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干压制成形坯体常见缺陷及克服方法

干压制成形坯体常见缺陷及克服方法

时间:2024-10-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多个下模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由于布料器布料不均,从而导致加压不均,坯体排气状况差异大,造成坯体分层。作用于坯体之上的反弹力集中在坯体中间部位扩张,引起纵向裂纹。此外,下模芯调整不平,坯体在脱模时受力不均,也易造成此种缺陷,解决的办法是调整顶模动作,使其动作平稳。

12.3 干压制成形坯体常见缺陷及克服方法

压制成形过程中,常因操作不当以及粉料、模具、压砖机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坯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缺陷,有的缺陷直至烧成后才表现出来。这里就压制成形过程中易产生的一些坯体缺陷进行分析,探讨各种缺陷形成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品缺陷,提高产品合格率。

12.3.1 夹层

它是指压制出的坯体内部有分层现象,其产生原因分析如下。

1.粉料含水率的影响。

压力不变的情况下,粉料含水率低,加压成形时,颗粒间摩擦力大,要使坯体达到很密实不太容易;同时粉料空心颗粒的比率增加,造成颗粒中空气量的增加,空心颗粒排出气体需冲破外壳,这样又增加了气体排出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排气不良容易造成坯体夹层。当含水率逐渐增大时,由于水的润滑作用,压制成形时坯体容易密实;但当含水率超过一定值时,坯体密度反而降低,并出现大量夹层,这是因为压砖机第一次压制时,粉料间隙大大减小,透气性降低,此时坯体内存有大量残余气体,当进行第二次压制时,坯体内气体被挤压至某一部位,即产生夹层。因此在采用较高压力压制坯体时,可稍微降低粉料含水率,以保证在取得一定的坯体强度的同时,又避免出现夹层。

粉料含水率的确定可参考坯体压制能力指数。所谓压制能力指数,是指干坯破坏应力与湿坯破坏应力的比值。可用下式计算:

img239

式中:PS—压制能力指数;

S—干坯破坏应力;

N—湿坯破坏应力。

当压制能力指数在2~4时,坯体不易发生夹层;当压制能力指数低于1.5时,很难压制或根本无法压制。

2.粉料水分不均。

当粉料陈腐时间不够,造成局部过干或过湿,会造成压制成形困难,使坯体出现夹层。克服的办法可延长粉料的陈腐时间。

3.粉料中微细粉的比例过大。

粉料中微细或超微细粉的比例愈大,愈容易发生夹层,这是由于小颗粒偏多,粉料透气性差,在压制成形过程中因排气困难而阻碍了气体的逸出,使颗粒间气体不易排净,从而造成坯体夹层。

压制成形的粉料大多采用喷雾干燥造粒,其粒径范围在40~600μm之间,且60%~70%的粒径集中在200~400μm之间。在陶瓷墙地砖生产中,其粉料粒径最佳组成范围见表12-1。

表12-1 压制成形粉料粒经最佳组成范围

img240

4.各模腔粉料装填量不均。

由于多个下模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由于布料器布料不均,从而导致加压不均,坯体排气状况差异大,造成坯体分层。

5.上(下)模芯与模具内衬板的间隙不合理。

多余气体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和通道逃逸,若上(下)模芯与模具内衬板的间隙过小,使气体逃逸困难而滞留在坯体中,造成坯体分层。一般其间隙控制在1/100~5/100mm之间。

6.上模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由于上模芯的高度不同,导致各坯体间的加压不均匀,坯体排气状况不同,造成个别坯体夹层。

7.操作不当。

上模芯下降速度过快,导致第一次加压过快,压力过大,使气体无法从模腔内的粉料中排出,极易造成坯体分层。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先轻后重”的压制方法即可克服。

此外,上模芯提升不到位或提升速度太快,使第一次与第二次冲压的时间间隔缩短,模腔内粉料中的气体未完全逸出,也易造成坯体夹层。采取的办法是适当增加排气时间及排气行程,降低第一次加压的压力。

12.3.2 坯体厚度偏差

坯体厚度偏差是指坯体各部位厚度偏差超出标准要求,一般应控制在坯体厚度的4%以内。其产生的原因如下:

1.模具上(下)模芯不平(见图12.17)。

img241

图12.17 模具上(下)模芯不平

2.模具下模芯表面结皮过厚(见图12.18)。

3.布料器的行程不够或过大(见图12.19)。

img242

图12.18 模具下模芯表面结皮过厚

img243

图12.19 布料器的行程不够或过大

4.布料速度调整不当或布料前进与下模芯下落不能同步。

当布料器前进速度较慢,或下模芯的第一次下落先于布料的行程时,则在模腔后部造成较多的粉料堆积成为坯体的厚端(见图12.20);当布料速度较快或下模芯的第一次下降滞后于布料器的行程时,则在模腔的前部造成较多的粉料堆积,模腔后部粉料较少从而形成坯体的薄端。

img244

图12.20 布料不当引起的坯体厚度不均

5.布料器刮料板不平或黏有粉料,使布出的粉料面一端厚一端薄,或凹凸不平。克服的办法是调整模具和料车的运动参数。

12.3.3 大小头

所谓大小头,即出窑砖坯尺寸偏差值超过标准要求。一般说来,偏差值应控制在规格尺寸的0.4%以内。

大小头缺陷在玻化砖生产中是最容易出现但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粉料压制后坯体致密度分布不均,在烧成后收缩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大小头总是和厚度偏差密切联系的,而且形成的原因在许多方面是共同的。影响坯体致密度分布不均有以下因素:

1.布料不均匀。

影响布料不均匀有以下原因:

(1)布料器布料运动参数设置不合理。

(2)布料器的运动与模框面没有保持平行,布料过程中模腔部分区域布料过多。

(3)下模芯或磁吸座变形,模腔内填料量不一致。

(4)布料器行程不合理,以致模腔前缘布料量偏多或偏少。

(5)压砖机顶模装置的顶杆前后高度不一致,模芯第一次下降时模芯面倾斜。

(6)布料器布料格栅设计不合理。

2.模腔中粉料压制过程受力不均。

解决的办法是严格控制模具和布料器的安装精度。以下的技术要求可供参考。

(1)模框与底座表面的平行度必须小于0.10mm。

(2)在第一次模芯下降状态下,各腔模芯相对模框高度应小于0.15mm,同一模腔内模芯高度差应小于0.10mm。

(3)在第二次模芯下降状态下,各腔模芯相对模框高度差小于0.05mm。

(4)上模芯所在平面与下模芯所在平面应平行,平行度误差不可大于0.10mm。

(5)布料器与压砖机立柱垂直,即与模框面平行。

(6)布料器运行时,应保证比模框高0.3~0.5mm平行运行。

(7)布料器布料行程要求第一级格栅超出模腔前缘10~15mm。

12.3.4 麻面

麻面是指压制出的坯体表面粗糙不平,有凹陷小坑,产生的原因有:

1.模具模芯不净及擦模不及时,造成坯体的麻面。严重时,坯体表面可透出背纹凹凸形状,因此要勤擦模芯。

2.模具表面磨损严重时,则潮湿的粉料容易黏附在模具表面,从而造成坯体表面粗糙,形成麻面,此时必须更换模具。

3.粉料含水率过高,容易黏模,导致麻面。通常可接受的含水率最高为9%。

4.粉料粒度的影响。

从黏模角度讲,大颗粒粉料较易黏模,这是由于喷雾干燥制粉过程中,泥浆里的可溶性盐类随水分的蒸发而停留在颗粒表面,形成盐膜。压制成形时,这种膜与模具表面接触发生黏连。颗粒愈粗,其表面积愈小,这层膜也愈厚,相应也就愈易黏模。反之,粉料愈细,愈不易黏模,极细的粉料(70~75μm)已证明可防止黏模情况的发生。粉料粒度的大小要适当,若过分追求细粉,会导致其他缺陷如层裂、强度底、开裂的发生。

5.模具加热温度过低,也易造成黏模现象发生,使坯体形成麻面。

由上述分析可知,造成坯体麻面的主要因素是黏模,因此尽可能避免黏模是解决坯体麻面的关键。目前模芯上均衬有一层橡塑材料,目的就是减少黏模。

12.3.5 裂纹

坯体产生裂纹的种类较多,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1.崩裂。是指坯体的侧面有极细小的不规则裂纹。其产生的原因是模具内衬板出模斜度不合适,使坯体在脱模时侧面受力,解决的办法是调整内衬板出模斜度。

2.纵裂。是指坯体背面中间位置有纵向裂纹。产生原因是模具下模芯推坯速度太快,坯体难以承受来自下模芯强大的冲击力。作用于坯体之上的反弹力集中在坯体中间部位扩张,引起纵向裂纹。此外,下模芯调整不平,坯体在脱模时受力不均,也易造成此种缺陷,解决的办法是调整顶模动作,使其动作平稳。

3.边缘破裂。是指坯体边缘部位产生的破碎性裂纹。其产生的原因是模具上、下模芯与内衬侧板磨损严重造成其间隙附近的物料损失,坯体边缘部位物料堆积稀疏,强度不够,坯体内应力不均匀,制品在烧成过程中受热应力影响,导致内应力在坯体边缘部位分布不均,产品边缘部位产生破碎性裂纹。严重时边缘部位可发生破碎,破碎深度达1~2mm,解决办法是更换模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