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休闲障碍及其规避
一、休闲障碍概述
1.休闲障碍的概念
阻碍休闲动机产生因素是指限制或妨碍参与休闲活动的质量、期限、强度、频率以及其他妨碍享受休闲的因素。障碍物、限制因素等障碍因素存在社会和环境中,它们妨碍人们尽情享受休闲体验。我们称之为休闲障碍。例如,人们想去室外打球,但天刮起台风,下起大雨;再如,一个人想出门散步,但担心自己会成为户外暴力犯罪的牺牲品,所以宁可呆在家里。
2.休闲障碍的类型
美国著名学者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提出了休闲障碍的三种类型以及休闲障碍作用的机制。
首先是心理障碍,包括一些影响人们的活动取向的心理的和精神性的特征,但它们并不会在人们的去向和参与行为之间发生作用。心理障碍包括压力、焦虑、沮丧、宗教信仰、朋友们的态度以及是否相信某项活动适合自己等都有可能成为个人内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无法参与休闲活动。
其次是人际交往障碍,它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这类障碍和人们的休闲活动取向及随后而来的参与行为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例如,尽管一个人内心深处仍然喜欢赛车,但是由于他的家人害怕这项活动可能会给他带来的危害,因而他也许会不再开赛车,此外,如果你喜欢下棋,而你的所有朋友们都在玩扑克牌,那么也许你自己也会慢慢放弃下棋的爱好而去玩扑克;如果你的同事认为,工作是最重要的,那你就可能发现自己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在工作上,没有多少自由时间。由于人类所进行的大量休闲活动都是要和别人一起做的,因此会受到许多来自家庭、朋友的人际交往性障碍(见图4-3)。
图4-3 休闲障碍类型
资料来源:[美]杰弗瑞·戈比.你生活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91.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代封建礼教社会,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为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人们往往选择放弃出门远游,这也并非说古代人不选择出门旅游,而是强调“游必有方”。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精神情感在休闲障碍上的体现。
最后就是结构类障碍,他表达的是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障碍或阻隔,如气候、工作日程安排或者可获得的机会等等。这类障碍在人们的爱好和参与行为之间发生作用。例如,有的人为了生计必须全天候工作,因此没有时间轻松一下;有的人可能想学习驾驶帆船,但却找不到帆船或者是附近没有合适的水域。当然,这种障碍不是绝对的,如果对某事物的需要足够强烈,那么就可能创造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15)
休闲障碍只对人们所做的事情有所影响,而不是决定休闲动机是否产生的因素,因此,上述的三种障碍的作用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当人们行为取向的强度大于可以觉察到的限制的话,人们可能会不顾这些障碍而从事休闲活动。因此,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克服这三种障碍,才能使休闲活动得以实现。
二、国内外休闲障碍的重要性排序
1.杰克逊的休闲障碍理论
杰克逊(Jackson)把参加休闲的障碍归纳为先前型(antecedent)障碍和干涉型(intervening)障碍两种。先前型障碍是影响或妨碍选择某种休闲活动的障碍,例如,由于美国黑人老人不能使用室内的游泳池,因此他们一般回避水上休闲活动。先前型障碍是对娱乐和休闲机会的不完全的认知,包括个人休闲信念、社会性的强制等。干涉型障碍发生在休闲活动和实际参与的选择之间,它包括娱乐设施的可利用性、工作时间、娱乐设施的可进入性和设施的安全性。戈比(Godbey)调查了美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人们不参加休闲的原因,发现他们不参加休闲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见表4-3)。
表4-3 休闲障碍的重要性排序
2.哈沃得和克朗普敦(Haward & Crompton)的休闲障碍因素分析
哈沃得和克朗普敦把人们不参加休闲活动或者不适用休闲服务的原因罗列如表4-4。
表4-4 休闲障碍因素分析
3.孙海植等人的休闲障碍因素(16)
(1)态度障碍。态度障碍因素是与个人的心态有关,它往往来自于社会、生活、文化规范(习惯)。例如,由女性照顾孩子的观念在社会上仍占优势,这些态度已成为阻碍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得到满足的因素。
(2)信息障碍。人们在决定某些事情的时候需要信息,有些人在选择休闲的时候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
(3)消费障碍。消费障碍是指个人在休闲与工作中失去平衡。例如,某些人是几乎没有休闲活动的工作狂,有些人则把过多的能量消耗在追求新的、流行的休闲之中的休闲狂(休闲中毒者)。
(4)时间障碍。时间障碍与对时间的掌握有关。有的人没有充分开展工作、休闲等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些人只有足够的时间体验休闲。与安排时间有关的选择可能成为休闲的障碍因素。
(5)社会文化障碍。有些休闲活动与社会身份有密切关系,普通人要享受特殊人群享受的设施、活动和服务时会受到限制。有些活动具有历史性,属于特定社会、文化集团。
(6)经济障碍。服务能力购买不足是参加休闲的重要障碍因素。经济因素往往影响对各种休闲活动的选择。
(7)健康障碍。健康障碍影响个人的流动性、心理状态和休闲活动的选择。例如,健康的人一般比病弱的人更能参加律动(运动)性的活动。
(8)经验障碍。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有不同的休闲体验。休闲活动机会不多一般会成为成功参加休闲的障碍因素。越是经历过多种休闲形式的人,其未来休闲活动范围越大。
(9)休闲价值和技术障碍。休闲技术不足会成为参加休闲活动的障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休闲活动的休闲观也会成为参加休闲的障碍因素。有些宗教集团把休闲视为传播宗教信仰的妨碍因素。
(10)环境障碍。环境障碍是指妨碍人们接近地域、设施和其他休闲关联设施的障碍因素。设施建筑工地可进入性差或视野不好都是参加休闲的障碍因素。
【阅读材料】
探险旅游不应放任自流
户外探险旅游作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休闲活动,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随着户外探险旅游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纵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户外探险旅游安全事故可以发现,目前户外探险旅游盲目无序且监管真空,令人担忧。加大对户外探险旅游规范管理的力度十分必要。
2005年清明小长假,38名高校师生和1名公司职员集体攀登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的猫耳山,途中因道路不熟迷失方向被困山中。公安、消防等300余名警力陆续到场救援,两架警用直升机也首次参与,搜救了12个小时,成功解救出39名被困者。同一天,安徽黄山市为2004年12月在黄山雨夜紧急搜救迷路复旦学子的任务中不幸坠崖牺牲的民警张宁海,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数百人自发前来悼念这位英雄警察。
2004年12月12日,18名上海“驴友”在黄山未开发区域探险迷路,经当地全力搜救后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送“驴友”下山时不幸坠崖遇难;2005年1月2日,12名南昌“驴友”雪夜被困宜春明月山,宜春市公安局明月山分局经过5个多小时搜寻,帮助12名被困“驴友”成功脱险……
黄山风景区公安局警官黄昌期告诉记者,黄山风景区面积数十平方千米,有多条未开发的峡谷可进入已开放景区。近年来,不少“驴友”探险,或仅仅为了逃票选择这些峡谷作为登山路线。景区园林工人和公安民警每年针对受困“驴友”进行的救援多达几十起。
为加强对未开发区域的管理,防止来黄山探险的“驴友”发生安全事故,黄山风景区园林局不得不安排工作人员在非正常入口设堵、巡查、劝导,在各旅游景区票房及周边显要位置设立告知宣传牌,引导游客按正常旅游线路游览。
目前各种户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比较复杂。记者网上搜索发现,众多QQ群或论坛都会组织户外活动。爱好户外运动的人只要上网,就可以从一些户外运动网站或论坛上找到“召集帖”或“报名帖”。这其中有户外用品商店、青年俱乐部组织的,有活动发起者通过网络或QQ群发布线路的,甚至房地产公司和婚介都在以购房团、亲友团的形式组织户外旅游。参与者可以通过回帖、上QQ或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报名。
一位资深“驴友”向记者透露,由于户外旅游自行组织过于随意,户外活动的风险十分明显。很多“召集人”、“领队”缺乏野外生存常识,缺乏对气象、地形的了解,不知道如何规避危险,不了解救助知识,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后果难以想象。
一些户外群和户外俱乐部通过网络召集市民出游,打着户外俱乐部的幌子,其实组织的是一种低价、无任何安全保障的旅游活动。他们惯常的做法是以QQ群形式来扩大“驴友”队伍,而对新成员几乎没有设置门槛,号称不以盈利为目的,实际上会靠卖装备等变相赚钱。
一方面是目前户外旅游市场的无序状况,另一方面是针对户外运动组织的监管,尤其是旅游安全监管仍然是“真空地带”。
安徽巅峰旅游研究中心盛学峰研究员说,户外运动牵扯的部门较多,涉及民政、体育、工商、旅游、交通等,往往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部门就可以对其进行监管制约的,哪个部门牵头管理目前并不明确。国家也没有针对户外探险活动监管的相应法律法规。
一些旅游业内人士建议,在加大对户外旅游活动监管力度的同时,管理机构还必须指导旅游景区精心推出一批比较成熟、安全且有一定配套设施的徒步旅游路线,在徒步线路上设置中英文路标、路牌,公布救援电话。对于没有通信信号的范围,要进行提醒。同时,要定时发布权威的户外信息,尤其要指出当前天气状况有哪些地区不适宜进行户外探险活动。这种安全指引,可以帮助俱乐部分析组织活动的风险,从而作出明智决策。
(资料来源:户外探险旅游事故频发,资深“驴友”称组织无需[OL].(2011-4-17)新华网http://www.chinanews.com/ty/2011/04-17/2978376.shtml.)
三、休闲障碍的规避
1.休闲主体的自我调整
休闲主体指休闲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既是休闲需要的产生者,也是休闲产品的自我供给者。休闲主体的自我调整,对于激发人们的休闲活动,提高人们的休闲认识,改善休闲生活的质量密切相关。就休闲动机产生的影响因素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1)共同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我国历来是一个崇尚节俭的国家,在人民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休闲娱乐总是与不正之风连在一起。因此首先必须纠正自身对休闲的认识,正确理解休闲的内涵,充分认识休闲的意义。认识到在休闲时间里,自身可以得到娱乐和休息,既能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进行自由的社会交往,又可以学习各种自己喜爱的技能,从事各式各样的创造性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从而通过休闲活动,能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2)度身订制休闲计划。休闲如同其他任何社会活动一样,都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应根据其个体的生理特点、个性心理、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休闲方式,合理支配休闲时间,从而获得最佳的休闲效果。
(3)休闲观念与意识的互补。注重社会各阶层休闲观念和休闲意识的差异,做到有所互补,注重各群体成员良性互补。例如,女性应更加关注个体以外的广大社会,而男性也可以更加注重个人兴趣的培养和个人风貌的展现。
2.营造个性化的休闲氛围
休闲气氛这个因素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动机。良好的休闲氛围能有效地刺激人们的休闲活动,满足身心放松需求,同时还会深度刺激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能为二次消费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休闲环境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是整个城市休闲产业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分,通过产业细分、产品专业策划等手段,推动更为个性化的休闲氛围。因此,就环境设施而言,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来做出努力。
(1)政府方面。首要的是提供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实施最高工作时间制、最低工资制等保障休闲时间和费用;制定相关政策监督企事业单位实施各项保障员工休闲权益。同时呼吁企事业单位关注员工休闲活动质量,合理地减少其额外的工作时间。第二是指导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包括利用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城市休闲资源,改善布局不合理现象;调整休闲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居民休闲结构,提高城市居民休闲水平。要加大力度进行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努力提高公共休闲场所的覆盖面积和相应服务配套设施,满足人们休闲的基本需求,增强人们休闲意愿;另一方面,则应做好审批、监督工作,促进休闲企业增加对购物消费、饮食娱乐等其他休闲场所及其相关设施的投入,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完善结构,满足人们更多样化、个性化的高档次需求。第三是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产品。包括在福利性休闲设施和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公共绿地、体育场馆、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分别针对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开展休闲教育,普及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进行个性化的休闲技能培训,如教育机构、文化局、共育团等针对市民可举办普及绘画、插花、交谊舞等业余培训班,也可开展桌球、棋类培训班等,充分发挥城市居民的潜能,提高其休闲水平和品位。
(2)企业方面。作为休闲产品的经营者,应该在产品开发、服务质量、营销策略等方面予以重视。首要途径就是强化创新意识,拓展休闲经济新空间。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及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项目、新产品;慎重确定价格,充分揣摩人们在休闲消费中对价格的心理认同差异,让每个消费者都乐于消费;此外,通过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创造休闲产业中的品牌。其次是细分休闲消费的市场,对不同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产品,同时根据休闲需求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最后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能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望都越来越高,对各类休闲产品与服务也拥有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因此,休闲产品必须确保其较高的质量,并且具备生产服务的调节能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使顾客在休闲消费的时候感觉十分方便和舒适,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减少那些浪费消费者时间、不能增加服务价值的时间,如减少登记、签名和排队等候的时间,充分保证消费者的休闲兴致和满意度。
3.刺激休闲消费的新发展
(1)更新居民的休闲新观念。休闲消费观念是消费者关于休闲消费生活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见解。由于消费者总是在一定的消费观念支配下进行休闲消费决策的,因此消费观念一旦形成,将会相对地持久和稳定。一般来说,落后的休闲消费观念包含有崇尚节俭的抑制型休闲消费观、挥霍炫耀的庸俗型消费观和工作优先型的消费观,这三种观念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休闲消费需求的扩大。我们应该对公众进行休闲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的、积极地可持续休闲消费观,以促进休闲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培养人们休闲的新热点。促使人们休闲行为的产生。在现代社会,大多数消费品直接或间接的用于娱乐休闲,面对社会新经济发展的挑战,要主动寻求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辟新的休闲消费空间。而这也是带动休闲消费增长的发动机。
(3)调整人们休闲新构成。推进休闲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促进休闲消费的持续增长。休闲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休闲消费的过程中所消费的资料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一般来说,休闲消费结构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的休闲消费结构。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休闲消费结构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人们休闲消费的频率逐渐上升,休闲消费的理念逐步改善,休闲消费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逐步加强。但是,从相关的调查发现,相比于购物、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方式,教育和文化类休闲活动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推崇,人们对博物馆、科技馆和名人故居等场所在平时、周末和黄金周等不同时段的选择比例都比较低,仅为1.17%、2.49%和2.9%(17)。这组数据深刻揭示居民在休闲活动中接受文化熏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机会的严重缺失,表明城市居民仅仅在休闲时间的拥有和使用方面已经与国际接轨,而在休闲生活的文化质量以及自我发展的内涵方面与发达国家人们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继续改变现状,要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借助各种媒体引导公民建立起消遣娱乐性与知识发展型、体能型与精神型、家庭型与社会型相结合的消费结构,从而促使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阅读材料】
杭州茶馆
杭州是个山水城市,秀美的西湖位于城市的中心。这一优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杭州茶馆,并赋予其精致和谐的个性特征。杭州茶馆大多“择有胜地”,或濒湖,或可眺望湖景之处,周围有山水泉石、茂林修竹、名胜古迹。诗意的环境,才有诗意地品茶。
门耳·吉祥茶坊位于西湖十大美景“曲院风荷”附近,门前一片小树林,绿荫中一串大红的灯笼透出中国传统文化吉祥、温馨的追求。周边青山环绕,绿荫铺路,在鸟语窃窃的清幽中,茶者仿佛远离喧嚣尘世,置身世外桃源。走进茶馆,500平方米的坊内陈设丰满雅致,植物葱郁,池鱼悠然,丝竹缥缈,更有精巧或古朴的陶、瓷等各式茶具藏品展示在陈列架上。天花板上挂着纸糊的灯笼,柱子上精美的雕琢,墙上的字画,窗上的椽子,无不透露着一种处处精心又处处去痕的古朴风韵。
在杭州茶馆,茶客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自由自在,享受充分的随意。这也正是馆主们的休闲理念在经营中的具体体现。门耳茶坊的前身武林店里,当时就挂有一副对联,左右两联:“茶艺非茶艺妙在有意无意间;客闲非客闲恰在有闲无闲之时”,横批:“尽可随意”。馆主解释说,品茗休闲的最高境界就是轻松惬意,“客人到茶坊喝茶就好比到我家来喝茶一样,茶坊就是茶友的客厅,主人要尽力刻意,客人要尽可随意。”
在对茶客的访谈中,对于“选择茶馆休闲的原因”,选择“休闲氛围”的占63%,“环境幽雅”的占41.3%,“文化气息”的占20.7%,“美食美饮”的占12.0%。一位出租车司机就表示:“一星期休息两天,闲下来就和朋友去茶馆坐坐,聊聊天,打打牌。平时够累的,要放松放松。为什么选择去茶馆?那里环境好呀,吃的喝的都有,还能呆很长时间。去茶馆,老少皆宜,像我这样的,年纪大了,40出头的人,身份在这儿,去酒吧、咖啡馆这样的地方就不合适。”一位白领则表示自己喜欢一个人来喝茶,因为“茶馆的环境安静,可以看看书,很舒服”。一位退休工人的回答也很有代表性:“去不去茶馆,与收入无关,与想法有关。”这种想法就是指传统的休闲享受的生活趋向。
(资料来源: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54-55.)
习题
【案例题】
欢乐谷是一个全新的现代主题乐园,是一个让人圆梦的欢乐海洋,成功之处在于合理的项目布局和串联,园区景观、项目布局、表演功能的设计浑然天成;个性化的主题分区,独特的环境包装,带给人不少的新感觉。飓风湾,就像置身被飓风侵袭过的重灾区;走进香格里拉,如同步入原始、野趣、神秘、美丽的世界;来到阳光海岸,就会感觉到热带海滨的轻松休闲。“零距离”的表演,是带给游客欢乐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如金矿镇,突然会有铁匠为游客悄悄遮阳,还会用英语说几句问候的话,使游客觉得他们是故事中的人,而不是局外人;再如“激流勇进”项目,船从26米的高处飞驰而下,溅起七八层楼高的水花,坐在船上感到昏天黑地,全身湿透。观看也同样有趣,躲在玻璃后面看从天而降的飞船,然后是铺天盖地的水花,有惊无险。另外,在消暑降温方面,欢乐谷也别出心裁,十几处造水风扇,吹出的水雾带给游客几分清凉几分惊喜几分满足。这些设计,使得游客不知项目从何处开始,到何处结束,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引大家,为那些在充满竞争和高速生活节奏中过度透支体力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品尝欢乐的空间,创造了一个平等的享受欢乐的王国,带给游客无尽的惊喜。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报,2002-5-15.)
问题:作为现代休闲方式之一的主题公园,试分析欢乐谷主题乐园成功的原因。它是如何激发游客的休闲动机?
【思考题】
(1)简述动机及其动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3)简述需要单一性与复杂性平衡理论。
(4)简述本书对休闲动机的分类。
(5)什么是休闲障碍。如何将休闲障碍进行分类?
(6)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规避市民的休闲障碍。
【注释】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8.
(3)张履祥,葛明贵.基础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138.
(4)孙海植.休闲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0.
(5)孙海植.休闲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0.
(6)陈来成.休闲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51.
(7)欧晓霞.旅游心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9.
(8)[英]苏珊·豪娜、约翰·斯沃布鲁克.国际旅游管理案例分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43~354;[美]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W.麦金托什.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11.
(9)李仲广.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8-139.
(10)儿童购物狂之析因:合谋者还有谁[N],南方周刊,2009-6-1.
(11)李仲广.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5-147.
(12)陈来成.休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51-52.
(13)李仲广.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9~150.
(14)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277-279.
(15)[美]杰弗瑞·戈比.你生活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92-94.
(16)孙海植.休闲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2-94.
(17)上海居民休闲现状及满意度调查(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未刊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