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区间经济发展普遍不平衡

地区间经济发展普遍不平衡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省域或市域范围内,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人才禀赋、基础设施、市场观念、技术素质、政策取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广大郊区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环绕市区的五区一县,即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县,土地面积占郊区面积的48.5%,国内生产总值占郊区总产值的75%,人口占70%。

5.2.1 地区间经济发展普遍不平衡

在省域或市域范围内,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人才禀赋、基础设施、市场观念、技术素质、政策取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现仅以江苏、广东、北京和上海为例加以说明。

(1)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呈自南向北递减态势。苏南城镇发展快,城镇空间分布密;苏北则相对较慢,城镇密度稀(表5.5、表5.6)。

表5.5 江苏省区域差异(1997)

img101

注:沿江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8市,淮海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宿迁5市。

表5.6 江苏省城市化的地域差异(1997)

img102

注:(1)沿江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划分)的个数分别为1、3、7、22;淮海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个数分别为1、0、3、6。

(2)本表中的人口数和城镇非农业人口数均采用公安年报数。

(3)区域城市化水平=(区域城镇非农业人口/区域总人口)×100%。

(4)沿江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8市,淮海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宿迁5市。

(2)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集中了全省50%的城镇人口,全省13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在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特大城市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表5.7)。

表5.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广东省的地位(1993)

img103

注:资料来源于建设部规划司和广东省建委。人口指非农业人口,县级市指中心地区人口。

在珠江三角洲,规模大、实力强的城镇又密集于环珠江口一带。环珠江口地区,包括广州、佛山、南海、顺德、番禺、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江门及新会东部,是珠江三角洲人口和产业密集带,其面积不足珠江三角洲的1/3,却集中了七成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八成左右的第三产业产值(表5.8)。

表5.8 环珠江口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地位(1993)

img104

注:资料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1994。未包括新会、增城两市数据。

(3)北京市是直辖市,又是首都,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差距更为明显。据2000年的统计,8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0%的人口集中在占市域面积8%的土地上。占市域面积92%的土地上,国内生产总值只占20%,人口只占40%(表5.9)。

表5.9 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与土地状况

img105

在广大郊区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环绕市区的五区一县,即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县,土地面积占郊区面积的48.5%,国内生产总值占郊区总产值的75%,人口占70%。而北京4个山区县,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土地面积占郊区面积的51.5%,国内生产总值只占郊区总产值的25%,人口占30%(表5.10)。

表5.10 北京市郊区县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与土地状况

img106

(4)上海市地区差异也极大,全市非农业人口93.7%集中在仅占全市土地8.2%的市区。郊区发展也不平衡,户籍人口188万,约有一半集中在区(县)所在地的10个城镇,且规模偏小,缺少中等城市,其他集镇一半以上人口在5 000人以下。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向郊区的有序疏解。

因此,除了全国存在着东西部差异外,各省市也普遍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