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与水有关的性质
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材料会与水或空气中的水汽接触,水介质会对材料形成侵蚀,严重时还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因此,了解建筑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是十分必要的。
(1)亲水性与憎水性 当水与建筑材料在空气中接触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图2.4(a)中,水能在材料表面铺展开(润湿角θ≤90°),即材料表面能被水所浸润(亦即水被材料表面吸附),则称材料具有亲水性,这种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与此相反,若水不能在材料表面铺展开(润湿角θ〉90°),即材料表面不能被水所浸润,如图2.4(b)所示,则称材料具有憎水性,这种材料称为憎水性材料。润湿角是指在材料、水和空气三相交汇处某点,沿水滴表面的切线与水和材料接触面之间的夹角。
图2.4 材料的润湿角示意图
大多数建筑材料属于亲水性材料,如无机胶凝材料、砖、混凝土、木材、砂、石、钢材等;大部分有机材料为憎水性材料,如沥青、塑料、石蜡、有机硅等。在建筑工程中,憎水性材料常被用作防水材料,或用作亲水性材料的表面处理,以提高其防水、防潮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孔隙率小、孔隙构造为封闭孔的亲水性材料也同样具有较好的防水、防潮性能,如水泥砂浆、水泥混凝土。
(2)吸水性与吸湿性 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表示。吸水率常用质量吸水率表示,即材料在吸水饱和时,所吸入水分的质量与干燥材料质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Wm——材料的质量吸水率,%;
m1——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质量,g;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对于吸水性极强的轻质材料,其吸水率可用体积吸水率表示。即材料在吸水饱和时,所吸入水分的体积与材料自然状态体积之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WV——材料的体积吸水率,%;
Vw——材料吸入水分的体积,cm3;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cm3;
ρ0——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表观密度,g/cm3;
ρw——水的密度,g/cm3;常温下取ρw=1.0g/cm3。
材料体积吸水率与质量吸水率之间的关系为:
Wv=Wm·ρ0 (2.13)
常用建筑材料的吸水率一般采用质量吸水率表示,而对于加气混凝土、木材等轻质材料,由于其质量吸水率往往超过100%,这时采用体积吸水率表示的数据比较直观。
材料吸水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孔隙率和孔隙特征,材料所吸收的水分是通过开口孔隙吸入的。一般而言,孔隙率越大、开口孔隙越多,材料的吸水率也越大。但如果开口孔隙粗大,则水分不易在孔内存留,即使孔隙率较大,材料吸水率也较小。
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吸湿性的大小用含水率表示。含水率是指材料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W′m——材料的含水率,%;
mh——材料含水时的质量,g;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材料的含水率随空气的温度、湿度的变化而改变。当较干燥的材料处于较潮湿的空气中时,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当较潮湿的材料处于较干燥的空气中时,亦会向空气中释放水分。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当材料中的水分与周围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时,此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
材料吸水或吸湿后,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自重增加、保温隔热性降低、强度和耐久性降低、抗冻性能变差等,有时还会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影响使用。
(3)耐水性 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被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材料耐水性的大小用软化系数表示,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K软——材料的软化系数;
f饱——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f干——材料在绝干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一般材料遇水后,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软化系数的值在0~1之间。软化系数越小,说明材料吸水饱和后的强度降低越多,其耐水性就越差。通常将软化系数大于0.85的材料称为耐水性材料,耐水性材料可以用于水中和潮湿环境中的重要结构;用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的材料,其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5。干燥环境中使用的材料可不考虑耐水性。
(4)抗渗性 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或不透水性),材料抗渗性的大小常用渗透系数表示。渗透系数是指一定厚度的材料,在单位水压力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的水量。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K——材料的渗透系数,cm/h;
Q——时间t内的渗水总量,cm3;
d——试件的厚度,cm;
A——材料垂直于渗水方向的渗水面积,cm2;
t——渗水时间,h;
H——材料两侧的水压差,cm。
渗透系数K越小,材料的抗渗性越好。对于防水、防潮材料,如沥青、油毡、沥青混凝土、瓦等材料,常用渗透系数表示其抗渗性。
对于砂浆、混凝土等材料,常用抗渗等级来表示其抗渗性。抗渗等级是以规定的试件、在标准试验方法下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确定。抗渗等级以符号“P”和材料可承受的水压力值(以0.1MPa为单位)来表示,如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为P8,表示能够承受0.8MPa的水压而不渗水。
材料抗渗性与材料的孔隙率和孔隙特征有关,孔隙率越大、连通孔隙越多的材料,其抗渗性越差。密实的材料,具有闭口孔或极微细孔的材料,实际上是不会发生渗水现象的。
压力水的渗透,不仅会影响工程的使用,而且渗入的水还会带入腐蚀性介质或将材料内的某些成分带出,造成材料的破坏。因此,长期处于有压水中时,材料的抗渗性是决定工程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地下建筑及水工构筑物,要求材料具有较高抗渗性;对于防水材料,则要求具有更高的抗渗性。
(5)抗冻性 材料的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同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材料抗冻性的大小用抗冻等级F表示。如混凝土抗冻等级F100,表示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混凝土强度下降不超过25%,质量损失不超过5%,所能经受的冻融循环次数最多为100次。
冰冻的破坏作用是由于材料孔隙内的水分结冰而引起的,水结冰时体积约增大9%,从而对孔隙产生压力而使孔壁开裂。当冰被融化后,某些被冻胀的裂缝中还可能再渗入水分,再次受冻结冰时,材料会受到更大的冻胀和裂缝扩张。无论冻结还是融化,都是从材料表面向内部逐渐进行的,都会在材料的内外层产生明显的应力差和温度差。经多次冻融交替作用后,材料表面将出现裂纹、剥落,自重会减少,强度也会降低。
材料的抗冻性主要与孔隙率、孔隙特征、材料的强度等有关,工程中常从这些方面改善材料的抗冻性。抗冻性良好的材料,其耐水性、抗温度或干湿交替变化能力、抗风化能力等亦强,因此抗冻性也是评价材料耐久性的综合指标。
对于冬季室外计算温度低于-10℃的地区,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进行抗冻性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