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诞生了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他们诚信守法,照章纳税,在搞好自身企业经营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一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中有44%业主参与了“光彩事业”,参与方式最多的是“捐款”和参加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参与“光彩事业”的比例越高;亿元级的企业参与率为82%,千万元级的为76%、百万元级的是64%,而百万元以下的企业仅为40%。初步形成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事业精神。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认识还非常不够。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多是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贡献完全是出于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良心,这类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毕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则缺乏这种良知。违背社会伦理的事件时常发生,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不在少数。甚至一些企业一方面假惺惺的大喊为社会做贡献,进行捐款、捐物等所谓的慈善事业,沽名钓誉,做足了表面文章;另一方面则克扣工人工资,排泄污染,违背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和生产安全法。这种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企业并不鲜见。
产生这种状况的最大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至今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有识之士和专家们的呼吁,停留在媒体个别案例的报道,停留在企业家自觉意识上。而缺少的是政府的监管和全民的监督,缺少更多更广的舆论监督。政府对企业的考核至今仍是以经济指标为主,以GDP为主,而缺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考核。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突出,在寻找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中国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1.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办社会”
这种认识的误区,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办社会”。认为企业应该承担企业员工甚至社会成员的福利功能,如企业办学校、办医院、办社区等等,其结果是企业用于社会福利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效率低下。还有一种误区,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SA8000认证》。或者相反,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捐赠或企业所做的公益事业。似乎捐了款就是社会责任,没捐款或捐赠较少,即便你的企业办得再好,也与社会责任沾不上边。
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部门、团体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寄予了较多不切实际的期望,一些本该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的功能,都希望通过民营企业的“爱心”来实现,无形中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2.舆论的误导
误区之二,舆论的误导。前段时间,媒体对民营企业“原罪”、“富豪榜”等的滥炒,误导了社会对企业的认识,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的不满,助长了少数人的“嫉富”心理。一些人认为民营企业的钱都“来路不正”,赚了钱必须多做善事来“赎罪”。更多的人认为企业都富得流油,钱用不完,应该有求必应,让民营企业难以招架。如果企业做了好事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有利于企业发展正效应,其在尽企业社会责任中自然有所顾虑了。
3.利益的驱动
误区之三,利益的驱动。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本无可厚非。但一些企业“唯利是图”,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甚至是最基本的责任。无故加班、拖欠工资、使用童工等种种现象,都是盲目逐利的结果。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他们的发展靠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低价位的产品进入市场。某地在推行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一家拥有7000多人的大企业老板说:“我知道让员工参保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我如果履行了这样的责任,负担就会加重,企业就得关门”!
4.监管的滞后
误区之四,监管的滞后。很多地方政府考虑的首先是GDP,是税收。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概念,对它的利害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里存在的很多情况也不了解。政府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