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数控加工工序的设计
当数控加工工艺路线设计完成后,各道数控加工工序的内容已基本确定,要达到的目标已比较明确,对其他一些问题(诸如:刀具、夹具、量具、装夹方式等),也大体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便可以着手数控工序设计。
在确定工序内容时,要充分注意到数控加工的工艺是十分严密的。因为数控机床虽然自动化程度较高,但自适应性差。它不能像通用机床,加工时可以根据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自由地进行人为调整,即使现代数控机床在自适应调整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与改进,但自由度也不大。比如,数控机床在攻制螺纹时,它就不知道孔中是否已挤满了切屑,是否需要退一下刀,或清理一下切屑再干。所以,在数控加工的工序设计中必须注意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在对图形进行数学处理、计算和编程时,都要力求准确无误。因为,数控机床比同类通用机床价格要高得多,在数控机床上加工的也都是一些形状比较复杂、价值也较高的零件,万一损坏机床或零件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小数点或一个逗号的差错而酿造重大机床事故和质量事故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数控工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把本工序的加工内容、切削用量、工艺装备、定位夹紧方式及刀具运动轨迹都确定下来,为编制加工程序作好充分准备。
(一)确定走刀路线和安排工步顺序
在数控加工工艺过程中,刀具时刻处于数控系统的控制下,因而每一时刻都应有明确的运动轨迹及位置。走刀路线就是刀具在整个加工工序中的运动轨迹,它不但包括了工步的内容,也反映出工步顺序。走刀路线是编写程序的依据之一,因此,在确定走刀路线时,最好画一张工序简图,将已经拟定出的走刀路线画上去(包括进、退刀路线),这样可为编程带来不少方便。工步的划分与安排一般可随走刀路线来进行,在确定走刀路线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寻求最短加工路线,减少空刀时间以提高加工效率;
2.为保证工件轮廓表面加工后的粗糙度要求,最终轮廓应安排在最后一次走刀中连续加工出来;
3.刀具的进、退刀(切入与切出)路线要认真考虑,以尽量减少在轮廓切削中停刀(切削力突然变化造成弹性变形)而留下刀痕,也要避免在工件轮廓面上垂直上下刀而划伤工件;
4.要选择工件在加工后变形小的路线,对横截面积小的细长零件或薄板零件应采用分几次走刀加工到最后尺寸或对称去余量法安排走刀路线。
(二)定位基准与夹紧方案的确定
在确定定位基准与夹紧方案时应注意下列三点:
1.尽可能作到设计、工艺与编程计算的基准统一;
2.尽量将工序集中,减少装夹次数,尽量可能做到在一次装夹后就能加工出全部待加工表面;
3.避免采用占机人工调整装夹方案,即减少机床辅助时间,提高机床开动率。
(三)夹具的选择
由于夹具确定了零件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即加工原点的位置,因而首先要求夹具能保证零件在机床坐标系中的正确坐标方向,同时协调零件与机床坐标系的尺寸。除此之外,主要考虑下列几点:
1.当零件加工批量小时,尽量采用组合夹具,可调式夹具及其他通用夹具;
2.当小批量或成批生产时才考虑采用专用夹具,但应力求结构简单;
3.夹具要开敞,其定位、夹紧机构元件不能影响加工中的走刀(如产生碰撞等);
4.装卸零件要方便可靠,以缩短准备时间,有条件时,批量较大的零件应采用气动或液压夹具、多工位夹具。
(四)刀具的选择
数控机床对所使用的刀具有许多性能上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使数控机床真正发挥效率。在选择数控机床所用刀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切削性能。现代数控机床正向着高速、高刚性和大功率方向发展,因而所使用刀具必须具有能够承受高速切削和强力切削的性能。同时,同一批刀具在切削性能和刀具寿命方面一定要稳定,这是由于在数控机床上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往往实行按刀具使用寿命换刀或由数控系统对刀具寿命进行管理。
2.较高的精度。随着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要求刀具能实现快速和自动换刀;又由于加工零件的日益复杂和精密,这就要求刀具必须具备较高的形状精度。对数控机床上所用的整体式刀具也提出了较高的精度要求,有些立铣刀的径向尺寸精度高达5um,以满足精密零件的加工需要。
3.先进的刀具材料。刀具材料是影响刀具性能的重要环节。除了不断发展常用的高速钢和硬质合金材料外,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已在国内外普遍使用。硬质合金刀片的涂层工艺是在韧性较大的硬质合金基体表面沉积一薄层(一般5~7μm)高硬度的耐磨材料,把硬度和韧性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改善硬质合金刀片的切削性能。
在如何使用数控机床刀具方面,也应掌握一条原则:尊重科学,按切削规律办事。对于不同的零件材质,在客观规律上就有一个切削速度(v)、切深(背吃刀量)(ap)、进给量(f)三者互相适应的最佳切削参数,以达到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加工效率。这对大零件、稀有金属零件、贵重零件更为重要,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个最佳切削参数。
在选择刀具时,要注意对工件的结构及工艺性认真分析,结合工件材料,毛坯余量及刀具加工部位综合考虑。在确定好以后,要把刀具规格、专用刀具代号和该刀具所要加工的内容列表记录下来,供编程时使用。
(五)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
对于数控机床来说,在加工开始时,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是很重要的,它是通过对刀点来实现的。对刀点是指通过对刀确定刀具与工件相对位置的基准点。在程序编制时,不管实际上是刀具相对工件移动,还是工件相对刀具移动,都是把工件看作静止,而刀具在运动。对刀点往往就是零件的加工原点。它可以设在被加工零件上,也可以设在与零件定位基准有一定尺寸联系的夹具上某一位置。对刀点的选择原则如下:
1.所选的对刀点应使程序编制简单;
2.对刀点应选择在容易找正、便于确定零件的加工原点的位置;
3.对刀点的位置应在加工时检查方便、可靠;
4.有利于提高加工精度。
例如,加工如图1-19(b)所示的零件时,对刀点的选择如图1-21所示。当按照图示路线来编制数控程序时,我们选择夹具定位元件圆柱销的中心线与定位平面A的交点作为加工的对刀点。显然,这里的对刀点也恰好是加工原点。
在使用对刀点确定加工原点时,就需要进行“对刀”。所谓对刀是指使“刀位点”与“对刀点”重合的操作。“刀位点”是指刀具的定位基准点。圆柱铣刀的刀位点是刀具中心线与刀具底面的交点;球头铣刀是球头的球心点;车刀是刀尖或刀尖圆弧中心;钻头是钻尖。对刀的具体办法将在以下章节中结合机床进行介绍。
图1-21 对刀点
换刀点是为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多刀具加工的机床编程而设置的,因为这些机床在加工过程中要自动换刀。对于手动换刀的数控机床,也应确定相应的换刀位置。为防止换刀时碰伤零件或夹具,换刀点常常设置在被加工零件轮廓之外,并要有一定的安全裕量。
(六)确定切削用量
当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时,编程人员必须确定每道工序的切削用量。确定时一定要根据机床说明书中规定的要求,以及刀具的耐用度去选择,当然也可结合实践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来确定切削用量。在选择切削用量时要充分保证刀具能加工完一个零件或保证刀具的耐用度不低于一个工作班,最少也不低于半个班的工作时间。
切深主要受机床刚度的限制,在机床刚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切深等于零件的加工余量,这样可以减少走刀次数,提高加工效率。对于表面粗糙度和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要留有足够的精加工余量,数控加工的精加工余量可以比通用机床加工的余量小一些。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参数的选择与普通机床加工基本相同,选择时还应注意查阅机床的使用说明书。在计算好各部位与各把刀具的切削用量后,最好能建立一张切削用量表,主要是为了防止遗忘和方便编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