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休闲需要及动机

休闲需要及动机

时间:2023-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休闲需要及动机一、休闲需要(一)休闲需要及其分类需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2]尽管休闲需要与马斯洛所分析的人类一般生活需要的模式有差异,这是因为人们的休闲需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在的规律性。当前,人们休闲需要多样性的存在和实现,依靠的是多元化的休闲产品和配套齐全的休闲服务设施。
休闲需要及动机_论休闲与休闲时代

第一节 休闲需要及动机

一、休闲需要

(一)休闲需要及其分类

需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需要是人们对影响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主观反映,并在人们内在心理上呈现出来的一种紧张状态或是一种缺乏状态,而人的行为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由此可以认为,所谓休闲需要,就是引发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是人们产生休闲行为最基本的驱动力,也是人们通过休闲活动寻求心理和生理满足的基本需要。关于休闲需要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下面仅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简单叙述。

1.休闲需要的三个层次

以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三个最基本的需要为基础,进而延伸为对休闲需要的三个层次的划分:即满足于生存的休闲需要、满足于享受的休闲需要、满足于发展的休闲需要的分类法。尽管三分法在有关休闲需要层次分类方面看似比较简单,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仍然包含了人们追求休闲需要的层次性递进、逻辑性关联和多元性综合的诸多特征。

2.休闲需要的十个大类

悌尔曼(Tilman)认为,人们休闲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十大类:追求像冒险那样的新的体验;休息、逃脱和幻想;社会认同;安全需要;在饥饿或痛苦中得到自由;优越感——支配别人或统治自己的领域;联系或感谢别人的社会相互交往;知觉和理解的精神活动;为别人服务;身体活动和健康等。[1]

3.休闲需要等级与要素

卡帕诺夫(Kabanoff)对休闲需要分类的贡献在于不仅对相关的休闲需要进行了排列,更重要的是根据实证研究的数据,对各种休闲需要进行了赋值,使得休闲需要不再抽象和模糊,而是一目了然,有助于厘清人们在满足各种休闲需要时内心掌握的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见表3-1)。

表3-1 休闲需要等级与要素一览表

img40

(续表)

img41

资料来源:[英]C.米歇尔·霍尔,斯蒂芬·J.佩奇.旅游休闲地理学——环境·地点·空间[M].周昌军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45(表2.2).

4.休闲需要五分法

以马斯洛(Maslow)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的休闲需要五分法,具体表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显然,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需要,形成了人们由低及高的满足休闲需要的层次结构。从需要层次演变角度看,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当这些基本需要被满足后,人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出现,这种需要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

马斯洛认为,虽然人们的需要层次是逐级提升的,但是并不是严格遵守这种层次结构,有时候人们的需要是跨层次产生的,而且驱动人们产生行为的需要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需要重叠在一起,共同促进的。此外,各层次需要满足的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且需要层次越高,满足的人群规模却越低。据估计,在一般的美国人中,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与归属需要、40%的尊重需要和10%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2]尽管休闲需要与马斯洛所分析的人类一般生活需要的模式有差异,这是因为人们的休闲需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在的规律性。但是马斯洛的层级需要理论对于我们分析现代社会人们的休闲需要动机,仍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休闲需要就是人的一般需要在日常活动中的一种延伸反映或深化体现。从休闲需要的终极意义上讲,人们进行休闲无不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和精神享受的需要。

借助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休闲需要分为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人们依赖休闲活动本身以及在休闲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直接获取的;后者是指人们参加休闲活动后间接获得的(见表3-2)。

表3-2 休闲需要的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

img42

资料来源: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调整制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进行休闲活动过程中,休闲需要的具体性和层次性表现得非常清晰,互相的关联性也十分鲜明。以人们外出休闲度假为例,有关宾馆或酒店的选择在度假旅游中占有重要作用,这不仅关系到满足旅游者的住宿需要,实际上还要满足品尝美食和愉悦心情等相关的需要。

此外,也可以从人们实际的休闲活动中来观察需要的不断变化,乃至于提升。以旅游活动为例,在罗贝尔·朗卡尔(Robert·Lanquar)看来,游客在进入宾馆住宿过程中,会产生五种逐级提升的需要。通常情况下,价格优惠和舒适程度仅仅是游客考虑的最基础的休闲需要满足,而服务加美食对游客而言才是最高等级的满足需要(见图3-1)。

img43

图3-1 旅馆或饭店顾客的需求等级

资料来源:[法]罗贝尔·朗卡尔.旅游和旅行社会学[M].蔡若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

显而易见,只有处理好旅游者产生的各种相关需要的关系,并给予充分满足,人们对休闲度假的过程才会深感满足和满意。

(二)休闲需要特点

1.休闲需要的对象性

人们从事任何休闲活动都指向一定的对象。听音乐是陶冶情操,跑步是锻炼身体。显然,没有对象的休闲活动是不存在的,而且需要也是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发展和深化。当前,人们休闲需要多样性的存在和实现,依靠的是多元化的休闲产品和配套齐全的休闲服务设施。对普通的上海居民来讲,利用周末到近郊或100公里范围内的邻近省市进行短途旅游已成为休闲需要的一种常态。然而,倘若居民希望前往300公里远的南京汤山去泡一次温泉浴,且当天来回,这种需要的产生与满足,除了满足需要的费用等其他因素外,在今天就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开通无法分离。从这一意义上讲,高铁已经成为满足人们产生更大空间距离休闲需要对象的有效交通工具。事实上,自高铁开通以来,上海居民外出从事休闲活动的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2.休闲需要的制约性

对人而言,休闲需要总是层出不穷,但是休闲需要的产生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影响休闲需要实现的因素称作需要的制约性。休闲需要的制约性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内在制约因素、人际关系制约因素和结构性制约因素。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人们休闲需要的制约性因素有很大差异。从近期调查数据看,影响上海居民休闲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心情、健康和收入,[3]大致与上述三大制约因素类别相对应。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收入群体,影响休闲需要实现的制约性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3.休闲需要的独特性

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实上,由于人们心理、生理和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学科背景的差异,造成人们的休闲需要也存在很大不同,体现了各自的独特性需要。从选择同一种休闲需要的对象来说,人们的选择会有区别,就如俗话所说那样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从满足休闲需要的方法来讲,人们的选择同样存在差异。同样是散步,有人喜欢慢行,有的则爱疾走;有人偏爱走热闹的大街,有的钟情于清静的小巷。即使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程度也必定会有差别,难以统一。

4.休闲需要的驱动性

休闲需要是激发人们产生休闲行为的原动力。当人们产生某种休闲需要时,就会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一定的紧张与不安,这种紧张与不安的状态将促使人们采取一定的休闲行动,从而满足相应的休闲需要,以缓解紧张与不安的状态。例如,当人们因工作紧张出现疲劳时,内心就会出现焦虑状态,进而产生进行锻炼或郊游的休闲行为,以平息内心的焦虑感;当人们因业务繁忙疏远朋友时,心理就会形成不安状况,从而刺激出现强烈的与亲朋好友聚会的休闲行为,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当然,任何休闲需要对休闲行为的驱动都是间接的,都必须经过动机才能转化为休闲行为。

5.休闲需要的持续性

休闲需要的持续性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周而复始、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密切相关。休闲需要的持续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常性重复出现的休闲需要,如每天看电视、饭后散步等。二是在一定时期内周期性反复出现的休闲需要,如垂钓爱好者每逢周末去郊外垂钓、滑雪爱好者冬季到雪场滑雪度假等。三是在原有的休闲需要满足后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休闲需要,推动人们产生新的休闲行为;新的休闲需要得到满足后,又出现了更新的休闲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使人们不断追求自身的满足。可以说,只要人们的生命不终结,休闲需要的持续性永远不会停止。[4]

二、休闲动机

(一)休闲动机及特征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动机是一种非常普通又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从动物的本能行为到人类的决策行为都离不开动机。动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5]。在今天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常态的社会里,休闲动机对休闲生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而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1.休闲动机

所谓休闲动机,是指在休闲需要的激发下,引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和个体行为。一方面,休闲动机产生于休闲需要,无论这种需要是主动产生的,还是被迫形成的;另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行动,而休闲动机不仅是产生休闲行为最直接的驱动力,也决定了人们休闲行为的方向性和目标性。概括起来说,人们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产生了休闲需要,但是如果没有形成相应的休闲动机,那么就不会产生具体的休闲行为,休闲需要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其次,休闲的产生与人们的需要密不可分,休闲表现为人们改善或调节心理和生理的一种生活愿望,休闲动机就成为一种内在力量或推力,是形成休闲行为的驱动力。再次,动机的产生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观察,通常与态度、文化、认知和准则相关,因而使人们形成独具特点的动机模式。最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以及层出不穷的休闲活动方式,都会对人们的休闲动机产生影响,并体现在人们的休闲行为过程中。

休闲动机就是为了解决因休闲需要引起的内心紧张,促使人们产生为满足需要以及解除或缓解心理紧张而采取休闲行为。一方面,休闲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取决于人们在休闲动机的驱使下,采取休闲行为的方式和选择特点目标的过程。从休闲需要产生到目标实现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从休闲需要产生到满足,须经过多个环节。一旦原有的休闲需要得到满足则又会引起新的休闲需要,进而引起新的内心紧张或焦虑,从而促进产生新的休闲行为,以实现新的满足。在如此循环往复的基础上,推动人们的休闲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见图3-2)。

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角度,休闲动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动力性。休闲动机是驱动休闲行为的原动力。休闲动机具有激发休闲行为产生的驱动性,能积极推动个体产生具体的休闲活动行为。如人们笃信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理念,所以不少人喜爱饭后散步。这种普遍化的休闲行为的产生就是动机存在的有力证据。

img44

图3-2 动机诱发过程模型

资料来源:[韩]孙海值,安永冕,曹明焕,李定实.休闲学[M].朴松爱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0(图10-2).

2.方向性

休闲动机使个体的休闲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学习动机支配下,人们去图书馆看书或博物馆参观;在娱乐动机引导下,人们去影院、游乐场或高尔夫球场等处活动。当然,休闲动机性质的不同,个体休闲行为显示的方向或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不过,也应看到,在人们休闲生活中出现许多项目或方式可供选择时,个体的偏好又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譬如,同样是锻炼身体,有人喜欢户外公园;有人则喜爱在室内的健身房。人们的这种偏好就是动机方向性的最好证据。

3.持久性

当个体的休闲行为发生以后,能否有效坚持进行这种休闲行为,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而当人们坚持的休闲行为的结果指向自身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休闲动机便获得强化,于是这种休闲行为便能够维持并继续进行下去。如近年来不少人对中国共产党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感兴趣,产生了重走长征路的动机,不畏路途艰辛,不惧风餐露宿,直至抵达目的地。相反,当行为的结果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休闲动机便会弱化,自然就会降低个体继续推进这种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个体放弃这种休闲行为。

4.隐蔽性

由于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不能被直接观察,所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只能根据个体采取的休闲行为以及行为方式发生的结果推断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一名喜欢在健身房锻炼的人,对于他的锻炼动机我们观察不到,只能通过他参加锻炼的行为表现、活动态度、锻炼时间、努力程度进行分析和推断。同时,结合他参加锻炼的一贯表现、锻炼结果等作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他参加健身房锻炼的真正动机进行比较准确的推理性解释。

5.可变性

休闲动机是休闲需要与其他诱导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休闲需要和诱导因素总是处于动态化的状态之中,从而造成休闲动机具有可变性特点。首先,原有的休闲动机指向的目标已经实现,休闲需求得到满足,动机消失,休闲行为自然停止。其次,个体在寻求休闲满足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更有价值的休闲需求,引起休闲动机的更替和转换;或者是在休闲活动中遇到了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得不改弦更张,进而产生新的动机,追逐新的目标。譬如,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频发的皮肤癌产生的恐惧,以及频繁的度假活动对脆弱的海滨资源的破坏,引起发达国家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动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沉迷于三S(Sun、Sea、Sand)到逐渐热衷于三N(Nature、Nostalgicadj、Nirvana),这一休闲旅游动机的转变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动机可变性所包含的上述两方面内容。

(二)休闲动机类别

休闲动机是直接驱动人们采取形式多样的休闲行为的内在动力,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休闲需要。正是在不断发展的休闲动机的影响和驱动下,休闲才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动机分类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休闲动机进行分类。首先,从动机的起源角度看,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其次,从动机指向对象的角度看,分为物质动机和精神动机。最后,从诱导动机产生的原因角度看,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但在现实中,由于出发点不同,有关休闲动机类型划分存在较大差异。不过,大都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克兰德(Crandall)综合了有关休闲动机研究的相关成果,经过梳理,将休闲动机归纳为17个类别,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居民休闲动机构成的基本状况,至今仍然对我们正确把握休闲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见表3-3)。

表3-3 休闲动机的分类

img45

资料来源:[英]C.米歇尔·霍尔,斯蒂芬·J.佩奇.旅游休闲地理学——环境·地点·空间[M].周昌军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44(表2.1).

事实上,每个人进行休闲需要的动机由于受到具体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彼此之间会形成诸多差异。下面,主要从六个方面对休闲动机进行简单分析。

1.健康动机

是指从事各种与身体保养、康复、治疗有关的休闲健身活动的动机。从世界上休闲发展的经验看,当民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就要瞩目生活更好,生活更久,生活更健康的人生目标。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一个基本共识,身体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因此,进行个人健康投资已成为人们满足休闲需要的一个出发点。与此相适应的是,医疗保健业、营养保健品制造业、健身娱乐业蓬勃发展,同时又启动了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个人投保业务的兴旺发达。我国大城市居民用于健康保健的休闲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现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似的发展趋势。据2009年宁波市消保委开展了一次保健食品消费状况调查显示,有17.6%的被调查人表示购买保健食品自己用,有23.5%的被调查人表示给家人用,有48.3%的被调查人表示作礼品送人,调查表明过半数的消费者有购买保健食品作为礼品送给家人或亲朋好友的习惯。[6]关注健康是由小康生活阶段走向富裕社会阶段的重要特征。

2.归属动机

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型休闲需要动机,满足的是自己情感世界发展的根本需要。寻求情感归属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们通过与家庭、社会群体交往或其他形式的沟通,达到满足自己情感发展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消费动机。因情感归属引起的休闲需要活动渗透在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层次活动,也体现在家庭、社区、公共娱乐场所的人际交往形式中。值得一提的是,长久以来人们受制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因素的影响,情感交流和情感消费仅能够在家庭、社区和公共娱乐活动场馆等传统的三度空间展开。而今,电脑网络构筑了一个无穷大的“第四度交往空间”,从原来单纯的交流和沟通的手段,演变成为进行情感寄托和情感消费的新天地,这是值得关注的情感消费的新趋势。

3.价值动机

通过休闲活动渴望被人承认、引人注目、受人尊敬和赏识,以及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等目的共同引起的休闲价值动机。关于价值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追求时尚,紧跟时装潮流,热衷于收藏,青睐温泉旅游和SPA等养颜和美容活动,通过个性化和时尚性活动,显示与众不同的活动价值。二是更换环境,喜欢外出就餐和参加聚会,喜爱从事旅游和度假活动,在感受异质生活和活动环境的同时,既能享受美食和山水带来的满足感,又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三是注重名声,喜欢使用名品与名牌,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会员俱乐部以及能够显示社会地位的公益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或提高关注度。

4.娱乐动机

喜欢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崇尚体验理念,尤其是喜爱参加各种野外的极限娱乐活动和探险旅游活动。

5.享受动机

休闲动机指人们为了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而产生的消费动机,包括生理享受和精神享受两方面。一方面,人们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注重物质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化;另一方面,人们开始关注精神享受内涵。这里所讲的追求精神享受,是指人们利用休闲时间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出现的享用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活动的动机,包括从事各种了解和欣赏国内外的文化、艺术、风俗、音乐、宗教、书画等活动。今天,享受型消费越来越成为促进人们消费的强大动力。

6.发展动机

发展和再发展是人们提高素养、完善人格、健全心理、提高技能的终极目标。人们通过各种业余教育和培训活动形式,以提高自我的素养和动手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再发展的目标。

三、休闲行为

(一)休闲行为特点

所谓休闲行为,通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休闲需要,在休闲动机推动下,在一定的休闲时间内,依靠个人条件、收入、设施以及其他各种客观条件,参加休闲活动及获取心理和生理感受的过程。休闲动机催生休闲行为,休闲行为实现休闲动机。一般来说,人的休闲行为由5个基本要素构成,即休闲行为主体、休闲行为客体、休闲行为环境、休闲行为手段和休闲行为结果,而休闲行为展开过程就是以上5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常来讲,休闲行为主体是指具体的休闲活动参与者或休闲设施使用者。休闲主体的构成以人为基本单位,除了个人外,休闲主体往往也具有群体特征。休闲行为客体是指个人或群体实施休闲行为的目标指向,具体表现为可供利用的各种休闲资源、休闲设施或休闲形式。休闲行为环境是指实施休闲行为的主体与实现休闲活动目标之间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休闲行为手段是指休闲行为主体参与休闲活动时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等。休闲行为结果则是指休闲行为主体在参与休闲活动前所预想的休闲需要满足程度与休闲活动结束以后实际取得的效果之间相符的程度。

休闲行为具有如下特点:①休闲行为是休闲利用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是人类的自发性行为;②休闲行为是由休闲动因(motivator)引起的,并需要可自由支配收入与可自由支配时间等个人条件以及休闲客体等诱因(pull)作为支撑基础;③休闲行为与人类需要,例如休息、享受、转换心情、自我启发、社会成就等,有密切关系;④不同的休闲行为带来的满足程度可能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休闲客体质量和休闲产业服务水平的影响;⑤休闲行为是一种人的空间移动,休闲利用者必须亲自接近休闲资源或设施,休闲行为的这一特点在旅游行为中尤为突出;⑥休闲行为是人们在休闲时间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⑦休闲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动态性。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休闲行为也不断发生变化。[7]

(二)休闲行为类型

休闲行为分类方法很多,既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划分,也可以从游憩学角度区分,或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分割,即使从一个学科角度分类,也较难统一。因此,下面仅就比较有代表性的休闲行为分类进行简单叙述。

1.心理学角度的分类

从心理学角度看,由于受到人格类型与人格结构及自我意识的影响,人们会形成相应的休闲行为,其中与人格类型相关产生的休闲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别。[8]

(1)气质类型的休闲行为,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多血质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表现为活泼、敏感、好交友,表现为兴趣多变,具有外向性。二是胆汁质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情绪反映热烈,交流坦率,好提问,易冲动,具有外向性。三是黏液质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情绪稳定,言行稳重,自控力较强,具有内向性。四是抑郁质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注重体验,言行小心,决策缓慢,有时候略显自信性不足,易受外部干扰。

(2)人格类型的休闲行为。主要分为内倾型休闲行为和外倾型休闲行为两种。内倾型休闲行为强调休闲活动的计划性,追求家庭式的活动氛围,喜爱熟悉的活动类型与娱乐方式,以休息和放松作为休闲的主要动机,具有比较明显的消极性和被动性特征。外倾型休闲行为通常喜欢休闲活动的自由性,对异质性活动项目和活动区域怀有强烈的兴趣,喜爱猎奇,追逐体验,休闲行为表现出比较鲜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理想性特点。

(3)生活类型的休闲行为。一是喜欢安宁型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偏爱亲情,重视与家庭成员在一起,言行恪守传统,喜欢野营、垂钓等野外的休闲度假活动形式。二是喜欢进取型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态度积极,充满自信,喜欢尝试各种能够带来乐趣的休闲活动形式,爱好与外部沟通,在旅游途中关注当地的风情人土和文化风貌。三是喜欢遗迹型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对历史饶有兴趣,喜欢追寻古城遗迹、文化旧址和历史人物,通过了解历史增长知识,丰富休闲活动内涵。四是喜欢自驾型的休闲行为。在休闲活动中喜爱户外活动和休闲健身运动,重视旅行车辆在拓宽休闲活动空间以及优化休闲时间方面的作用,喜欢与亲朋好友一起借助旅行车辆进行远足、野营以及其他形式的户外休闲活动。

2.社会学、游憩学或其他学科角度的综合分类

在欧美地区,有关休闲行为的常见分类是从社会学和游憩学角度出发进行归纳。通常是从休闲形态、休闲活动手段、休闲活动类型、时间的利用价值、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类型和休闲参与者动机等方面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对休闲行为进行具体分类(见表3-4)。

表3-4 欧美地区休闲行为划分类型

img46

资料来源:P.Clough,J.Shepherd and R.Maughan,Motives for Pary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Running,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9,21(4):297-309;[韩]孙海值,安永冕,曹明焕,李定实.休闲学[M].朴松爱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1(表11-2).

从表3-4可以看出,有关休闲行为分类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如奥斯纳尔(Orthner)根据居民参与休闲活动时与他人发生的相互作用关系,把休闲行为分成个人活动型、并行活动型和合作活动型三种类型。而克勒卡等(Cluogh et al)则根据居民满足休闲活动的需要,把休闲行为分成福利型、社会型、挑战型、追求地位型、堕落型和健康型等六种。即使同样以休闲活动为分类标准,着眼点也不尽相同,这充分说明休闲行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三)休闲动机对休闲行为的影响

休闲动机是产生休闲行为的多个约束变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休闲动机对休闲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是否选择休闲,或选择何种类型的休闲活动,还会直接影响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程度。

1.影响人们是否会选择休闲

在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参与某一项休闲活动时,布兰登伯格等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下列四类状况会影响到人们是否开始去参与某一项特定的休闲活动。首先,是客观可能性——包括如“地理环境、交通状况、身体情况、经济能力、时间条件、财力物力以及由居住环境引起的变化”等因素。其次,应当为知识背景——对所感兴趣的活动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再次,就是参与者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家庭和朋友们——是否同样热爱这项活动,最起码也得接受这项活动。最后,是参与者自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自愿或渴望尝试这种全新的感受。[9]上述四类状况正是之前所讨论的影响人们休闲动机形成的诸多因素的概括,所以人们是否会选择休闲活动完全取决于是否产生参与某一项休闲活动的动机。

2.影响休闲活动的类型

拉波波特夫妇(Rapoport & Rapoport)在对生命各阶段的休闲行为进行考查之后指出,在不同生命阶段里,人们所迷恋的事物是不同的,人们对不同事物投入的兴趣不同,所参与的活动自然会有所差异。[10]一般来说,从横向空间的展开宽度进行分析,休闲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消遣娱乐活动、怡情养生活动、体育健身活动、搜集性活动、竞争性活动、非竞争性活动、观赏性活动、旅游观光活动、社会性活动、教育发展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等。纳什(Nash)从道德价值角度探讨了休闲活动的层次结构,他在“休闲等级模式图”中把人们的各种休闲活动分为从低到高的几个层次:反社会行为(不良行为);伤害自我(放纵);消磨时间、摆脱单调、寻求刺激、娱乐(解闷);投入感情地参与(欣赏者);积极地参与(追随者);创造性地参与(作曲家、画家、发明家、新模型的发明者)。在他看来,创造性活动是最高等级的休闲,而犯罪活动则位于最低的层次。除了反社会行为和伤害自我外,其余的层次可以说是积极的休闲行为。且随着个人参与休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程度的提高,休闲活动的层次也得到同步的提升。[11]由此可见,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休闲行为,都源自于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能引起、导致个人休闲活动的主观心理。更为关键的是,休闲动机不仅引发人们选择什么类型的休闲活动,还会随着休闲动机自身的发展升级,直接影响所选择休闲活动层级的变化,并逐步通过休闲活动体验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满足感。同时,拉波波特夫妇关于不同个体参与活动存在差异的结论在今天同样得以印证。在一项就成都居民休闲活动满意度的性别差异研究成果中发现,从休闲满意度具体评价指标选择看,男性在健康体验、认知体验和群体体验类满意度较高,而女性在情绪体验类满意度较高。反映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男性更热衷于看电视、上网、进行体育健身以及到吧类场所消费,女性则更偏好逛街购物、社会交往以及接受休闲教育活动。[12]这充分反映了男女不同群体由于动机差异所引起的休闲活动选择的不同。

3.影响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

一旦开始进行某项休闲活动,一个人可能只参与了一两次就再也不干了,也有可能持续了一辈子。这就是参与休闲活动时的持续、发展和变化。首先,当你坚持进行某些休闲活动时,一般会经过几个递进阶段。布莱恩特(Bryant)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从事某一种休闲活动时,会历经几个程度不同的专业化阶段(Stages of specialization)。在初始阶段,人们是初学者,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不会有多大的期望。有些人就满足于这个阶段。比如初学钓鱼的人只不过是想钓到鱼,用什么样的方法,钓到什么样的鱼都成。在第二阶段,当人们决定做得更漂亮时,就会开始一个新学习的过程。人们开始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挑战,并且对成功的证明也开始变得重视起来。在专业化过程的第三阶段,一个人会成为某项活动某些方面的专家,也许就成了一个垂钓高手。技术、装备、风度、美感,与同水平钓鱼者的交流,都变得重要起来。在专业化过程的第四阶段(最高阶段),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会同人们从事的某项休闲活动联系在一起,人们会爱上或执著于这项活动本身。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化阶段,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坚持参与某项活动的人都会经历所有的四个阶段。因为对社会大众来讲,相当多的人根本就不想在某项休闲活动上成为专家,他们甚至可以持续很多年参加一项活动也不想在技术上有所长进。更有些人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中途退出某项休闲活动。[13]显而易见,人们或坚持、或发展、或退出某项休闲活动均反映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休闲活动参与的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亦正好说明了不同的休闲动机形成了不同的休闲态度,进而影响着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