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1.3文脉研究目的意义

1.3文脉研究目的意义

时间:2023-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学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层次科学领域,新文脉主义是可持续思想下的解决城市病的关键技术之一。文脉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诞生而出现的,倡导以注重环境与文化关联的设计手法来反对冰冷的现代建筑而引起广泛的关注。

1.3 文脉研究目的意义

文脉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始终是贯穿建筑和城市发展史的一条主线。目前国内外建筑师都认识到保持地域建筑风格,探索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及发展、延续城市传统风貌的重要性,主张新建筑要尊重文脉,结合环境(文化及地域环境)进行设计。考察梳理文脉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审视国内外文脉理论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文脉理论的主要建树以及有待克服的局限,通过批判的态度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文脉理论思潮的发展轨迹,为正确总结现代中国建筑的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照,为新世纪中国建筑和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3.1 新文脉主义理论是城市和建筑未来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标准和原则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6]。城镇人口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城镇建设的加速,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4%到现在已超过50%[7]。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文脉危机:首先是历史城区的“破坏性建设”问题,历史城区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本和风貌之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这种破坏甚至到了一些专家所说的“临界点”[8]。其次是严重的“千城一面”现象,一些城市在发展中丢掉自身特色和传统文化而盲目地追求国际化,城市面貌逐渐呈现“同质化”特征,城市特色荡然无存。再者,一些决策者热衷“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实施所凸显的短期行为,突出表现就是不顾及城市文脉和建成环境,片面追求“洋、大、新”。第四是规划、建筑设计手法落后,在市场机制的操控下很多设计师缺乏文化自觉、丧失优秀的文化定位,大部分设计既无历史文化内涵,也无建筑创作意境可言,导致地方特色失落,前几年流行的“欧陆风格”建筑便是明证[9]。城市建设重功能、轻人文,重实用、轻传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城市建设缺乏文化传承,也没有考虑人的因素。

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城市的整体危机﹙环境、特色、文化等危机﹚,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并在理论源头上表现为新形势下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新的科学方法的探索。吴良镛教授认为:“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奠定的,属于物质规划……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当前的规划思想、规划方法是不完善的、滞后的,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城乡急剧发展的迫切需要,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0]。更有学者提出:“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在需要反思规划理念、设计手法、管理目标、保护政策……”[11]。国外有两次文脉运动的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第二次是新世纪以来的城市复兴运动,这些理论高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就是对物质规划、功能主义对城市建设的副作用而进行的反思,从这些运动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提出新文脉主义思想,用于指导具体实践,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新文脉理论的研究正是应对这些危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城市文脉是城市形态和特色的高度概括,见证城市历史、代表城市现在、指引城市未来。文脉是由各种要素构成并分布于不同的系统中,不同的要素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永恒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形成文脉运动从而产生各种文脉现象,由此影响到城市形态发展及城市特色的形成。特色危机的实质就是文脉各要素在这种交换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或要素本身的价值低下产生的种种不良现象。为此必须建立要素的价值评判体系(原则、标准、内容),对其进行有效的价值评判,模拟文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运动过程以掌握其演化机制,使通过评判的要素在演化机制中更好地传承,以期形成可持续的文脉关系而引领城市健康发展。

1.3.2 新文脉主义理论是现代建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

建筑学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层次科学领域,新文脉主义是可持续思想下的解决城市病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建设中,牺牲文化价值换取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突出现象,一些城市决策者和开发商只懂地皮价值,不懂历史文化价值,采取割断文化追求经济的发展是“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实质就是‘毁祖宗屋,吃子孙饭’……”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更被批判为:“不计成本,大拆大建,以地生财,透支未来’的思路,已成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羁绊”。这种发展不但是经济上的浪费,也是文化上的灾难,明显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背道而驰。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坚持“文化例外论”,反对无限制开放本国文化市场,文化也成了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胡锦涛也曾讲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12]这正是文化价值的最为深刻的体现。

新文脉理论研究从文化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实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从经济建设向文化建设发展,对城市文化和文脉应该从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文化是文脉的灵魂,文脉是文化的载体,文脉所蕴含的城市文化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文化、精神和特色最集中最深刻的反映是在历史城区,现在旧城改造中的问题特别突出,对旧城和文化保护处于抢救的状态。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就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善待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作用。新文脉主义研究从历史城区呈现的各种文脉形态和文化现象入手,分析整理各种建筑文化符号,对文化继承和多元文化融合采取“在传统中学习,在借鉴中收获;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的思路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从而展现文脉创新机制的可持续思路,研究成果和运用不但是解决相关领域各种问题的关键技术,同时对维护文化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运用价值。

1.3.3 新文脉主义理论推动大建筑学﹙城规、建筑、景观﹚理论创新

文脉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诞生而出现的,倡导以注重环境与文化关联的设计手法来反对冰冷的现代建筑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但相对于其他的理论如后现代、解构主义、新城市运动,文脉因其理论模糊性不易突破而发展相对缓慢,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一直是薄弱环节,甚至对其理论内涵也存在不少的误读和错判。近几年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关于专门讨论文脉的理论文章较少,也缺乏创新性观点。文脉理念也更多的和其他建筑学理论交织在一起,没有提升到一定高度并单独剥离开来形成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文脉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广泛、模糊使用,这是文脉理论一个尴尬的处境。在学科发展上,虽有不少学者已意识到文脉理论的发展潜能和巨大的工程运用价值,如剑桥大学C.Alan明确提出以文脉体系来引领未来设计的发展[2],同济大学苗阳对我国城市文脉的传承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13],但从整体而言,远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术界还未认识到文脉理论对于推动大建筑学范畴在新形势下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和其源头创新性价值,在城市化进程中和经济全球化下应对各种危机的前沿性地位,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工程运用及指导价值。

构建新文脉主义理论其工作实践要求主要是:对过去城市历史过程的基本经验和特色的总结梳理,形成文脉基础;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新观念以应对旧城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旧协调问题;在城市新区开发和新建筑的创作中,需要新文脉主义理论进行指导。

同时,构建新文脉主义理论,在旧城改造和新的城市建设中应把新文脉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提出其主要内容并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在规划中提升其地位,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和管理。新文脉主义理论核心价值应表现出推动城市文化再生,使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应强调本土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其对文脉现代化的弘扬,使新文脉主义是展示城市文化本质特征和城市特色的最高表现,它既是对城市文化过去的反思和总结,又是现在城市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和创造,并且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的方向和希望。

【注释】

[1]查尔斯·摩尔,杰拉德·阿伦.建筑量度论[J].邹德侬,美苑节,译.建筑师,1983(14):245-258.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1.

[3]柄国权.论建筑的地域性[J].建筑学报,2004(1):66-69.

[4]向欣然.现代建筑有地域特色吗[J].建筑学报,2003(1):66¬-67.

[5]郭明卓.如何理解“地方特色”[J].建筑学报,2004(1):70-71.

[6]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底之前,全国城镇人口就已经达到49.68%,按照目前的城市化速度,2011年底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北京日报》,2011年12月20日。

[8]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1.

[9]方元.“欧陆风格”的媚俗建筑[J].建筑学报,2002(2):42-44.

[10]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4.

[1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

[12]引自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C¬.Alan.What i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J].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2008,3(2):195-199.

[13]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40-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