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响铸铁石墨化的因素
生产实践证明,石墨化受到铸铁的化学成分、熔炼、处理方法、铁水的过热程度以及铸造时的冷却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化学成分的影响
按对石墨化的作用可将铸铁中的元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促进石墨化的元素,如碳、硅、铝、铜、镍等。另一类是阻止石墨化的元素,如铬、钨、钼、钒、锰等。铸铁中促进石墨化的合金元素越多,越有利于石墨化过程的进行。
碳和硅都是能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铸铁中碳和硅的质量分数越大,石墨化的程度越高。硅原子与铁原子的结合力很强,它溶于铁中,不但会削弱铁碳原子间的结合力,而且还会改变相图中共晶点的成分和温度。随着铸铁中硅含量的增多,共晶转变温度将提高,而共晶点的碳含量却显著降低,这将有利于石墨的析出。实践表明,大约wSi=3%的硅就能使共晶点碳的质量分数降低1%。在实际生产中,为了综合考虑碳和硅的影响,通常将硅含量折合成相当的碳含量,并把这个折合量与实际碳含量之和称为碳当量(Ceq),即
实际使用中,若用碳当量代替Fe-C(G)相图横坐标中的碳含量,就可以近似地估算出铸铁在Fe-C(G)相图上的实际位置。调整碳当量是控制铸铁组织性能的基本措施之一。
硫是强烈阻碍铸铁石墨化的元素。此外,硫还会降低铸铁的流动性,恶化其铸造性能并大幅降低铸铁的力学性能。因此,铸铁中硫的质量分数一般须控制在0.15%以下。
磷是能促进石墨化的元素,但其作用较弱。磷使共晶点左移,并降低铸铁的熔点和共晶温度,提高铁水的流动性,改善其铸造性能。但磷在铸铁中主要形成Fe3P化合物,并以各种形式的磷共晶存在,故含量较多时会增加铸铁的脆性,通常铸铁中磷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30%以下。
锰也是阻止石墨化的元素。但当其含量较低时,锰将优先与硫、氧结合,形成MnS、MnO,因而可减轻硫、氧对石墨化过程的有害作用,此时,锰实际上间接起着促进石墨化的作用。但锰含量过高时,则会对石墨化,尤其是共析阶段的石墨化起抑制作用,促进珠光体的形成。因此当铸铁要求珠光体基体时,锰含量可适当提高至wMn>0.80%;当要求以铁素体基体为主时,锰含量则应较低wMn<0.60%。
(二)冷却速度的影响
在生产中常会发生同一铸铁件上厚薄不同的部分,浇注冷却后得到的组织往往出现不同的情况。铸件壁厚较大的部位由于散热较慢,冷却速度较小,石墨化过程容易进行而得到灰口组织;而薄壁部分常因冷却速度较快而出现白口组织(形成Fe3C)。这说明,在化学成分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变铸铁结晶时的冷却速度可以影响其石墨化的程度,从而影响铸铁的组织。这是因为铸铁中的石墨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原子扩散的过程,浇注后冷却速度愈缓慢,高温阶段时间愈长,碳原子扩散时间愈充分,也就愈有利于石墨化过程的充分进行。反之,随着过冷度的增大,铸铁的石墨化过程将变得难以进行,白口化的倾向增大。
影响冷却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浇注温度、铸件壁厚、造型材料等。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浇注温度愈高,铸型吸收的热量愈多,铸件的冷却速度就愈缓慢;铸件壁厚愈大,冷却速度亦愈缓慢;铸型材料导热性愈差,冷速愈慢。例如,金属型浇注时的冷却速度比干砂型浇注时的冷却速度要快,温砂型比干砂型的冷速快等。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实际生产中,若要获得合格的铸铁组织,必须根据铸件壁厚来选择适当的铸铁成分,即主要是选择适当的碳含量和硅含量。图8-3表示在一般砂型铸造条件下,化学成分(碳、硅总量)、冷却速度(以铸件壁厚表征)对铸铁组织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就是利用这一关系,针对不同壁厚的铸件,通过调整其碳、硅含量进而保证浇注后得到合格的铸铁组织。
图8-3 化学成分和铸件壁厚对石墨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