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气焊的操作技能训练
训练目标及技能要求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大家了解火焰焊接气体的种类,掌握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性质,火焰焊接的原理,以及设备、工具的功能与正确使用,能够进行低碳钢薄板各种位置的焊接。
注意事项:
①时刻注意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②熟练掌握回火的排除方法;
③工作完毕后,按规定及时清理工作场地。
学习过程
一、实习操作练习
实例1 薄板对接气焊
1.焊前准备
(1)试件材料:Q235两块。
(2)试件尺寸:200mm×50mm×1.5mm。
(3)焊接材料:焊丝牌号H08A,直径为2mm。
(4)焊接要求:双面焊。
(5)焊接设备及工具:氧气瓶、减压器、乙炔瓶、焊炬(H01-6型)、橡胶软管。
(6)辅助器具:护目镜、点火枪、通针、钢丝刷等。
2.焊前清理
焊前应将焊件表面的氧化皮、铁锈、油污、脏物等用钢丝刷、砂布或其他抛光方法进行清理,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3.气焊火焰的点燃、调节和熄灭
(1)焊炬的握法。右手持焊炬,将拇指位于乙炔阀处,食指位于氧气阀处,以便随时调节气体流量,其他三指握住焊炬柄。
(2)点火。点火之前,先把氧气瓶和乙炔瓶上的总阀打开,然后转动减压器上的调压手柄(顺时针旋转),将氧气和乙炔调到工作压力处,再打开焊枪上的乙炔调节阀。此时可以把氧气调节阀少开一点氧气助燃点火(用明火点燃)。如果氧气开得大,点火时就会因为气流太大而出现“啪啪”的响声,而且还点不着。如果不少开一点氧气助燃点火,虽然也可以点着,但是黑烟较大。点火时,手应放在焊嘴的侧面,不能对着焊嘴,以免点着后喷出的火焰烧伤手臂。
(3)调节火焰。刚点火的火焰是碳化焰,然后逐渐开大氧气阀门,改变氧气和乙炔的比例,根据被焊材料性质及厚薄要求,调到所需的中性焰、氧化焰或碳化焰。需要大火焰时,应先把乙炔调节阀开大,再调大氧气调节阀;需要小火焰时,应先把氧气关小,再调小乙炔调节阀。
(4)熄火。焊接结束时应熄火。熄火之前一般应先把氧气调节阀关小,再将乙炔调节阀关闭,最后再关闭氧气调节阀,火即熄灭。如果将氧气全部关闭后再关闭乙炔,就会有余火窝在焊炬里,不容易熄火,这是很不安全的(特别是当乙炔关闭不严时,更应注意)。此外,这样的熄火黑烟也比较大,如果不调小氧气而直接关闭乙炔,熄火时就会产生很响的爆裂声。
4.回火的处理
在气焊、气割工作中有时会发生气体火焰进入喷嘴内逆向燃烧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回火。因氧气比乙炔压力高,可燃混合气会在焊枪内发生燃烧,并很快扩散在导管里而产生回火。如果不及时消除,不仅会使焊枪和皮管烧坏,而且会使乙炔瓶发生爆炸。所以当遇到回火时,不要紧张,应迅速在焊炬上关闭氧气调节阀,同时关闭乙炔调节阀,等回火熄灭后,再打开氧气调节阀,吹除焊炬内的余焰和烟灰,并将焊炬的手柄前部放入水中冷却。
(1)定位焊。将准备好的两块钢板试件水平整齐地放置在工作台上,预留根部间隙约0.5mm。定位焊缝的长度和间距视焊件的厚度和焊缝长度而定。焊件越薄,定位焊缝的长度和间距越小;反之则应加大。如果焊接薄件时,定位焊可由焊件中间开始向两头进行,定位焊缝长度为5~7mm,间隔50~100mm;焊接厚件时,定位焊则由焊件两端开始向中间进行,定位焊缝长度为20~30mm,间隔200~300mm。定位焊点不易过长、过高或过宽,但要保证焊透。
定位焊后横截面形状要求,如图5-17所示。
图5-17 对定位焊点的要求
定位焊后可采用焊件预置反变形法,以防止焊件角变形。即将焊件沿接缝处向下折成160°左右,如图5-18所示,然后用胶木锤将接缝处校正齐平。
图5-18 预置反变形法
5.各种位置气焊的操作要点
(1)平焊。平焊是一种最常用的气焊焊接方法,其操作方便,焊接质量可靠。平焊时多采用左向焊法,焊丝、焊炬与焊件的相对位置如图5-19所示,火焰焰芯的末端与焊件表面保持2~4mm。焊接时如果焊丝在熔池边缘被粘住,不要用力拔,可自然脱离。
图5-19 平焊示意图
①起头。采用中性焰、左向焊法。首先将焊炬的倾斜角放大些,然后对准焊件始端作往复运动,进行预热。在第一个熔池未形成前,仔细观察熔池的形成,并将焊丝端部置于火焰中进行预热。当焊件由红色熔化成白亮而清晰的熔池时,便可熔化焊丝,将焊丝熔滴滴入熔池,随后立即将焊丝抬起,焊炬向前移动,形成新的熔池,如图5-20所示。
图5-20 左向焊法时焊炬与焊丝端头的位置
②焊接中。在焊接过程中,必须保证火焰为中性焰,否则易出现熔池不清晰、有气泡、火花飞溅或熔池沸腾等现象。同时,控制熔池的大小非常关键,一般可通过改变焊炬的倾斜角、高度和焊接速度来实现。若发现熔池过小,焊丝与焊件不能充分熔合,应增加焊炬倾斜角,减慢焊接速度,以增加热量;若发现熔池过大,且没有流动金属时,表明焊件被烧穿。此时应迅速提起焊炬或加快焊接速度,减小焊炬倾斜角,并多加焊丝,再继续施焊。
在焊接过程中,为了获得优质而美观的焊缝,焊炬与焊丝应作均匀协调的摆动。通过摆动,既能使焊缝金属熔透、熔匀,又避免了焊缝金属的过热和过烧。在焊接某些有色金属时,还要不断地用焊丝搅动熔池,以促使熔池中各种氧化物以及有害气体的排出。
焊炬摆动基本上有三种动作:第一种,沿焊缝向前移动;第二种,沿焊缝作横向摆动(或作圆圈摆动);第三种,作上下跳动,即焊丝末端在高温区和低温区之间作往复跳动,以调节熔池的热量,但必须均匀协调,不然就会造成焊缝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等现象。
焊炬和焊丝的摆动方法与摆动幅度,同焊件的厚度、性质、空间位置及焊缝尺寸有关。如图5-21所示。
图5-21 焊炬和焊丝的摆动方法
③接头。在焊接过程中,当中途停顿后再继续施焊时,应用火焰把原熔池重新加热至熔化,形成新的熔池后再加焊丝重新开始焊接。接头时与前焊道要重叠5~10mm,重叠焊道要少加或不加焊丝,以保证焊缝高度合适及圆滑过渡。
④收尾。当焊接至焊缝的终点时,由于端部散热条件差,焊体本身温度较高,应减小焊炬与焊件的倾角,同时要加快焊接速度并多加一些焊丝,以防止焊件烧穿。待终点熔池填满后,火焰才可慢慢离开熔池。
(2)立焊。立焊如图5-22所示,其操作比平焊操作要难一点。原因是熔池中的液态金属容易往下流,焊缝表面不易形成均匀的焊波。为此,立焊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图5-22 立焊示意图
①应采用能率比平时小一些的火焰进行焊接。
②应严格控制熔池温度,熔池面积不能过大,熔池的深度也要减小。要随时掌握熔池温度的变化,控制熔池形状,使熔池金属受热适当,防止液态金属下淌。
③焊嘴要向上倾斜,与焊件夹角60°,甚至更大。借助火焰气流的压力来支撑熔池,阻止熔化金属下淌。
④焊炬与焊丝的相对位置与平焊相似,焊炬一般不作横向摆动,但为了控制熔池温度,焊炬可以随时作上下运动,使熔池有冷却的机会,保证熔池受热适当。焊丝则在火焰的范围内环行运动,使熔化的焊丝金属一层层地堆敷在焊缝上。
⑤在焊接过程中,当发现熔池温度过高,使熔化金属即将下淌时,应立即将火焰移开,使熔池温度降低后再继续进行焊接。一般为了避免熔池温度过高,可以把火焰较多地集中在焊丝上,同时增加焊接速度,以保证焊接过程正常进行。
(3)横焊。横焊如图5-23所示,其操作的主要困难是熔池金属的下淌,使焊缝上方形成咬边,下方形成焊瘤,如图5-24所示。
图5-23 横焊示意图
图5-24 横焊缝缺陷示意图
操作时应注意:
①应该使用较小的火焰能率来控制熔池温度。
②采用左向焊法焊接,同时焊炬也应向上倾斜。火焰与焊件间的夹角保持在65°~75°,使火焰直接朝向焊缝,利用火焰吹力拖住熔化金属,阻止熔化金属从熔池中流出。
③焊接时,焊炬一般不作摆动,但焊接较厚焊件时,可作小环行运动,使熔池略带些倾斜,使焊缝容易成形,并防止熔化金属形成咬边及焊瘤等缺陷。
(4)仰焊。仰焊如图5-25所示,其操作技术最难掌握。这主要是因为熔化金属下坠,难以形成满意的熔池及理想的焊缝。仰焊时的基本操作要领如下。
①采用较小的火焰能率进行焊接。
②严格掌握熔池的大小和温度,使液体金属始终处于较稠的状态,以防止下淌。
图5-25 仰焊示意图
③焊接时采用较细的焊丝,一薄层堆覆上去,有利于控制熔池温度。
④焊炬和焊丝具有一定角度。焊炬可作不间断运动,焊丝则作月牙形运动,并始终浸在熔池内。
⑤仰焊时要注意操作姿势,同时应选择较轻便的焊炬和较细软的胶管,以减轻焊工的劳动强度。特别要注意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防止飞溅金属或跌落的液体金属烫伤面部和身体。
6.焊接质量要求
(1)焊缝宽度6~8mm,焊缝余高0~2mm,焊道成形应整齐美观;
(2)定位焊产生缺陷时,必须铲除或打磨修补,以保证质量;
(3)焊缝不能过高、过低、过宽,不允许有粗大的焊瘤和凹坑;
(4)焊缝背面均匀焊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