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码:06030004
课程类别:职业必修课
学 时:60学时
适用专业:2011级数控技术专业
开课单位:机电系数控技术教研室
(1)课程设置概述
1)课程性质与定位
“工程力学”是我系面向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主干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双重性质,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亦具有代表性,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全面培养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它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其他后续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等。
2)课程基本教学理念
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突出应用”,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应用能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意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接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分析抽象问题,并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在有关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础知识,有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机械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分为:绪论、静力学、平面力系、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圆轴扭转、平面弯曲内力、平面弯曲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件强度计算10个学习情境。理论教学中穿插两个实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静定结构受力分析能力和内力图的绘制能力,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力,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
①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基本计算。
②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③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④圆轴扭转的概念。
⑤平面弯曲的概念。
⑥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⑦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⑧复合应力杆件强度和刚度计算。
2)技能目标
①力矩和力偶的计算能力及力偶系的平衡条件判断。
②具备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运用能力。
③掌握截面法的思维方法、简捷法和叠加法的运用能力。
④应力状态的分析方法、组合变形强度条件的应用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
③培养学生作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3)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课堂习题—课堂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
2)教学组织
理论讲授阶段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习题阶段,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定理、概念及各种工程计算方法。课堂讨论阶段,选择有趣的且可覆盖当前课次知识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在讨论中逐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后思考练习阶段,布置一些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资讯手段自行计算解决问题。
3)教学内容
课程由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组成,理论部分56学时,实验部分4学时。
表6.7 课程内容和要求
表6.8 实验内容与安排
(4)教学实施建议
1)组织实施建议
“工程力学”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在教学要求上做到具体知识传授与整体精神把握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媒体软件为辅助。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布置和批改作业,及时答疑解惑,以达到学后懂且能用之目的。
2)考核评价建议
总成绩=平时成绩(30%)[考勤成绩(10%)+作业成绩(10%)+课堂表现(10%)]+最后考核成绩(7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讨论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情况,最后考核采用考试形式完成。
3)实验、实训设备/生产性实训条件保障与建议
可供60人教学班同时开设以下实验:
①拉伸压缩试验。
②杆件受扭演示实验。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通识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CAI课件和网络教材等多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司其职,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5)教材编写和使用建议
1)教材要求
选择国家规划教材,或者行业规划教材,选取近3年出版的高职层次教材。
2)教学参考书
[1]张定华.工程力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位宫.工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佩兰.工程力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2.
3)参考网站(见表6.9)
表6.9 参考网站列表
(6)师资要求
任课教师至少具有3年以上教学经验,还应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且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