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接接头的立焊
1.不开坡口的立焊技巧
板厚小于6mm时的对接接头立焊通常不开坡口,常用于薄件的焊接。焊接时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适当地采取挑弧法、灭弧法以及幅度较小的锯齿形或月牙形运条法。挑弧法和灭弧法的特点是在焊接薄钢板和接头间隙较大的立焊缝以及采用大电流焊接立焊缝时,能避免产生烧穿、焊瘤等缺陷。
挑弧法就是熔滴脱离焊条末端过渡到熔池后,立即将电弧向焊接方向提起,使熔化金属有凝固机会(通过护目玻璃可以看到熔池中白亮的熔化金属迅速凝固,白亮部分逐渐缩小),随后即将电弧拉回熔池,当熔滴过渡到熔池后,再提起电弧。具体运条法,见图3-24。但是,为了不使空气侵入熔池,要求电弧移开熔池的距离应尽可能短些,并且挑弧时的最大弧长不超过6mm。
图3-24 立焊跳弧法
灭弧法就是当熔滴从焊条末端过渡到熔池后,立即将电弧熄灭,使熔化金属有瞬时凝固的机会,随后重新在弧坑引燃电弧,这样交错地进行。灭弧的时间在开始焊时可以短些,随着焊接时间的增长,灭弧时间也要稍有增加,以避免产生烧穿及焊瘤。一般灭弧法在立焊缝的收尾时用得比较多,这样可以避免收尾时熔池宽度增加和产生烧穿及焊瘤等缺陷。
施焊时,当电弧引燃后,应将电弧稍微拉长,以对焊缝端头进行预热,随后再压低电弧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要注意熔池形状,如发现椭圆形熔池的下部边缘由比较平直的轮廓逐渐鼓肚变圆时,表示温度已稍高或过高,应立即灭弧,让熔池降温,避免产生焊瘤现象,待熔池瞬时冷却后,再引弧继续施焊。
立焊时接头操作也是比较困难的,容易产生焊瘤、夹渣等缺陷,因此接头时要求更换焊条要迅速,并采用热接法。先用稍长的电弧预热接头处,预热后将焊条移至弧坑一侧进行接头(此时电弧比正常焊接时稍长一些)。在接头时,往往有铁水拉不开或熔渣、铁水混在一起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接头时更换焊条时间太长,引弧后预热时间不够以及焊条角度不正确而引起的。因此,当出现这种现象时,必须将电弧稍微拉长一些,并适当延长在接头的停留时间,同时将焊条角度增大(与焊缝成90°),这样熔渣就会自然滚落下去,便于接头。收尾时可采用灭弧法。
在焊接反面封底焊缝时,可适当增大焊接电流,保证获得较大的熔深,其运条可采用月牙形或锯齿形挑弧法。
2.开坡口的立焊技巧
钢板厚度大于6mm时,为了保证熔透,一般都要开坡口。施焊时采用多层焊,其层数多少,可根据焊件厚度来决定。
(1)根部焊法。根部焊法是一个关键,要求熔深均匀,没有缺陷。一般选用φ3.2mm或φ4.0mm的焊条。施焊时,在熔池上端要熔穿一小孔,以保证熔透。运条法有:对厚板焊件可用小三角形(运条时在每个转角处需作停留);中等厚度或稍薄的焊件可用小月牙形、锯齿形或挑弧法,见图3-25。无论采用哪一种运条法,焊接第一层时除了避免产生各种缺陷外,焊缝表面还要平整,避免呈凸形,见图3-26。否则在焊第二层时,易产生未焊透和夹渣等缺陷。
图3-25 开坡口对接接头立焊的运条法
图3-26 开坡口对接接头立焊的根部焊缝
(2)其余各层焊法。在焊第二层之前,应将第一层的熔渣清除干净,焊瘤应铲平。焊接时可采用锯齿形或月牙形运条法。在进行表面层焊接时,应根据焊缝表面的要求,选用适当的运条法。如要求焊缝表面稍高的可用月牙形;若要求焊缝表面平整的可用锯齿形,见图3-27。为了获得平整美观的表面焊缝,除了要保持较薄的焊缝厚度外,还应适当减小电流(防止焊瘤或咬边);运条速度应均匀,横向摆动时,在a、b两点应将电弧进一步缩短并稍作停留,以防止咬边。从a摆动至b时应稍快些,以防止产生焊瘤。有时候表层焊缝也采用较大电流的快速摆动法,在运条时采用短弧,使焊条末端紧靠熔池快速摆动,并在坡口边缘稍作停留(应防止咬边)。这样表层焊缝不仅较薄,而且焊波较细,表层焊缝平整美观。
图3-27 开坡口对接立焊的表层运条法
(3)低氢型焊条的操作。立焊开坡口的对接接头时,当采用低氢型焊条焊接时,焊第一层的电流要小些,用φ3.2mm的焊条,电弧长度在1~1.5mm,并紧贴坡口钝边,采用小月牙形或锯齿形运条法,运条时不准挑弧。焊条向下倾斜与焊缝成近90°的夹角。接头时,更换焊条速度要快,在熔池还红热时就立即引弧接头。
第一层焊缝表面要平直,其余各层应采用小月牙形或锯齿形的运条法。运条时要尽量压低电弧,要注意焊缝两边不可产生过深的咬边,以免焊下一层时,造成夹渣现象。
表层焊接时,运条要两边稍慢中间快,短弧焊接,将焊条末端紧靠熔池进行快速摆动焊接。在焊表面一层的前一层时,焊缝断面要平直,不要把坡口边熔掉,应留出2mm以利于表层焊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