日钢产量的总和,约占世界总钢产量的23%强)。另外,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住宅建筑墙体材料普遍是黏土实心砖。黏土砖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浪费土地资源,而且砖混结构房屋无论生产原材料的资源消耗、产品的生产工艺、房屋的施工水平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监局、建材局《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规定:2000年6月1日起,沿海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的大中城市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限时截止期限为2003年6月31日。黏土砖停止使用后,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建筑材料首先选用的将是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影响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的建筑材料,这是发展新型建材的大趋势。
图0-1 住宅结构材料发展示意图
我们的住宅建造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点是要建立新的住宅建筑体系。黏土砖停止使用后,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建筑材料首先应选用对资源消耗尽可能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的建筑材料,这也是发展新型建筑体系的大趋势。新的材料、结构及其组合产生不同的新型建筑体系,可以产生更丰富的建筑体系种类。目前,国内外研究发展的住宅体系已经相当丰富,并且还在继续。通过研究可行的住宅体系的性能、材料来源、环境效益、建造技术,寻找并发展今后一段时间在我国住宅建设中的适用体系,是当前所必须开展的基础工作。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建设和住宅建设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钢材产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黏土砖的限制使用将会促使轻钢轻板住宅[6]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使我国住宅建设有望早日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引导住宅建设走上产业化的道路。“轻钢轻板住宅体系”概念由同济大学戴复东院士等首次提出,笔者认为,其比专指结构系统而言的“钢结构体系”具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一个包括钢结构体系在内的、由各种系统组成的、能实现多种功能要求的综合性高科技产品,它体现现代住宅市场对住宅商品提出的许多需求,如希望改变沿用已久的现场作业,适应住宅市场对居住环境、空间分割、节能节水、厨卫系统、智能控制、管网布置方面的需要等等。轻钢轻板住宅在很多方面满足目前住宅产业化对建筑体系的客观要求,其发展和完善将会促进住宅领域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