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妊娠合并梅毒观察及治疗结果分析
查德荣
近几年来梅毒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年轻妇女梅毒患者不断增加,多数为早期梅毒,通过宫内胎传的危险较性大,影响优生优育。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45例妊娠合并梅毒妊娠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003年1月—2007年1月分娩总数为7800例,合并梅毒45例,设为梅毒组,其中33例为潜伏梅毒。45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周8—42周,年龄18—35岁,平均25.6±3.1岁。其中20—30岁38例(84.4%),初产妇38例,经产妇7例;孕妇本人有不洁性生活史5例,配偶有治疗史31例,有流产死胎史9例。将同期在我院分的娩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20—40岁,分娩孕周28—42周。
2.诊断方法和标准 本院产前检查时,初诊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者做RPR滴度及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
(1)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标准 ①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性行为,梅毒感染史,本人有流产、死胎、早产及死产史及分娩梅毒儿。②各期梅毒的症状和体征。③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
(2)新生儿先天梅毒的诊断标准 ①新生儿和母亲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②新生儿具有肢端掌趾脱皮、斑疹、斑丘疹、肝脾肿大、低体重、呼吸困难、腹胀、梅毒假性麻痹、贫血、病理性黄疸、血小板减少和水肿2个以上临床特征。
(3)临床表现及分期 大部分孕妇无明显临床症状,孕28周前发现者26例(57.8%),28周后发现19例(42.2%),其中22例因流产、死胎、死产、早产在寻找病因中发现,9例因配偶有梅毒时发现,10例因分娩先天梅毒儿发现,仅4例孕期出现皮疹确诊为2期梅毒,所有病例RPR及TPPA均为阳性,RPR滴度≥1:16者29例,≤1:8者16例。
(4 )治疗:确诊梅毒后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青霉毒过敏者采用红霉素0.5g,每日4次,15d为一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复查RPR,胎儿出生后预防性应用水剂青霉素5万U/kg体重静脉注射,每8—12h1次,连续10d。
3.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二、结果
1.梅毒组与对照组妊娠结局 妊娠合并梅毒检出率0.58%(45/7800),梅毒组死胎发生率11.1%、早产发生率22.2%;对照组死胎发生率1.4%、早产发生率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妊娠情况 产前治疗组28例中7例发生不良妊娠,其中死胎1例,先天梅毒2例,早产4例;产前未治疗的17例均发生不良妊娠,其中死胎4例,先天梅毒8例,早产6例,新生儿死亡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先天梅毒的表现 检出新生儿先天梅毒10例,其中3例出生后肢端掌趾脱皮,2例肝脾肿大,4例无明显临床表现,血RPR试验为1:32,高于母血滴度1:8为先天梅毒,1例全身皮肤散在玫瑰疹,色红、圆形或椭圆形,上述先天梅毒儿经驱梅治疗1年后复查RPR均阴性。
三、讨论
1.妊娠合并梅毒对胎儿的危害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和血液传播。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播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孕母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时,无论是原发或继发感染,其胎儿几乎均会受累,其中50%胎儿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在新生儿期死亡【1】。本文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死胎发生率及早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反映出梅毒对妊娠和围产儿危害的严重性。
2.早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的发生 45例合并梅毒患者有33例为潜伏梅毒,可见绝大多数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只能靠血清学检查发现。高危人群应在孕早期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妊娠20—32周再次复查,以免漏诊。产前治疗组28例,发生不良妊娠25%,而未治疗组100%均发生不良妊娠。
对于通过产前血清检查发现患梅毒的孕妇,给予足量正规的抗梅毒治疗;对可疑的孕妇采取预防治疗,可减少各种妊娠并发症和先天梅毒的发生。对于先天梅毒的治疗,青霉素疗效确切【2】,本文10例胎传梅毒患儿经过治疗,1年后复查RPR均转阴。
3.加强梅毒的母婴追踪随访 检测27例治疗组新生儿静脉血,其滴度≥1:8者2例,随访2例,RPR均在半年内转阴;未治疗组随访8例,RPR6个月转阴5例,9—12个月转阴3例,体格检查生长发育无明显异常。青霉素对早期梅毒治愈率高达90%【3】,随访近期治疗效果好,远期对幼儿精神、智力是否有影响尚待进一步追踪随访。
4.育龄妇女在孕前进行梅毒抗体筛查,阳性者应进一步确诊,及时治疗,治愈后再怀孕,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梅毒。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149.
2.吴志华.主编.现代皮肤性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80
3.于恩庶,邵康蔚.原寿基主编.艾滋病与性病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3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