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时代变革与舆论思想发展
徐复观曾言:“任何思想的形成,总要受某一思想形成时所凭借的历史条件之影响。历史的特殊性,即成为某一思想的特殊性。没有这种特殊性,也或许便没有诱发某一思想的动因;而某一思想也将失掉其担当某一时代任务的意义。”[151]纵观近代中国舆论思想的演进过程(1834~1949年),最初的舆论主宰论横空出世,一路上从乐观高调向悲观低迷,再到深入思辨,从舆论自由到舆论统制,最后归入舆论与民主讨论,似乎从起点回到原点,画了一个大圈。每一次舆论思想上的波动与转型都与中国时局交替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从舆论思想的演进中不可避免地透射出中国国内的“现实环境”与国外的“国际环境”,更为深层的是,各种西方经验之间的取舍对中国舆论思想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虽然在时局的风云变幻中,近代中国智识界对自由或统制的舆论思想的演进调整,怀有一种轻重缓急,孰先孰后,难成易成,以及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理。整体上看,近代舆论思想的阐释的关键所在,往往并不依托于基本的价值理念,而是受制于西方经验与现实环境。近代中国有识人士在考虑舆论问题时,首先是考虑舆论如何才能有助于国家的强盛与繁荣,有助于民族的复兴与荣耀,有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助于政治的立场与利益,从而才将民众发表言论影响决策作为最高原则并根据时势环境加以鼓吹与倡导。
一旦国家与民族的目标不能通过言论自由与民主舆论对接而实现时,特别是陷入救亡图存的战争泥沼与民族灾难时,对于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急功近利式的渴望驱使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从落后赶超到发达的行列,就会去迫不及待地不加思考地模仿与倡导,无视原则地对原有的舆论思想进行怀疑与否定,这种怀疑与否定偏离学理与真理的立场,而是从“工具意义”与“对策意义”的角度对基本的理念与原则进行变通式调整,从而造成舆论概念的歧义重生与舆论思想的错综复杂。
近代舆论思想的时代更替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思想的转变与历史事件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现代转型的痛楚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更大的历史事件,如1895年的甲午战败,这个被不少学者视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或者是称之为在思想史上具有象征意义;再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使得士阶层与朝廷失去政治联系,新的城市知识分子兴起,构成了一股不同于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力量;再如1911年告别皇权帝制走向共和的国体之变,使得近代中国有了新陈代谢的时代基础;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的激进姿态出现,全面拥抱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各种主义与思潮风起云涌;1937年的抗日战争使得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到达顶峰。可以看出,每次历史事件的产生都会对舆论思想产生影响,为舆论思想注入新的能量,事件与思想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相互关联,正如金观涛所言:“事件与观念的互动,更是一幅广阔的历史图画。……历史事件往往只是在观念系统定位及其转化中被重视、记录和反复提及,因此历史记忆是由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构成的。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不仅包含着社会事件和观念变迁互动的记录,还是历史变迁长程模式研究的最重要依据……”[152]
在时代变革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知识体系的重构与西化,为舆论思想的演变铺上理论的色彩,从单纯的政治运动诉求转向了学理层面,将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新概念、新术语融入舆论思想之中,初步建立了起较为完整系统的舆论思想框架。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占据主导地位建立了仿效西方的知识谱系与话语方式,这些给舆论思想提供了全新的知识条件与概念养料,以现代专业化的知识形式介入舆论思想的演变与形成。在舆论思想的演化过程中,近代中国努力接受以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知识体系,使舆论概念及其相关思想内容纳入某种学科之中,用舆论思想指导现实与社会,并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现代常识性的思想。例如,报纸代表舆论,民治政治以舆论为基础,舆论受到操纵,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等,这些理念交织在一起,使得舆论思想像一个多元思想汇集的组合体,各种学科概念与观念之间既有矛盾之处,如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意见,舆论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但各种观点又有辩证统一之处,这样的思想架构不断地被强化,并被追求现代文明的近代中国的普遍性地接受。
本章节的研究内容主要依托时代变革的宏大叙事,为舆论思想的演进过程初步勾勒出一个粗略线条,通过化繁就简,去芜存精的处理方式,对近代中国舆论思想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整体认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书将从思想脉络的深层角度,从纵向的传统继承与横向的西风东渐,双向探寻近代中国舆论思想的起源、模仿、综合、扩散、变异与定型的过程。
【注释】
[1][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任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
[2]王韬.重民下[G]//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8.
[3]王韬.重民下[G]//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8.
[4]王韬.重民下[G]//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9.
[5]舆论明证主宰说[N].益闻报,1882(142):无页码.
[6]同上。
[7]舆论明证主宰说[N].益闻报,1882(142):无页码.
[8]同上。
[9]同上。
[10]国内研究一般认为,引导舆论的“舆论之母”是梁启超的思想原创,并批判其为教化下层民众的精英意识。如许纪霖在《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中论述到,梁启超所继承的,是王阳明以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精英传统。区别在于,王阳明相信良知的道德感召,而梁启超则发现了领导舆论这一个更有力的改造社会的方式。
[11]梁启超.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N].新民丛报,1902:第1号.
[12]同上。
[13]同上。
[14]梁启超.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N].新民丛报,1902:第1号.
[15]同上。
[16]同上。
[17]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79-986.
[18]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147-148.
[19]上海宝山县人,1910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部。
[20]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4.
[21]同上。
[22]同上。
[23]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4.
[24]同上。
[25]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4-15.
[26]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5.
[27]同上。
[28]同上。
[29]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5.
[30]同上。
[31]同上。
[32]同上。
[33]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5-16.
[34]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
[35]梁启超.叙例[N].国风报,1910,1(1):1.
[36]长舆.立宪政治与舆论[N].国风报,1910,1(13):1.
[37]长舆.立宪政治与舆论[N].国风报,1910,1(13):5.
[38]同上。
[39]同上。
[40]同上。
[41]同上。
[42]长舆.立宪政治与舆论[N].国风报,1910,1(13):5-6.
[43]长舆.立宪政治与舆论[N].国风报,1910,1(13):6.
[44]同上。
[45]陶保霖.舆论与法律[J].法政杂志,1912,2(5):66.
[46]陶保霖.舆论与法律[J].法政杂志,1912,2(5):67.
[47]同上。
[48]陶保霖.舆论与法律[J].法政杂志,1912,2(5):68.
[49]同上。
[50]同上。
[51]陶保霖.舆论与法律[J].法政杂志,1912,2(5):69.
[52]陶保霖.舆论与法律[J].法政杂志,1912,2(5):69.
[53]汪馥炎.社会与舆论[J].甲寅(东京),1914,1(4):10.
[54]长舆.立宪政治与舆论[N].国风报,1910,1(13):7.
[55]陶保霖.舆论与法律[J].法政杂志,1912,2(5):69-70.
[56]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
[57]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7-11.
[58]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12.
[59]同上。
[60]金其堡.舆论正义[N].北洋政学旬报,1911(33):22.
[61]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1.
[62]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3.
[63]徐宝璜.舆论之研究[J].北京大学月刊,1920,1(7):105.
[64]同上。
[65]同上。
[66]徐宝璜.舆论之研究[J].北京大学月刊,1920,1(7):107.
[67]徐宝璜.舆论之研究[J].北京大学月刊,1920,1(7):108.
[68]潘君健.报纸评论和社会舆论[J].报学季刊,1934(创刊号):54-55.
[69]樊仲云.舆论与新闻:社会意识之表现形态[J].新生命,1930,3(4):1-4.
[70]樊仲云.舆论与新闻(二)[J].新生命,1930,3(5):4.
[71]同上。
[7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香港:太平书局,1964:362.
[73]端木恺.舆论的意义及其与民治的关系[J].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1(2):1.
[74]端木恺.舆论的意义及其与民治的关系[J].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1(2):4.
[75]刘国桢.舆论与社会[J].社会学杂志,1925,2(5/6):1.
[76]陈定宏.舆论之社会心理学说[J].东方杂志,1944,40(6):13-14.
[77]刘国桢.舆论与社会[J].社会学杂志,1925,2(5/6):3-4.
[78]刘国桢.舆论与社会[J].社会学杂志,1925,2(5/6):3-4.
[79]刘国桢.舆论与社会[J].社会学杂志,1925,2(5/6):4.
[80]朱显庄.舆论之分析研究[J].清华周刊,1934,41(7):16.
[81]朱显庄.舆论之分析研究[J].清华周刊,1934,41(7):17.
[82]朱显庄.舆论之分析研究[J].清华周刊,1934,41(7):18.
[83]同上。
[84]吴贯因.舆论之改造[J].正风半月刊,1935,1(5):10.
[85]吴贯因.舆论之改造[J].正风半月刊,1935,1(5):12.
[86]吴贯因.舆论之改造[J].正风半月刊,1935,1(5):13.
[87]吴贯因.舆论之改造[J].正风半月刊,1935,1(5):17-18.
[88]吴贯因.舆论之改造[J].正风半月刊,1935,1(5):18.
[89]时事评论.悲舆论(上)[J].东北文化(大连),1930(139):5.
[90]时事评论.悲舆论(上)[J].东北文化(大连),1930(139):6.
[91]胡政之.中国为什么没有舆论?[N].国闻周报,1934,11(2):1.
[92]吴景超.舆论在中国何以不发达?[J].独立评论,1934(87):1.
[93]梅.中国有没有舆论?[N].斗报,1934,4(12):179.
[94]方秋苇.现在中国舆论之检讨[J].前途,1934,2(8):1-2.
[95]景藏.智识上之分工[J].东方杂志,1920,17(3):4.
[96]同上。
[97]景藏.智识上之分工[J].东方杂志,1920,17(3):5.
[98]同上。
[99]陶孟和.关于中国的新闻纸[N].国闻周报,1934,11(14):3.
[100]同上。
[101]同上。
[102]胡政之.作报与看报[N].国闻周报,1935,12(1):6.
[103]同上。
[104]同上。
[105]同上。
[106]同上。
[107]唐小兵.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自我理解[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74.
[108]同上。
[109]Young,K.论宣传:舆论之积极的控制[J].唐克节,译.平明杂志,1933,2(9/10):
[110]杨季.论“舆论误国”[J].前途,1934,2(6):4.
[111]杨季.论“舆论误国”[J].前途,1934,2(6):5-6.
[112]杨季.报业公营与制造舆论[J].前途,1934,2(3):7.
[113]杨季.报业公营与制造舆论[J].前途,1934,2(3):13.
[114]沈颂芳.欧洲独裁制下的舆论界[N].国闻周报,1936,13(24):18.
[115]Seldes,G.“舆论自由”果可能乎?[J].报人世界,1936(4):1.
[116]王家鸿.德意苏俄新闻政策与新闻法制比较论[J].前途,1934,4(9):23.
[117]程文.从言论自由说到新闻统制[J].前途,1934,4(9):84-85.
[118]程文.从言论自由说到新闻统制[J].前途,1934,4(9):85.
[119]程文.从言论自由说到新闻统制[J].前途,1934,4(9):88.
[120]程文.从言论自由说到新闻统制[J].前途,1934,4(9):89.
[121]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1.
[122]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2.
[123]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3.
[124]11种宣传方法详见: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3-24.
[125]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5.
[126]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6.
[127]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7.
[128]同上。
[129]梁士纯.演稿: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N].国闻周报,1937,13(24):28.
[130]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1.
[131]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2.
[132]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1.
[133]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2-3.
[134]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3.
[135]同上。
[136]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3.
[137]8个特点详见: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5-7.
[138]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7.
[139]曹立瀛.战时舆论与政治[J].国是公论,1938(3):8.
[140]同上。
[141]陈衡哲.观察[J].1947,3(12):23.
[142]熊剑英.民主舆论的中立和独立:我们有权利中立[J].自由导论周刊,1945(4):8.
[143]陈明逊.民主舆论的中立和独立:独立的判断[J].自由导论周刊,1945(4):9.
[144]张清华.论健全舆论的造成及其保持[J].东方杂志,1945,4(24):4-5.
[145]张清华.论健全舆论的造成及其保持[J].东方杂志,1945,4(24):5-6.
[146]陈科美.民主与舆论[J].评论半月刊,1946(11):10.
[147]陈科美.民主与舆论[J].评论半月刊,1946(11):11.
[148]钱健夫.先秦的舆论力量和民主作风[J].时与文,1947(4):12.
[149]黄炳坤.民主政体之下舆论力量及其限度[J].浙江记者,1947,1(3):2.
[150]黄炳坤.民主政体之下舆论力量及其限度[J].浙江记者,1947,1(3):3.
[151]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152]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19-4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