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固体表面对溶液的吸附
固体吸附剂从溶液中吸附溶质,是一个应用广泛而又重要的现象。例如,制糖和制药工业中,应用白土、活性炭和硅藻土脱色,应用色谱法分析物质,以及机械加工过程中防止金属磨损而使用润滑剂和金属切削液。印刷中纸张对油墨的吸附,版面对油墨及水斗液的吸附,颜料的分散等,这些都应用了固体表面对溶液吸附的原理。同时,研究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规律,除了可以帮助解决吸附剂对各种物质的吸附能力及影响因素外,还对固体界面的润湿、渗透和铺展等有关问题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是这一类的吸附规律比较复杂,因为溶液中除了溶质被吸附外,溶剂也有被吸附的可能,也就是说不可能测定出固体对溶质或溶剂吸附的绝对量,因此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理论不够完整,至今仍处于初始阶段。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至少要考虑三种作用力,即在界面层上固体与溶质之间的作用力、固体与溶剂之间的作用力、溶剂与溶质之间的作用力。在固体放入溶液后形成的固液界面上,总是被溶质和溶剂的两种分子所占满,换句话说,溶液中的吸附是溶质和溶剂分子争夺表面的结果。若表面上的溶质浓度比溶液内部的大,就是正吸附;若表面上的溶质浓度比溶液内部的小,就是负吸附。显然,当溶质是正吸附时,溶剂就是负吸附,溶质是负吸附时,溶剂就是正吸附。
从吸附速度来看,溶液中的吸附速度一般比对气体吸附的速度要慢得多,这是由于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慢。另外在溶液中,固体表面有一层溶液膜,溶质必须透过这层膜,才能被固体吸附,再加上孔的因素就更减慢了吸附速度。例如,用小孔的活性炭吸附水溶液中的有机酸,甚至在几百小时之后仍未达到平衡。
溶液中的吸附虽然比气体吸附复杂,但测定吸附量的实验方法却比较简单,只要将一定量的固体放入一定量的已知浓度的溶液中,不断振荡以缩短扩散时间,待达到平衡后测定溶液的浓度,从浓度的变化就可计算每克固体吸附了多少溶质。设Co和C分别为吸附前后溶液的浓度,V是溶液的体积,m是吸附剂的重量,则溶质的吸附量是:
必须指出,这种计算并没考虑溶剂的吸附,通常称为表观吸附量,由于溶剂或多或少地被吸附了,因此该表观吸附量总是低于实际吸附量。
固体自溶液中吸附,通常分为非电解质溶液中的吸附和电解质溶液中的吸附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两种,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吸附,主要是固体表面上的静电吸附及离子交换吸附,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