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织物静电性能检测
【任务导入】
学习织物抗静电性能测试的三种方法:静电压半衰期,电荷面密度,电荷量。掌握三种方法测试的评价指标,测试仪器及测试原理。掌握三种方法的测试步骤,试验用的大气条件。
【知识准备】
一、静电压半衰期
1.静电性能指标
图5-6 静电测试仪
(1)静电压:试样上积聚的相对稳定的电荷所产生的对地电位。
(2)静电压半衰期:试样上静电压衰减至原始值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2.检测原理
使试样在高压静电场中带电至稳定后断开高压电源,使其电压通过接地金属台自然衰减,测定静电压值及其衰减至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3.检测装置与用具
(1)检测仪器:包括试样台、高压放电极、静电检测电极和记录装置,结构如图5-6所示。
试验台直径(200±4)mm,转速至少为1000r/min。试样夹的内框尺寸为(32±0.5)mm×(32±0.5)mm;放电针针尖至试样表面距离(20±1)mm,感应电极(28.0±0.5)mm与试样上表面距离为15mm。
(2)不锈钢镊子一把;
(3)纯棉手套一副;
(4)裁样工具。
4.调湿和试验用大气条件
调湿和试验用大气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0±2)℃,相对湿度(65±5)%,环境风速应在0.1m/s以下。
5.试样预处理
(1)如果需要,由有关方商定可选择洗涤5、10、30、50次等,多次洗涤时,可将时间累加进行连续洗涤,或者按有关方认可的方法和次数进行洗涤。
(2)将样品或洗涤后的样品在50℃下预烘一定时间。
(3)将预烘后的样品在以上标准大气条件下放置24h以上,不得沾污样品。
6.试样准备
(1)随机裁取试样3组,每块试样的尺寸为4.5cm×4.5cm或适宜的尺寸,每组试样数量根据仪器中试样台数量而定,试样应有代表性,无影响试验结果的疵点。
(2)条子、长丝和纱线等应均匀、密实地绕在与试样尺寸相同的平板上。
(3)操作时应避免手或其他可能沾污试样的物体与试样相接触。
7.检测步骤
(1)试验前应对仪器进行校验;
(2)对试样表面进行消电处理;
(3)将试样夹于试验夹中,使针电极与试样上表面相距(20±1)mm,感应电极与试样上表面相距(15±1)mm。
注:当更换试样时,应重新调整针电极并加10KV高压。
(4)驱动30s后断开高压,试验台继续旋转直至静电电压衰减至1/2以下时即可停止试验,记录高压断开瞬间试样静电电压(V)及其衰减至1/2所需要的时间[即半衰期(s)]。
注:当半衰期大于180s时,停止试验,并记录衰减时间180s时的残余静电电压值,如果需要也可记录60s、120s或其他衰减时间时的残余静电电压值。
8.检测数据处理及检测分析
(1)同一块(组)试样进行2次试验,计算平均值作为该块试样的测量值。
(2)对3块(组)试样进行同样试验,计算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测量值。
最终结果静电电压修约至1V,半衰期修约至0.1s。
9.半衰期技术要求及评定
半衰期技术要求见表5-2。对于非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应达到表5-2要求,对于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经多次洗涤仍保持抗静电性能的产品),洗前、洗后均应达到表5-2要求。
表5-2 静电半衰期技术要求
10.检测分析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标准编号;(2)试样名称;(3)试验日期;(4)仪器型号;(5)大气条件;(6)试样是否洗涤,如洗涤注明洗涤次数;(7)主要试验参数;(8)试验结果与等级;(9)任何偏离本部分的细节和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二、电荷面密度
1.检测指标
电荷面密度:样品每单位面积上所带的电量,以µC/m2为单位。
2.检测原理
将经过摩擦装置摩擦后的试样投入法拉第筒,以测量试样的电荷面密度。
3.检测装置与用具
(1)测试用法拉第筒系统
外筒直径50cm~70cm,高85cm~100cm,内筒直径40cm~60cm,高75cm~95cm,电容器的泄漏电阻1×1014Ω以上,电容值应与静电电压表量程相匹配,绝缘支架的绝缘电阻应在1×1012Ω以上,系统电容可用精密万用电桥或其他电容测量仪测量,测试仪器系统如图5-7所示。
图5-7 YG403N织物摩擦带电测试仪
(2)摩擦装置
①摩擦布及摩擦棒:摩擦布(标准布)是450mm×350mm的锦纶平纹布。取长为400mm的硬质聚氯乙烯管,以摩擦布的长边方向为卷绕方向,在其上缠绕5圈,制成摩擦棒,要求摩擦布的两端拉紧塞入管内,以固定在摩擦棒上。
②垫板:把一块尺寸为400mm×450mm,材料与摩擦布相同的织物,用胶带从四面裹在金属板上,垫板面积为320mm×300mm,厚度3mm,用聚乙烯包皮线接地见图5-8(其中单位为毫米)。
注:需要时或经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后,摩擦材料可采用其他材料。
③绝缘棒:直径20mm,长5000mm的有机玻璃或丙烯棒。
4.检测过程
调湿和试验用大气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0±2)℃,相对湿度(65±5)%,环境风速应在0.1m/s以下。
试样准备
(1)预处理
①如果需要,由有关方商定可选择洗涤5、10、30、50、100次等,多次洗涤时,可将时间累加进行连续洗涤,或者按有关方认可的方法和次数进行洗涤。
图5-8 摩擦结构图(单位:mm)
②将样品或洗涤后的样品在50℃下预烘一定时间。
③将预烘后的样品在规定条件下达到调湿平衡,不得沾污样品。
(2)试样
①试样在距布边1/10幅宽内,距布端1m以上的部位截取,不应有影响测试的疵点。
②随机截取6块试样(经向3块,纬向3块)尺寸为250mm×400mm,按图5-8将长向一端缝制为套状,未被缝部分长度为270mm(有效摩擦长度260mm)。
③将绝缘棒插入缝好的套内,放置于垫板上,勿使之产生皱折。
(3)试验步骤
①双手持缠有标准布的摩擦棒两端,由前端向身体一方摩擦试样(注意不应使摩擦棒转动),约1s摩擦一次,连续5次。
②握住绝缘棒的一端,如图5-9所示,使棒与垫板保持平行地由垫板上揭离,并在1s内迅速投入法拉第筒,读取静电压或电量值。此时,试样应距人体或其他物体300mm以上。
③每块试样进行三次测试,每次测试后应消电直至确认试样不带电时再进行下一次测试。
图5-9 揭离试样示意图
5.检测数据处理及检测分析
(1)读取静电电压值或电量值,根据式(5-1)计算电荷面密度。
式中:σ——电荷面密度,µC/m2;
Q——电荷量测定值;
C——法拉第筒系统总电容量,F;
V——电压值;
A——试样摩擦面积,m2。
(2)计算每个试样3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测量值。
(3)取6块试样测试结果中的最大值,作为该样品的试验结果。
6.电荷面密度技术要求
如果需要,可根据样品的用途提出对电荷面密度的要求。
对于非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电荷面密度应不超过7.0µC/m2;对于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洗后电荷面密度均应不超过7.0µC/m2。
如有关各方另有协议,可按协议要求执行。
注:耐久型是指经多次洗涤仍保持特定性能的产品。
图5-10 摩擦带电滚筒测试装置
三、电荷量
1.检测指标
电荷量:试样与标准布摩擦一定时间后所带电荷。
2.检测原理
用摩擦装置模拟试样摩擦带电的情况,然后将试样投入法拉第筒,测量其带电电荷量。
3.检测装置与用具
(1)测试用法拉第筒系统
(2)摩擦带电滚筒测试装置(见图5-10)
①滚筒的内表面及盖子的内表面包覆有标准布。
②测试装置应满足以下条件
转鼓内径:460mm以上;转鼓纵深:350mm以上;转鼓口径:280mm以上;转鼓转速:(50±10)r/min;转鼓叶片数:3片;转鼓内温度:(60±10)℃,电气温风方式加热;排气量:2m3/min以上;转鼓内衬摩擦材料:锦纶标准布,装置进样口周围也应包覆。
注:需要时或经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后,摩擦材料可采用其他材料。
4.调湿和试验用大气条件
调湿和试验用大气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0±2)℃,相对湿度(65±5)%,环境风速应在0.1m/s以下。
5.检测过程
(1)预处理
①如果需要,由有关方商定可选择洗涤5、10、30、50、100次等,多次洗涤时,可将时间累加进行连续洗涤,或者按有关方认可的方法和次数进行洗涤。
②将样品或洗涤后的样品在50℃下预烘一定时间。
③将预烘后的样品在规定条件下达到调湿平衡,不得沾污样品。
(2)试样
每个样品至少取1件制品作为试样。
(3)试验步骤
①开启摩擦装置,使其温度达到(60±10)℃。
②将试样在模拟穿用状态下(扣上纽扣或拉链)放入摩擦装置,运转15min。
③运转完毕后,将试样从摩擦装置取出(须戴绝缘手套取出试样)投入到法拉第筒,注意操作过程中试样应距法拉第筒以外的物体300mm以上。
④用法拉第筒测出试样的带电量。
⑤重复5次操作,每次之间静置10min时间,并用消电器对试样及转鼓内的标准布进行消电处理。
⑥带衬里的制品,应将衬里翻转朝外,再次重复以上测试步骤,将结果记入报告。
6.结果表达
以5次测量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修约至0.1。
7.电荷量技术要求
如果需要,可根据样品的用途提出对带电电荷量的要求。
对于非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电荷量应不超过0.6µC/件;对于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洗后电荷量均应不超过0.6µC/件。
如有关各方另有协议,可按协议要求执行。
注:耐久型是指经多次洗涤仍保持特定性能的产品。
【任务实施】
比较织物抗静电性能测试的三种方法。给定服用织物、铺地织物,选择适当的方法测试织物的抗静电性,并加以比较,完成试验报告。每个小组需完成PPT,小组长负责汇报检测结果。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1)标准编号;
(2)样品描述;
(3)试验温湿度条件及试验日期;
(4)仪器型号及主要试验参数;
(5)试样是否经洗涤,如洗涤注明洗涤次数;
(6)试验结果,如果测试带衬里的制品,报告衬里试验结果;
(7)所使用摩擦布的种类;
(8)如果需要,对样品电荷量给出评价;
(9)任何偏离本部分的细节和试验中的异常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