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亮型宝石的设计与加工
一、明亮型琢型的常见款式
明亮琢型(brilliant cut) 刻面琢型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琢型的刻面从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按照规定的比例磨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使进入宝石的光从亭部很少漏出,以增加其亮度。
最常见的明亮琢型为标准圆形明亮型。明亮琢型的变型有橄榄形、半月形、梨形、心形、椭圆形、坐垫形及古老的坐垫形等,这些琢型划归为花式琢型,在后面的部分内容中介绍。
1.圆形明亮琢型
琢型腰棱的轮廓为圆形。标准的圆形明亮琢型由57~58个刻面组成:其中冠部有33个刻面(1个台面、八个星小面、八个冠主面、16个上腰小面);亭部有24个刻面(16个下腰小面、八个亭主面)(见图6-18);此外,底尖(culet)有时是1个平行台面的很小刻面,目的是为了避免亭尖部位破损。
图6-18 圆形明亮琢型(彩图99)
不同种类的刻面宝石琢型,其形状构成有一定差别。下面仅以圆明亮式琢型为例,说明刻面宝石琢型的一般组成及各部分名称,见图6-19。
图6-19 刻面宝石琢型的一般组成及各部分名称
对于钻石,圆形明亮琢型已有了几种被认为是能最好地显示亮度、火彩并保持重量的理论比例,如美国理想琢型(American brilliant cut)、艾普洛琢型(Eppler cut)、国际钻石委员会琢型(IDC cut)及斯堪的纳维亚琢型(Scan. D. N. Cut)等。
(1)美国理想琢型:也称“美国明亮琢型”(American brilliant cut)或“托尔可夫斯基理论明亮琢型”(Tolkowsky theoretical brilliant cut)。
与标准圆形明亮琢型相比,该琢型的台面宽度较小,只占整个宝石的三分之一,而冠高较大,约为亭深的三分之二。在紧靠台面的四周增加了8个刻面,使冠部的风筝刻面的数目增加,致使冠部刻面达到40个(除台面外)(见图6-20a)。
到1919年,比利时名师Marce Tolkowsky对该琢型的比例和角度进行了计算,认为它是一种“理想的琢型”,可最大程度地体现钻石的亮度,但重量损失稍为高一些。
目前,一般认为“美国明亮琢型”或“托尔可夫斯基明亮琢型”(见图6-20b)的标准比例为:台宽为53%,冠高16.2%,冠角34°30′,亭深43.1%,亭角40°45′(见图6-20c)。
图6-20 美国理想琢型
(2)艾普洛琢型:由德国人W. F. Eppler在1949年设计发明,是在“托尔可夫斯基理论明亮琢型”(Tolkowsky theoretical brilliant cut)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该琢型的台面稍稍偏大(56%),因而其冠部较浅(14.4%),冠角较小(33°10′)(见图6-21)。目前在欧洲,质量较好的钻石多加工成这种琢型。也叫实用完美琢型(practical fine cut)和欧洲完美琢型(European fine cut)。
图6-21 艾普洛琢型
(3)国际钻石委员会琢型:由国际钻石委员会(由世界钻石交易所联合会和国际钻石生产商协会指定的联合委员会)设计推出。其比例为:台面直径为56%~66%,冠角为30°~37°,冠高为11%~15%,亭角39.4°~42°,亭深为43%~45%(见图6-22)。
图6-22 国际钻石委员会琢型
(4)斯堪的纳维亚琢型:1970年由Herbert Tillander和Scan D. N.委员会设计推出,以作为欧洲的标准。该琢型的比例为:台面直径为57.5%,冠角为34°30′,冠高为14.6%,亭角40°45′,亭深为43.1%,冠高与亭深比为1∶2.95(见图6-23)。
图6-23 斯堪的纳维亚琢型
2.单明亮琢型
单明亮琢型具有一个圆形的腰棱、一个台面、8个冠部刻面、8个亭部刻面及一个底尖(很少见)。该琢型常用于0.05ct 以下的钻石和较小的宝石。据其外形可分为八边形琢型(eight-sided cut)和不规则圆形琢型(irregular round cut)(见图6-24)。前者具有八面体的外形和尖锐的腰棱(未抛光),后者具有不规则圆形的腰棱。
图6-24 单明亮琢型
3.老单(明亮)琢型
老单(明亮)琢型也称八边琢型,具八边形腰棱。冠部有8个斜刻面和1个台面,亭部有8个斜刻面,偶尔有底尖(见图6-25)。常用于小钻。
图6-25 老单(明亮)琢型
4.双明亮琢型
双明亮琢型大约在1615年出现,是应Cardinal Mazarin 的要求而设计出来的,故又称为马扎林琢型(Mazarin cut)。其腰棱为垫形,共有34个刻面,包括16个冠部刻面、16个亭部刻面、1个台面和1个底尖。该琢型有下面两种变形。
(1)英国方形琢型:该琢型有一个八边形的台面,四周有8个三角形的刻面,其间夹有另外8个三角形的刻面(其底构成腰棱);在亭部同样有8个三角形刻面和4个大的等腰梯形刻面,并在底部相交于一点(或4个大的五边形刻面相交于一个小的底尖),总共有28个刻面(加上台面和底尖),冠部比亭部浅(见图6-26)。这种琢型可最大程度地体现火彩,但由于其刻面数较少,亮度有些损失,也叫英国明亮琢型(English brilliant cut)。
图6-26 英国方形琢型
(2)英国星形琢型:该琢型在某些方面与英国方形琢型相同。不同的是其亭部刻面为4个三角形刻面和4个等腰梯形刻面,从腰棱向下直接延伸到底尖(见图6-27)。
图6-27 英国星形琢型
(3)三明亮琢型:三明亮琢型是明亮琢型的一种变型,在17世纪出现,腰棱呈近方形或垫形,其特点是冠高、台面小、亭深、底尖大(见图6-28)。也叫老矿(工)琢型(old mine cut)和帕鲁兹琢型(Peruzzi cut)。有两种主要的变形,即巴西琢型(Brazilian cut)和里斯本琢型(Lisbon cut)。
图6-28 三明亮琢型
①巴西琢型:其特点是在三明亮琢型的底尖四周多出8个刻面(见图6-29)。
图6-29 巴西琢型
②里斯本琢型:其特点是在三明亮琢型的基础上,平行腰棱方向将冠部和亭部主刻面分裂成两个刻面(见图6-30)。
图6-30 里斯本琢型
5.瑞士琢型(Swiss cut)
该琢型冠部和亭部各有16个刻面,1个台面,故又被称为“16/16”琢型。其冠部比英国星形琢型的冠部小,适用于小的宝石。瑞士琢型也指具有24个冠部刻面和1个台面的任何琢型(见图6-31)。
图6-31 瑞士琢型
6.古典欧洲琢型(old European cut)
该琢型是最早的圆形明亮琢型,其腰棱为圆形,特点是台面很小,冠部较重,总体深度较大。有人误认为与老矿(工)琢型(三明亮琢型或帕鲁兹琢型)相同(见图6-32)。
图6-32 古典欧洲琢型
二、圆形普通8板琢型的加工
圆形的各部分比例见图6-33,其加工方式一般分为:普通8板、仿钻式、16板及龟面4种,其他变化是在此基础上变化而来。
图6-33 圆形各部分比例
(一)圆形普通8板切磨
1.冠部切磨
(1)冠部主面切磨
将粘杆装卡于八角手上并固定长度(见图6-34),角度125°,升降台垂直高度与切磨角度换算见附表(1-1)。
图6-34 切磨冠部时固定长度示意图
说明:
通过图6-35,可以换算出宝石的冠部或亭部角度,如图中所示,以后所涉及的角度是粘杆中轴与磨盘的角度。通过调整升降台的高度来改变切磨的角度。
图6-35 切磨角度示意图
按图6-36所示的顺序切磨出8个板面,即八角手孔位的1孔,以八角手模块的每一边(即I~Ⅷ边)为基准,依次切磨。应掌握好切磨力度,使8个主面的大小均匀一致,50%~55%的台面位于宝石的正中心。
图6-36 切磨冠部主面完成及上星位位置
说明:虚线阴影的位置表示接下来要切磨的板面之一,如:此图中的“”是上星位2孔位置之一。(下同)
①八角手孔位换成1~8孔,以下均可简称为1孔、2孔…… 8孔。用某孔位切磨时,则该孔位在图中显示为粗黑线。
②八角手模块的I~Ⅷ边,以下可简称为I边、II边……Ⅷ边。
(2)上星位切磨
将八角手孔位换成2孔,调整切磨角度,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小面,见图6-37。角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宝石的外观美,A图是正确角度,B、C图都是不正确角度。
图6-37 切磨上星位完成及下星位位置
(3)下星位切磨
下星位切磨的孔位与上星位相同,调整切磨角度,保持接线良好,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小面,角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宝石的外观美,正确的切磨角度是下星位的边棱和上星位的边棱呈一直线,称为“三线合一”见图6-38。
①冠部抛光
图6-38 切磨下星位完成
将磨盘换成抛光盘,在抛光盘上涂适量抛光膏,重复切磨时的操作孔位,依次抛光各小面,一般顺序为:上星位→下星位→主面。也可以根据习惯进行抛光。冠部抛光完成以后,从八角手上取下粘杆,按第三章第二节冠部研磨的方法给台面抛光。
②翻底
翻底(翻转宝石)的具体方法是先在火焰上给粘杆上的胶加热,等胶充分熔化之前取下宝石,然后迅速翻转宝石,把抛光好的冠部与胶连接以后,不要让胶埋住冠部的下边棱,然后把粘杆垂直,并观察每个方位的边棱是否与粘杆垂直, 等胶充分冷却以后,就完成了这粒宝石的翻底过程,见图6-39。
图6-39 翻底示意图
注意:在翻底过程中,一定要把宝石中心和粘杆中轴对齐,一旦偏离粘杆会造成亭部的切磨效果不佳甚至成为废石。宝石的边线和粘杆不在垂直状态下,就会使宝石的底尖倾向一边,或腰线厚度不均匀而成为废石。
2.亭部切磨
将粘杆装卡于八角手上,并固定长度,见图6-40所示
图6-40 从宝石的腰线到八角手模块上边棱的正确长度示意图
(1)亭部主面切磨
亭部主面切磨角度146°,用1孔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板面,保持腰线厚度及各小面大小均匀,见图6-41 。
图6-41 亭部主面切磨完成及下层位置
(2)下层切磨
下层的孔位与冠部下星位孔位相同,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小面,切磨的棱角延至底尖处约1/2处,见图6-42。
图6-42 下层切磨完成及顶层位置
(3)顶层切磨
孔位与下层相同,注意保持接线,见图6-43 。
图6-43 顶层切磨完成接线良好
①亭部抛光
②修整、清洗
亭部切磨完成后,对亭部各切磨面进行抛光。
亭部抛光完成以后,取下粘杆,必要时要修整腰线。然后给胶加热,取下宝石,将其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残留在宝石表面的胶或其他杂质完全与宝石脱离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至此这粒圆多面型宝石加工完成,见图6-44 。
图6-44 圆形普通8板示意图
三、圆钻式切磨之—标准圆钻式的加工
1.冠部切磨
(1)冠部主面切磨
将粘杆装卡于八角手上,并固定长度,切磨角度125°,用1孔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板面,见图6-45。
图6-45 冠部主面切磨完成及上星位位置
(2)上星位切磨
圆形钻石式上星位的切磨方式与普通8板的上星位相同,见图6-46 。
图6-46 切磨上星位完成及下星位3孔位置
(3)下星位切磨
调整切磨角度,先将八角手孔位换成3孔,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小面,见图6-47;再将八角手孔位换成4孔,按I -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小面,见图6-48。
图6-47 切磨下星位3孔完成及4孔位置
图6-48 下星位切磨完成
冠部抛光、翻底(略)
2.亭部切磨
将粘杆装卡于八角手上并固定长度。
(1)亭部主面切磨
亭部主面切磨角度145°,分别用1孔、2孔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各切磨8个板面(共16个板面),注意保持腰线及各板面大小均匀,见图6-49 。
图6-49 亭部主面切磨图
(2)上层切磨
上层的切磨角度为144°,用3孔按I~Ⅷ边的顺序依次切磨8个小面,见图6-50。
图6-50 亭部上层切磨
抛光亭部、修整、清洗之后,这粒标准圆钻式切磨加工完成,见图6-51。
图6-51 标准圆钻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