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信息素养的特点与培养途径
信息素养是社会信息化要求人们应具备的计算机文化、超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其本质是人的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构成人们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各门学科、所有学习环境和所有不同层次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1994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养的七个关键特征:(1)具有独立学习能力;(2)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3)能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4)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5)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6)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7)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定了信息素养的多重特点:
(1)普遍性。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信息社会中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如网上选修课程、银行存取款、网上订购、通信等,都是人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信息系统,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也常常利用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和寻求帮助。
(2)发展性。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进步,信息素养也随之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时代,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公民素养,信息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素养,这也就决定了信息素养随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3)文化性。信息素养的文化性特点,也可以说是知识性。信息意识、信息道德都是信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文化性是一个承前启后环节,要把无序的信息经过整理转化为能够理解的有序的知识文化,还要把知识文化变为智能而作用于人类社会。知识文化对人的信息素养的影响,取决于知识文化的广度、深度和对知识文化的运用能力。知识文化的广度能够提高对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有利于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建立有机的联系;知识文化的深度能够提高人们对信息的筛选和跟踪能力,有利于从浩瀚的信息中采摘到真正有用的信息;知识文化的运用能力能够提高人们对信息的改造能力。只有当信息成为知识文化后,信息的传播才会更有效,才会更有利于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
(4)实践性。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是人们在言行中的最直观的表现。在评判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时,实际的操作能力所占的比重要比其他方面更高一些。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说,最主要的是看你怎么做,信息素养着重强调人们对信息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是实践性。只空泛地谈论信息技术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行为,不被视为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实施,数字化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在这种环境下,要求大学生必须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寻求科学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够有目的的搜索、选择、应用信息,从而成为具有信息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技能、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信息素养的现代大学生。没有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应多形式、多途径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利的场所
在信息化社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信息化社会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获取有关信息的主要场所,所以高校要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适应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加深文化底蕴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时要注意文化底蕴的培养。信息技能更重要的价值不仅是一种技能,而是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意识的发展,精神意识与人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文化内涵就是感知和把握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认同和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文化底蕴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继承与创新相互关系的认识。只有对前人已经表述过的观点、拥有的精神文化内涵掌握透彻,才谈得上进行深入的学习乃至超越前人,信息素养的教育才能在传统文化的瑞泽中得到发展。
3.创新教学思路,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让学生自觉加强自己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素养是当代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是终身学习能力形成所必备的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应当是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的信息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结合所学专业,获取信息,这样可以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极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应该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开设大学信息技术课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5.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信息道德修养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的技能,提高信息素养。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能给学习者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协作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在与互联网联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新现象,诸如黑客现象、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问题等,带来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因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责任心、自尊心、自我管理、诚实守信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信息免疫力,使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